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宣传教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市史志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之二:关于新质生产力与广州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 来源:
  • 日期:2024-10-10
  • 浏览数:

关于新质生产力与广州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刘根勤

  全会是高瞻远瞩的全局性会议,相关精神会产生广泛、持久、深入的影响。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重点学习精神文明的相关内容。

  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我个人认为,这段话给当下与未来,我们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指向与有力的支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也就是新质生产力,特别是落实到我们所处的广州市,过去叫岭南,现在叫大湾区,这样一块热土的文化的建设,我们需要有一些认真、到位、贴心的思考与建议。

  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向三个着力点发力,这就是加强广州文化的本土化、时代化、先进化建设。

  先说本土化,就是广州是什么,广州在哪里?

  广州的面积不算很大,但对生活在广州的人来说,广州是个巨大的概念,从从化增城花都到南沙番禺,从黄埔到荔湾,都很遥远,“老八区”的概念早就不够用了。但许多人在广州待了很多年,不知道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曾经发生过什么,现在又在创造着什么样的精彩?这是广州主政者,或者说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比如说,生活在广州的潮汕人,他们对自己的英歌舞有多么热爱,整个广州的市民,尤其是城中村的村民,他们对龙舟赛和龙舟饭,有多么痴迷,还有风靡广州的千村足球赛,简称广州的村超。我记得没错的话,村超最后的冠军,是海珠的五凤村。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的冠军,也是海珠的一条村,大唐五甲龙船运动俱乐部。

  所以说,我们谈广州文化,不光不能是纸上谈兵,即使到线下,也要到最具代表性的广州文化的基地,这些基地,不一定在图书馆里,也不一定在高墙大院中,往往在城中村,在车站与港口,在阡陌之间,在街头巷尾的士多店与餐饮店,在批发市场,比如中大布匹市场,无数的湖北人,出身低微,凭着他们的吃苦耐劳,团结互助,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些,才是最好的文化题材,需要以最大力度进入文化人的视野,不然,文化真的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自娱自乐的小圈子罢了。

  其次是时代化。

  什么叫时代化,就是与时俱进。

  全国人民提到广州,是什么印象,打多少分?这个应该见仁见智。

  最近三元里限制电单车,引发舆情。很多人认为这里变萧条了,其实当地的官员有话说,治安与交通肯定变好了,人气也没有变淡。怎么说不重要,要去现场看才知道。但能去现场的,毕竟不多。

  在座诸位大多是本地人,或者来广州很多年了。大家都记得90年代广州文化的鲜活与生猛,也对曾几何时的治安混乱记忆犹新。当时火车站附近的治安,还有街头的飞车党、砍手党,无比猖獗,但稍加整治,广州现在的治安,好的不得了。

  2010年亚运会之前,广州的空气质量极差,闷热湿毒,当然这也是因为污染的原因。这10多年来,广州的生活质量大为提升,固有的美食,相对合理的房价,加上风调雨顺,绝对是一线城市中最适合生活的。

  最厉害的,现在社会进入老龄化,年轻人不婚不育的比重加大,但广东,尤其是广州,人口稳定增加,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用脚投票,外来人口增加,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广西的务工人员,一个是年轻人婚育的热情不变,这是对未来有信心的表现。再以我生活的海珠区为例,婚庆与时尚产业始终兴旺,这个堪称中国式现代化的优秀样本。

  最后是先进化。

  先进化大体可以分成两个层面。

  首先是技术层面,以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这是未来的主流,文化的使命,就是“文化+”。这也是前几天曾德雄老师他们参加活动时提出来的。可以不懂新技术,但不能拒绝与新技术接轨、合作,不然是没有活路的。

  在技术增值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盘活存量。

  三中全会要求加强国际传播。广州是一带一路的起点,国际传播的前沿与重镇。

  其实国际与国内并无冲突,进军国际的前提是做好国内传播,影响身边人。

  从南宋以来,广州一直属于文化名城,明清两代的辉煌,近现代史上的气势磅礴,红色风云,改革开放中的大显身手,几乎无人不知。但具体的影像与成功的品牌,却少得可怜,这不能不引起深思。

  80年代的《雅马哈鱼档》、90年代的《公关小姐》,还有现实中90年代公安系统的“南华西路”经验,其他几乎乏善可陈。三大报风行天下,但也时过境迁。这20多年来,属于广州市的,契合市民记忆的文化品牌基本欠缺。

  按照我前面所说,好故事的题材简直不要太多。为什么现实与创作还有传播的隔阂如此宽阔?主要领导难辞其咎,当然也是文化人记录与传播功能的缺失。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20多年前我在《南方都市报》做记者,参与《广州地理》专版著作,还出了一批专书,由南方日报出版社与花城出版社出版。当时领导的指导思想,大家一提到上海和香港,头脑里会有相对清晰甚至成体系的影像,希望广州也能像它们那样。但结果很难令人满意。

  2016年,广州市文化局制作了《山海之间》的纪录片,我在《羊城晚报》上也写了评论。后来我参与广东电视台关于“一带一路”相关纪录片的制作,还有两年前作为广东电视台国际频道文化顾问,参与《24食者》专题节目的内容把关,与24家驻穗领事馆合作,在外事领域得到广泛好评。但这些终究没有形成合力。

  所以,今天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召集这次活动,我个人觉得机会难得,更是良好的开始,希望我们能借助三中全会的东风,一起进步。

  (作者系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教授)

下一篇: 全市史志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