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吴隐之
简介
吴隐之(?—413年),字处默,濮阳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东晋名士。善于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显名,因得吏部尚书韩康伯赏识,被推荐出仕,历任散骑常侍、著作郎。元兴元年(402年),出任龙骧将军、广州刺史,领平越中郎将。他赴广州就职时特意经过“贪泉”,饮水赋诗以明志。吴隐之在广州任职时清廉愈厉,力矫贪渎时弊,后官至光禄大夫。他为官以清廉著称,史书称其“美姿容,有清操”。
事略
出身贫寒 志趣雅洁
东晋实行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将士人阶层分为士族和寒门,又在选官制度上实行九品中正制,将士人按照门阀高低分为九品。吴隐之是三国时期魏国侍中吴质的六世孙。吴质虽然出身寒门,但是才学通博,因与曹丕交好而进入士族阶层,后官至振威将军、侍中、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尽管吴隐之的祖辈地位显赫,但到吴隐之这一代时,吴家已经没落了。
吴隐之虽然家境贫寒,但志趣雅洁,即使每天喝粥,也从来没有接受过半分不属于自己的外来之财。在他的母亲去世时,家中穷到连敲丧钟的人也请不起,吴隐之悲痛万分,每天早晨都以泪洗面,行人皆为之动容。后来担任吏部尚书的韩康伯是吴隐之的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有感于吴隐之的品格,常对儿子韩康伯说:“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意思是,将来你要是当了官,就应当推荐像吴隐之那样的人。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后,听从母亲的建议,推荐吴隐之为辅国功曹。吴隐之做官以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品质。
居官清廉 乐善好施
吴隐之为官,以清廉出名,由于他的言行超乎常人所能忍受的标准,故常被时人诟病,甚至被指过于矫情。吴隐之却并未因世俗的议论而有所动摇,坚持居官清廉的作风。吴隐之先是为桓温所赏识,被拜为奉朝请、尚书郎,接着被谢石点名去做主簿。其时谢石如日中天,炙手可热,谢家十分富有,吴隐之在其手下做事,俸禄不菲。但吴隐之却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敛财,依然洁身自好,乐善好施,他把大部分俸禄和赏赐都赠给贫困的亲戚,自己反而过得清贫拮据。在担任谢石主簿的时候,吴隐之的女儿出嫁。谢石知道吴隐之素来清廉,便吩咐手下人带着许多物品去帮助吴隐之操办喜事。当谢石的使者来到吴隐之家中后,发现他家里冷冷清清,毫无办喜事的气氛,吴隐之正在令家中婢女牵着一条狗去市场上卖掉,以贴补家用。使者见吴隐之身居官位,却清贫至此,不禁感慨不已。
吴隐之调任晋陵太守之后,家中没有一个仆人,妻子仍要亲自背柴回家做饭。在建康担任御史中丞、左卫将军的时候,家中没有多余的被子,寒冬读书,他只能披着棉絮御寒。史书称他“清苦同于贫庶”。
掬饮贪泉 严持操节
东晋隆安年间(397-402年),广州一带盛产被中原人视为珍宝的物产。据史书记载:“南土沃实,在任者常致巨富。”“世云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到广州做官,即使只是搜刮小小的一匣子珍宝,也足够一家数代的花销。可是当时的岭南有瘴疫,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中央的官员多数不愿意被委派到广州做官。到广州做官的人一般是在朝廷没有靠山,迫于无奈才接令前来。为了可以在下一轮任命中回到中央,这些官员在任期间无不大力搜刮财宝,以便贿赂那些派任官职的官员。中央南下官员贪污贿赂公行的不良风气,让广州百姓深感痛恨,以致竟有了“贪泉”说法。传说广州城北“有水曰贪泉,相传饮此水者,即廉士亦贪”。意思是,喝过贪泉的水,再廉洁的人也会变得贪得无厌。以此来讽刺南下任职官员贪腐的不良习气。
贪泉石碑,现存广州博物馆,上刻吴隐之《贪泉诗》
为革除岭南弊政,朝廷任命素以清廉著称的吴隐之担任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希望他给广州带去清廉的风气,改变过去人们对岭南历任刺史皆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的印象。吴隐之深知朝廷用意,在他到达广州地界前,便对随行家人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为了表明清廉之志,他特意来到贪泉边,掬水而饮,并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大意是:人们说喝了这贪泉的水,就会变得贪得无厌,但若是让伯夷叔齐那样品行高洁的人喝了,最终也不会改变原有的那颗清廉之心。
贪泉石碑上吴隐之《贪泉诗》
