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电信局于1974年筹建计算机控制电报自动转报系统,1979年10月会审确定设计方案。该系统的核心部分是从日本冲电气(oki)公司引进的128线电子计算机控制kd-1000b型自动转报装置,其余配套设备由国内生产。该系统于1981年2月11日一次割接成功,正式投入运营,成为国内第一套程控电报自动转报系统。
1981年以前,市电信局收到各地发来广州的电报、转发别局的电报、本市各电信营业处收受的电报等,均在市电信局中心报房靠人工操作收发,不但劳动强度大,传递时效慢,而且容易发生差错,当时报房300多工作人员每天只能处理2万多份电报。自动转报系统的功能就是改用计算机转报,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转报路由,由计算机代替人工操作。这套自动转报系统的处理能力达到5400份 / 小时,既提高了工作效率,通报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通信业务的发展,电报交换量不断增加,很快就超过了该系统的最大忙时处理能力。1985年,市电报分局马卫东对其软件程序进行研究修改,使系统处理能力提高到1.1万份 / 小时,同时增开8条电路,提高了电路的通报速度,减少了电报逾限率。1986年,市电报分局对该系统的硬件进行三机开发,使转报系统处理能力再提高26.4%,首创了国内一个转报中心有两个独立系统工作的先例。该项成果被评为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至1990年,广州市的电报交换量有了很大增加,而电报的传递速度却比过去提高了近10倍。电报在局内停留时间从过去的30~60分钟缩短到1~4分钟,差错也减少了90%左右。
广州市成立全国第一个老年人体育协会
1981年4月,广州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老年人体育协会。
市老年人体育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由34名老体育工作者组成。1984年协会理事会改选,由56位体育工作者及部分单位领导组成第二届体协委员会,促进老年人体育活动开展更为普遍。各区、县、局及高等院校和不少单位都相继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1990年,广州市老年人体育协会的会员单位有45个,至2000年增加至96个,有10多万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初期举办了老年人运动会,只有130人次参加田径、羽毛球、乒乓球、中国象棋等项比赛。此后,老年体育运动以迅猛之势发展,1985—1986年,主办门球、乒乓球、中国象棋、桥牌、健身跑、旅游等竞赛和活动30多次,有1.4万多人次参加。1987年10月20日至12月8日,与市政协、市民政局等6个单位联合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市规模最大的老年人体育活动——广州市老年人体育花会。活动内容有健身操、登山、自行车、旅游、划船、健身舞、射击、太极拳(剑)、体操、门球、乒乓球、中国象棋等13个项目,近300多个街道、机关、团体共2.5万名老人参加。
20世纪90年代,在市老年人体育协会的推动下,老年人体育进一步发展。1992年举办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比赛项目有门球、地掷球、乒乓球、步行迎面接力赛、健身操团体赛、太极拳团体操、桥牌、象棋等,有50多个单位213个代表队共3500多名运动员参加。市老年人乒乓球大赛几乎每年举办一次,均有200人左右参赛。1996—2000年,参加全市老年人太极拳(剑)大赛的人数由110人增加到300多人。1999年、2000年举办的市老年人象棋大赛,均有130多人参赛。1999年的市老年人门球精英赛,有620人参赛;2000年的市门球锦标赛,参赛人数达1200多人。
广州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于1986年起,先后多次举办市健康老人评选活动。1993年被评为全国老年体育先进集体,多次被评为广东省体育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