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年二十八至除夕,广州人都有邻里相邀、良朋结伴行花市的习俗,有“未逛花街不算过年”之说。团年饭后,花市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犹如诗曰“花海人潮十里长,嫣红姹紫竞登场”,其规模居全国之最。
广州迎春花市又称除夕花市或年宵花市,是具有岭南特色的民俗景观,其形成可追溯至明朝。当时芳村的花棣(今花地)已成为花木产区,搭起一排排展卖鲜花鲜果及年宵用品的竹棚,人们称之为“花街”。至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逐渐发展为年宵花市,成为广州人过春节的重要内容。当时城内设两个花市,一个在双门底(今北京路),另一个在西关十八甫。
广州解放初期,花市继续在原址举办。1956年,北京路花市迁至教育路、西湖路,十八甫花市迁至太平路(今人民南)及上九路至晏公街口、大新西路一段。20世纪50年代,朱德、董必武、谢觉哉、陈毅、郭沫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来广州花市赏花。广州市市长朱光在《广州好》中赋诗写出花市盛况:“广州好,花市百花开,除夕东风花共醉,芬芳盈掬挈春回,曙色破天来。”
1964年开始,花市分区设置,中心花市(越秀区)设在教育路、西湖路一带。1966年花市从农历十二月廿七日至年初三,时间之长为历届花市之最,观光人数超过300万人次。1967年后,花市停办了7年,1973年恢复。
现在,广州城区迎春花市设为八大花街:一是越秀区的西湖、教育路花市;二是越秀区(原东山区)的大沙头三马路花市;三是荔湾区的荔湾北路花市;四是海珠区的江南西路花市;五是天河区的体育中心花市;六是黄埔区的大沙地花市;七是荔湾区(原芳村区)的花地花市;八是白云区的新市大街花市。广州迎春花市一年举行一次,每次由年廿八开始,至年初一凌晨结束。迎春花市临时占用市政道路,在布局上有一定的规格,用竹棚在马路中心搭花档,人分左右两侧行走。出入口处搭有彩门牌楼,名曰:某年“迎春花市”,两旁有书法家撰写的春联,并缀以彩灯。新年初一零时,花市谢市,花农把余花送给游人或老人院等福利机构,市政部门立即拆除牌楼、花架,清扫道路,恢复交通。
富于岭南民俗风情的花市构成广州人文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每年花市期间,3000多个花档连成十里花街,接待游客都在几百万人次以上。据市花市办统计,2009年全市花市共设档位3262个,人流量613万人次,成交额高达67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