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商贸寻踪
广州港史之八:唐代广州的码头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9-05-13
  • 浏览数:

唐代的广州已有内港和外港。这一时期的主要码头:

(一)外港

唐代广州的外港主要有屯门和波萝庙两地。

屯门

屯门在今香港新界青山湾。扼珠江口外交通要冲。港口坐北朝南,九运山与青山为其东西翼,大屿山为其屏隙,是一个天然避风良港。古代凡外国船舶来广州贸易,必先集屯门,然后驶进广州。这些外国船回航返国时,亦经屯门出海,扬帆南驶。贾耽《厂州通海夷道》也把屯门列入航线之中。当时的屯门有军队驻防,保护交通,称为“屯门镇”。唐玄宗时,节度使刘巨麟曾以屯门镇兵泛海北上,讨平骚扰永嘉(今温州附近)的海盗。可见屯门又是沿海的重要军镇。

波萝庙

波萝庙在今黄埔南岗庙头村。古称扶胥镇。即韩愈所称的扶胥之口,黄木之湾”。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称:“自州东八十里有村,号日古斗,自此出海,浩淼无际。”古斗村也就是扶胥镇。庙头村之西有一小山,建有南海神庙,供奉南海之神。南海神庙建于隋代,但扶胥镇作为广州外港,则始于唐代。古代航海因生产工具落后,带有很大的冒险性,所以船员水手均极迷信。波萝庙刚好是一个出海口,船舶出海或回航都要在这里停靠,以便船员们参拜海神,祈求保佑。唐代海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船舶经过此地的数量增加了,因此,逐渐地形成一个船舶聚泊之地。从地形来说,镇前的江面是广州漏斗湾的转折点,东江水可以直接流经庙前与珠江汇合入海,所以也是海舶进出广州优越的停泊之处。据一些文献记载,古代的波萝庙“去海不过百步,向来风涛万顷,岸临不测之渊。”江面非常辽阔,交通堪称方便。宋、元两代,此处仍是广州外港。

(二)内港

光塔码头

光塔码头在今光塔街一带,是唐代对外贸易的中心,也是主

要的码头区,,因蕃坊就在附近,所以非常热闹。且建有光塔引航。清初乾隆时,座落在今海珠北路(即光塔街以南)的元妙观道士黄某,在观西侧挖掘出一艘深埋在地下的洋舶,证明这一带是古代洋舶往来的航道。

兰湖码头

兰湖在今流花湖公园附近一带,宋以前,流花水还是交通要道,由佛山、北江、西江来广州的旅客,有很多在此登陆。因其离城较近,故是广州西侧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南海县署从隋代至宋代,都设在这里,到了元代才搬走,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另外这里因靠近象冈,又是船舶避风之地。唐刺史李玭建“余慕亭”,“使客舟楫避风雨者皆泊此”。这里是唐宋两代广州的水上要地。

上一篇: 广州港史之七:唐代广州对外贸易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