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宣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广州红色史迹51】中共大涌口党支部旧址
  • 来源: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1-05-27
  • 浏览数:

  中共大涌口党支部旧址位于广州市芳村大道中协同和机器厂内。

  1924年5月1日,在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下,广州工人代表会成立,中共广东区委同时成立职工运动委员会。职工运动委员会十分重视大涌口的工人运动,派出党员到大涌口的协同和、岭南、渭文、公和祥等四大机器厂开展革命工作。当年,在沈青(沈厚堃)任共青团支委秘书长时,曾和庞大谦到上述工厂开展工人运动。其后,中共党员周文雍、李耀先和职工运动委员会秘书邹师贞也到大涌口的工厂开展工运。中共广东区委为进一步争取工人的支持和拥护,并考虑到工人出身的李佩堪、梁祥等人老成持重、技术较高,并在大涌口几间工厂有不少师兄弟,特委派他们到协同和机器厂工作,以工人身份作为掩护,长期开展工人运动。

  李佩堪利用师兄弟的关系串联渭文、岭南等机器厂工人,通过宣传、教育、启发和帮助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工人的阶级觉悟、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意识,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对在工人运动和各项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运动骨干,及时吸收为中共党员,壮大核心队伍,加强领导力量。1925年,发展了李沛群等12名工人为中共党员,是年冬,建立中共大涌口支部,李佩堪任党支部书记。使协同和机器厂成为芳村地区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机器工厂。1947年1月,中共党员伍仁之经党组织派遣,到协同和机器厂以学徒训练班语文教师的身份进行地下活动,传播进步思想和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其组织关系与周锦照单线联系。1948年3月调离。

  大涌口党支部在大革命时期为革命事业培训和输送了大批骨干,并领导芳村地区的工人群众投身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斗争中,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大涌口党支部所在地的协同和机器厂,是广州最早的民族工业之一。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因研发成功中国第一台船用柴油机和160匹马力船用四缸内燃机,曾名噪一时。该址主厂房坐北朝南,砖混结构,占地面积1868.7平方米。正门上方灰塑有“协同和机器厂”商号,门楣上塑有“1922”字样。协同和机器厂于1946年7月成为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更名为广州柴油机厂,并发展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柴油机专业制造厂。后业务发展需要,厂区扩展至芳村大道东73号,两厂区同时运营。

  2005年9月,大涌口党支部所在地的协同和机器厂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 【广州红色史迹52】广三铁路总工会旧址 下一篇: 【广州红色史迹50】广州市郊第一区农民协会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