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仑头至生物岛隧道是广州市第二条穿越珠江的隧道,属于仑头至生物岛至大学城隧道工程,全长1109.981米,总投资5.96亿元。其中,隧道江中段总长277米,管段由4节组成,双向四车道。这些隧道管段全部在移动干坞(15000吨半潜驳船)上完成预制。
传统的隧道沉管段预制是采用固定干坞法,即在隧址附近靠江(海)岸开挖干坞并在其内完成管段预制后,再放水至干坞内使管节起浮并浮运出坞进行第二次舾装,之后在隧址处就位沉放。而半潜驳移动干坞法施工在半潜驳上完成隧道沉管段的预制,并利用半潜驳实施拖航浮运和二次舾装,最后将管段浮运就位后实施沉放对接,并与岸上段贯通。与传统的固定干坞法相比,半潜驳移动干坞法具有三大优点。一是节省工程投资。建造一个可供两节管段同时预制的固定干坞,工程造价要3000万~4000万元(不包含土干坞的征地拆迁费用和回填复原费用),工程完成后,固定干坞即废弃;而采用移动干坞法,管段在半潜驳预制,按每节管预制工期120天计,可比固定干坞节约工程价50%以上,移动干坞还能多次重复使用。二是缩短工期。开挖一个可供两节管段同时预制的固定干坞,工期需要10~12个月(不包含征地拆迁时间);而采用移动干坞则节约了建造干坞的时间,可马上投入管段预制工作。三是避免环境对工程的制约。固定干坞的选址考虑到航道问题,通常要求距隧址不远,存在征地拆迁的难度,增加了工期控制的不确定因素;而采用移动干坞法,在船上完成管段的预制,工程受制约的因素大为减少,保证了工程按计划进行。
2009年5月,长55米、宽23米、高8.7米、重14000吨的仑头至生物岛隧道第一节管段成功进行了沉放安装。这标志着沉管隧道建设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半潜驳移动干坞法填补了国内沉管隧道施工的一项空白,首创全国“隧道船上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