到广州后,吴隐之“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史书记载,他平常吃的不过是粗米、蔬菜和干鱼而已。所有的帷帐器服都交给外库管理,自己从不截留半点公款,不用一件公物。在吴隐之的影响下,岭南官场的风气也随之转变,渐渐淳朴起来。元兴初年,晋安帝下诏褒奖吴隐之:“夫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吴隐之孝友过人,禄均九族,菲己洁素,俭愈鱼飧。夫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飨惟错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革奢务啬,南域改观,朕有嘉焉。”晋升他为前将军,并赐钱五十万、谷千斛。
恪职守城 廉慎齐家
东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卢循率领起义军打攻永嘉(今浙江温州)。东晋大将刘裕将其击败,并追击卢循的残部到晋安(今福建福州)。卢循走投无路,率部退到番禺,攻打广州。当时,吴隐之正在广州任上,他率领军民奋起抵抗。在这一场防守战中,吴隐之的长子吴旷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广州城陷落后,吴隐之不幸被俘。此时东晋朝廷也发生政治动荡,谋求篡位的桓玄驱逐晋安帝,随后被起兵勤王的刘裕诛杀。虽然刘裕重新拥立晋安帝,但朝廷元气大伤。为了稳定局势,刘裕只好先承认卢循的合法地位,对其进行招抚。卢循俘虏吴隐之后,虽没有直接将其杀死,却诬告吴隐之曾经依附于桓玄。由于吴隐之素有廉名,晋安帝和刘裕对他的为人深信不疑,便催促卢循将吴隐之放还。
离开广州的时候,吴隐之妻子偷偷带了一斤中药材——沉香木。吴隐之发现后,十分生气,便把它丢到海里去了。他到京后,身无长物,居所是“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朝廷授予他新的官职度支尚书,他继续保持廉洁作风,在家以竹篷为屏风,连多余的坐垫都没有。改任中领军后,每个月的俸禄只留下自家的口粮,其余的都分给亲戚和族人,以致家人要靠织布才能满足一日三餐。在经济非常困难时,吴隐之全家只能并日而食,一天的饭食分作两天来吃。“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吴隐之为官不营私产,饮食、居处、器物十分简陋,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极低,这都超过了一般官员所能承受的范围。
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吴隐之以年老请求致仕。次年,吴隐之去世。《晋书》中称“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吴隐之的行为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后世子孙,他的儿子吴延之也像他那样厉行清廉的节操,后官至鄱阳太守。吴延之的弟弟及儿子后来都做到郡县的长官,“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吴隐之的清洁操守更成为后世人效法的楷模,《宋书•王镇之传》载王镇之出任广州刺史时的事迹:“高祖谓人曰:‘王镇之少著清绩,必将继美吴隐之。岭南之弊,非此不康也。’(王镇之)在镇不受俸禄,萧然无所营,去官之日,不异始至。”《旧唐书•忠义•冯立传》载:“(冯立)拜广州都督。前后作牧者,多以赎货为蛮夷所患,由是数怨叛。立到,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尝至贪泉,叹曰:‘此吴隐之所酌泉也。饮一杯水,何足道哉?吾当汲而为食,岂止一杯耶,安能易吾性乎!’遂毕饮而去。在职数年,甚有惠政。”《晋书•良吏传》亦评价道:“(吴隐之)酌水以厉清,晋代良能,此焉为最。”并且赞曰:“唯尝吴水,但挹贪泉。人风既偃,俗化斯迁。”
参考文献
[1] (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 (明)郭棐撰;黄国声,邓贵忠点校:《粤大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
[3] (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第四九二卷《人事部•贪》,引自《四部丛刊三编子部》,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
[4] (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5]邓端本、欧安年、江厉夫:《岭南掌故》(下),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
摘自《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广州市纪委监察局和广州大学历史系编)
《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是由广州市纪委监察局牵头,联合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和各区纪委监察局,开展广州市廉洁历史文化的普查工作,在全面搜集整理普查资料的基础上,以广州市纪委监察局、广州大学历史系为主体编撰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