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控制得过死,价格背离了价值,农副产品供应不足,农民积极性不高,使广州供应匮乏,“四季如春没菜吃,鱼米之乡没鱼吃”。为解决物资供应不足的问题,从1979年起,广州市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部署,在全国率先改革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率先放开、搞活农副产品价格。实行价格改革的突破口是塘鱼价格。
1979年3月,广州市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率先放开塘鱼价格。成立第一家国营货栈——河鲜货栈,实行产销见面、随行就市、按质论价、议价成交。开放不久,由于鱼货短缺,加之缺乏管理经验,鱼价急剧上升,从每斤1元升至7元,市民反映强烈。面对压力,广州市委、市政府沉着应对。市长叶选平说:“闻涨弗忧,闻跌弗喜。”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疏导舆论,赢得市民的理解和支持。为了逐步放开水产品价格,刺激渔业生产发展,市商业部门要求国营货栈坚持薄利多销,代销手续费不超过3%;在淡季月份,收购议价鱼转为牌价鱼供应,确保市民手持牌价鱼票得到兑现。1979年,全市上市的议价鱼达1万吨,缓和了供应紧张的状况,价格回落并趋向稳定。全市上市塘鱼逐步递增,1982年为3万吨,1983年为3.4万吨。1984年1月,国家农牧渔业部在广州召开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水产品流通改革现场会,肯定和推广广州市实行水产品流通改革的经验。广州市改革水产品市场、放开价格的成功事例,被评为“1979—1986年广州市十件大事”之一。
此后,广州市又放开水果、鲜蛋、三鸟的价格;1984年11月全部放开了蔬菜价格;1985年1月1日放开猪肉购销价格;1988年4月1日放开食油购销价格,实行议购议销;1992年4月1日,广州市取消粮食凭证定量供应。与此同时,放开了农贸市场,允许个体商贩开业经营;建立各种行栏货栈,大力开展议购议销业务,为农民代购代销商品。在农副产品价格全面放开后,日用工业品价格也逐步放开。
广州放开、搞活农副产品价格,使价值规律发挥了杠杆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副产品普遍增多,价格逐步回落,并日趋稳定,不仅农民增加了收入,市民也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