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艺》的前身是市文化局下属的市群众文化馆的内部刊物《工农兵文艺》,1973年改名《广州文艺》。1979年,改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月刊,公开发行。1985年,《广州文艺》自筹资金,与广州侨光制药厂联合办刊,成为全国第一家与企业界合办的文学期刊,在全国开依靠社会力量办文学刊物之先河。
《工农兵文艺》以发表演唱作品为主,改为《广州文艺》后,在保持一定分量的群众文艺演唱作品的基础上,还编发了相当篇幅的文学作品。1978年,《广州文艺》逐步完成了由综合性群众文艺刊物向纯文学刊物的转变。那时正值中国文坛从“文化大革命”中苏醒、跨进新的时代,《广州文艺》坚持发表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流的作品,同时在文艺理论上解放思想,大胆开展“社会主义悲剧问题”的讨论,在当时全国文坛引起极大的反响,创下月发行量高达38万份的纪录,被誉为全国文学期刊的“四小名旦”之一。改革开放后,《广州文艺》逐步形成开放性、都市性、青年性的独特风格。
1993年2月,由市文联与深圳中达工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签署协议,共同主办《广州文艺》,中达公司承担《广州文艺》的办刊费用,并对杂志社从总体决策到具体经营都作长期的实质性参与,《广州文艺》杂志社成为一个经营系列报刊的经济企业实体。随后,《广州文艺》属下分别成立经济实体广州文艺综合发展公司、广州中达艺术品拍卖行,尝试立体办刊的多元发展。《广州文艺》还率先在国内提出了以高稿酬带动出人才、出精品的策略,将稿酬由原来的每千字30元提高至每千字100元,在全国文坛、社会舆论方面反响强烈。1997年,《广州文艺》中止了与企业的合作,办刊经费正式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广州文艺》在全国文学期刊界还屡创第一:第一家举起“都市文学”大旗,第一家倡导和刊载纪实文学作品,第一家拥有理事会的文学杂志。读者遍及全国各地和港、澳、台地区,并通过北京国际书店向美国、英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发行。
《广州文艺》从1979年起设立了“朝花文学奖”,还曾举办“广州文艺论坛”。曾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期刊”,被誉为“南中国的文化彩虹,大时代的精神绿洲”。1996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营造商海中的精神绿洲》,认为《广州文艺》的“视野已超越了纯文学的范畴,而对岭南文化的品格,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命运等问题抱以深切的关怀”。2008年《广州文艺》全新改版,将“生命原色文学本色艺术真色”作为办刊宗旨,向着办成有格调和品位的纯文学期刊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