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李守纯原名宋耀宏,曾用宋英、李明、李守信、李保明等名。他1908年出生于广东花县狮岭黎村,父亲宋德良和母亲汤兴桂均在家务农,勉强维持一家生计。宋耀宏十四岁时,因同村恶霸宋威怀扬言要将他拐卖,在家乡无法安身,父亲只好通过乡亲宋继容介绍让他到沙面一间洋行里当童工。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广东地区工农民运动动风起云涌。宋耀宏在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就受到了革命潮流的熏陶。
1924年7月,为抗议英帝国主义颁布侮辱中国人民的苛例《新警律》,党领导沙面工人举行罢工,并取得胜利,这对已经加入洋务工会的宋耀宏来说,这是最难忘的一堂启蒙教育课。火热的斗争促使他在政治上迅速地成熟了。他积极投入1925年6月发生的省港大罢工,热情参加劳动童子团的工作,并在这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他被调到中共广东区委担任机要交通员。他组织观念强,工作细致认真,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大家亲呢地称他为“我们的男宋”(当时区委还有两位姓宋的女同志)。
1927年“四·一五”政变发生后,中共广东区委机关迁往香港。他和机关炊事员八姐等人一起掩护机关转移。但仍留在广州坚持斗争。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到了香港,在省委秘书处工作。这时,革命斗争已进入低潮,形势险恶,各地组织不断遭到破坏,但他在逆境中仍然坚定革命信心,积极为党工作。1929年,他被党派去上海工会工作,不久被捕,后因敌人查不到证据而被释放。由于身份暴露,1932年初,党组织介绍他到香港,由广东省委机关另行分配工作。但他到香港时,才知道省委机关已遭破坏。这一段日子里,他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但他没有为此失去革命的信心,他继续秘密联系群众,广交朋友,进行抗日救国活动。这时和他接头的是在香港和上海坚持过斗争的陈勉恕。为了便于工作,他改名李守纯。
约在1933年,他来到高明县,在县立第三小学以教书为职业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他团结教育了一批进步学生和农村青年,通过一个命名为“力社”的进步组织,发动群众,反对苛捐杂税,反对田主抢割生禾,打击了农村的封建势力,使进步力量在高明农村有所扩展,为后来在高明县一带进行建党创造了条件。1940年《西江特委的工作报告》中,就他这一段工作,给予“相当埋头”、“威信也很高”的评价。
1936年9月,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在此之前,北方局派薛尚实到广东恢复和发展党组织,薛首先和陈勉恕、李守纯取得了联系,恢复了中国共产党在广东西江一带的组织活动。从此,他更积极工作,不辞劳苦地为恢复和发展其他地方党组织而四处奔走。1936年秋,他受命到广西。这时广西地下党组织与中央失去联系已近五年之久。他到达广西后,首先与南宁的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接着又联系上了右江苏区和郁江地区的地下党组织。在李守纯的建议下,原拟召开的郁江地区党的会议,改为广西省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这个会议于1936年11月7日在贵县三里罗村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广西省委,会后,李守纯将情况电告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薛向实东自来到南宁,从此恢复了广西党组织与中央的联系。
1938年夏,省委派李守纯到四会、广宁一带检查党组织恢复和发展情况。他对当地党组织发展缓慢的现象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指出这一带地区受过大革命的深刻影响,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只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党组织就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在他的领导下,这里的工作局面很快就打开了。半年后,中共广宁县委正式成立,四会也建立了党的临委。
1938年11月,中共西江特委成立。他被任命为第一任西江特委书记。特委机关设在新兴县城,下辖高明等九个县。1939年3月,高明县党员已增至八十多人,在小洞地区文选楼召开县党代会上,李守纯被选为县委第一任书记。1940年春,罗定出现“二月逆流”,情况告急,李守纯挺身而出到罗定县任县委书记,他到任后秘密组织党员在罗城西门进行轮训,提高他们的马列主义水平和工作能力。4月底,国民党罗定当局疯狂捕捉共产党人,打击进步力量,为保存革命实力,县委机关暂时撤出罗定。
1940年5月,李守纯被调到中共广东省委任政治交通员。省委书记张文彬常布置他到西江、粤中、南路一带检查工作,为省委提供情况。李守纯任劳任怨,不断地奔走于各地之间。1940年7月,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省委决定将北江特委分为前北特委和后北特委。后北特委负责领导国统区后方的党组织,下辖曲江,仁化等九个县,以陈祥为书记,李守纯负责组织工作。1941年秋,陈洋调离后北特委,由李守纯接任后北特委书记。1942年5月,粤北省委被破坏,省委书记张文彬及其他一些省委领导成员被捕,形势险恶,南方局经请示中央,命令广东国统区党组织一律暂停活动,已暴露身份的党员一律转移,其他干部以社会职业为掩护,实行“三勤。(勤学、勤职、勤交友),等候机会。1943年1日,中共广东省临委正式成立,但仍只作单线联系。在这样的险恶形势下,李守纯一直坚持着工作。他就任后北特委书记时,直接领导印刷合作社的组建工作,印刷省委出版的《新华南》半月刊、进步书刊和党内文件。1944年,省临委遵照中央指示,决定全面恢复党组织活动,并明确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工作。李守纯奉命到韶州师范学校和地下党一起组织党员及进步学生,以国民党“挺二”战时工作队名义,到英德、翁源、佛冈一带开展宣传活动,为迎接东江纵队北上作准备。6月18日,他在韶关市东河坝住处,约会两位地下党员,向他们传达省临委关于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精神。他的爱人陈志良在屋外担任警戒。不料被叛徒吕有(原印刷厂共产党员)发现他们的活动,向敌人告密。
第二天,即1944年6月19日,李守纯、陈志良夫妇即在住所被敌捕获,整个韶关合作系统的党组织同时遭到大破坏。
李守纯被捕后,送进韶关市“基庐”,这里是国民党十二集团军政工作情报机关所在地,体质原来就比较虚弱的李守纯,在这里遭受到各种酷刑和摧残,被折磨得体无完肤。但他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保持了革命者的高尚气节。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利用空袭走警报的机会,勉励战友们坚持斗争,不要向敌人屈服。
他被关押一个多月后,韶关告急,国民党在日寇进攻面前退逃。“基庐”里关押的共产党人被押解去南雄。一路上,李守纯一有机会就给同志们讲形势,指出不管情况多么险恶,敌人如何凶残,革命总是向前发展的,胜利终将属于我们。他还说,将来自己有机会出去,一定要加倍努力地为党工作,直到革命的最后胜利。他的话大大地鼓舞了同行的战友。李守纯带着满身的伤残,在敌人的刺刀下经过三天的长途跋涉,艰难地到了南雄。在那里他染上了恶性痢疾,敌人又不给治疗,病情日趋恶化,虽经同志们集钱到监外请医救治,但终因病情严重,无法挽救,在6月的一个晚上,牺牲于狱中。当时狱中的同志站在烈士遗体前,默哀致敬,个个泣不成声。一位难友邓重行还朗诵了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文中的一首小诗,为他送葬。难友们将烈士放进他们共同集资买来的一副薄棺中,由邓乃炯护送出去,安葬于南雄县境的小山上。
李守纯牺牲时年仅三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