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地方志与广州城市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王林生(中)、胡巧利(右)、冷东(左)等领导出席研讨会
9月23日至24日,由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地方志学会和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地方志与广州城市史”学术研讨会在从化凤凰山温泉酒店召开。广州市地方志学会会长王林生博士、副会长胡巧利研究员、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冷东教授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会上,王林生会长、冷东教授先后致辞,胡巧利研究员作会议总结,冷东、王丽英教授先后主持会议。会议收到论文40篇。广州地区各高校、科研机构、文博单位有关专家学者及在校研究生42人参加了学术研讨。
王林生会长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广州市地方学会近年组织召开的一系列广州城市史专题研讨会,分析了地方志与城市史研究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地方志是研究广州城市史最权威、最可信的历史文献,地方志为城市史研究提供了史料基础。同时,深化城市史研究也能提升和促进地方志编纂和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他呼吁广州地区的专家学者,要密切关注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城市学,顺应城市史研究的新趋势,积极投入城市史研究,为广州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冷东教授代表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致辞。他鼓励学者广泛运用记录广州城市历史的地方志资料,加强对广州城市社会发展历史的研究,探究广州城市发展规律,为当前广州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在学术研讨环节,采取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的形式。胡巧利的《广州地方志概述》、冷东的《中国最早的外国邮局》、杨恒平的《从地方志看明清时期广东社学的发展》、关文明的《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城市发展的影响》、沈成飞的《试论大元帅府时期广州“民产保证”之推行》、杨宏烈《广州泮塘古村与荔湾湖公园的景观有机整合》、潘刚儿的《广州南华西街道历史记忆》、李玉平的《地方志官修制度发展与沿革》、黄滨的《明清广州辐射与外港澳门、内港佛山的形成》、王丽英的《浅论岭南地理与道教的地缘关系》等10篇文章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成果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赞扬和好评。在自由发言环节,专家学者踊跃表达自己运用地方志文献的经验和体会,积极陈述各自的研究成果,研讨热烈,学术气氛浓厚。
图为“地方志与广州城市史”学术研讨会现场
最后,胡巧利研究员作研讨会总结。她全面概括了此次研讨会的特点及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她说:此次研讨会得到市社科联及广州地区文史专家的大力支持,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来源十分广泛,一批有较高造诣和知名度的学者提交最新研究成果,使研讨会吸引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会论文选题广泛,紧扣主题,多视角、多层次运用地方志文献资料,研究广州城市发展,论文整体质量较高,研讨会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最后,她希望专家学者再接再厉,在今后的研究活动中有新的突破,取得新的理论成果。会议初步拟定明年的研讨主题为“文献与广州十三行”。
(广州市地方志学会 刘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