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1963年2月16日,中共广州市委作出《关于创办〈广州党的生活〉的决定》,随后成立编辑委员会,下设市委党刊编辑室,负责党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同年4月,《广州党的生活》(以下简称《党的生活》)创刊号出版,并刊登了市委第一书记王德写的创刊词《一定要把〈党的生活〉办好》。
《党的生活》从创办到“文化大革命”初期,其编辑方针和基本任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根据广州市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文章要短小精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成为直接向党员讲话,又是党员群众讲话的园地。
这一时期,《党的生活》的内容,主要是采用党课讲座的方式,从理论上阐述阶级斗争的规律和特点;开设专栏,刊登阶级斗争的典型材料,用事实教育党员和干部要高度警惕敌人的“和平演变”阴谋,保证党和国家不变颜色。同时,还刊登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光荣传统,党的政策,党的工作经验等文章。此外,还先后开展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活着为了什么?”“怎样才算为人民服务”等专题讨论,对党员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文化大革命”初期至1967年1月,《党的生活》被迫停刊。
1982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党员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各省、市办好党刊,把它作为党员教育的重要工具。同年11月,《党的生活》复刊,市委书记许士杰写了复刊词《写在复刊之前》,登在复刊后第一期上。
《党的生活》复刊后,市委确定其基本编辑方针是:按照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总纲的要求,对党员进行宣传、教育、表扬、批评,介绍经验,总结教训,伸张正义,树立新风;立足广州,面向基层,从广州市党组织的情况和党员的思想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文章要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根据市委的指示,《党的生活》复刊以来,坚持为党的建设服务,为党员干部服务的宗旨,根据新时期的形势、任务和党员的需求,积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一是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教育。复刊初期,正值三年整党,《党的生活》大力做好整党的宣传教育工作。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后,《党的生活》经常宣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党的中心任务,帮助党员干部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二是运用典型报道对党员进行党性党纪教育。开设了“在四化建设中的好党员”、“先锋谱”等专栏,先后刊登100多篇通讯、特写,宣扬各条战线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事迹。其中有以苦为荣、不计报酬的市食品公司司机蓝月明;矢志跟党走,无私奉献的张子燮;宁愿自己累,解除万家忧的全国劳动模范、克山煤店主任杨锦洪;勇于开拓进取、为民造福的南华西街党委书记韩伟煜;荣获“南国女卫士”称号的市公安局侦察员刘福玉;勇攀科学高峰、蜚声国内外的广州医学院教授钟南山,等等。在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还适当刊登了一些反面教材,剖析一些党员、干部在发展经济的大潮中经受不起考验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给党员、干部敲警钟。三是发挥党刊的舆论监督作用。主要是刊登一些来自党员干部和职工的批评意见,揭露党内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这些批评引起各级党委的重视,从而促进了整改工作。
《党的生活》创办以来,坚持每月出版一期。创办初期,限于党内阅读,由各单位党组织凭证明到邮局订阅。1965年扩大到团员可以订阅。1982年复刊后,委托邮局发行。1989年开始改为自办发行,发行量上升为年11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