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丁拱辰(1800-1875),又名君轸,字淑原,号星南。生于福建晋江,但长期在广东任职。机械工程专家。在我国最早系统考察了西方火器的使用和构造并研究了中国火器,进行了蒸汽机、机车和轮船的模型制造,为创建中国近代机械工程做出了贡献。
丁自幼酷爱数学、天文,早年曾去海外谋生,自制的“象限全周仪”用以测量航程、北斗星的方位,结果准确无误,令同船西方人叹服。
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发动侵华战争,他忧心如焚,马上把自己长期积累的西方炮术资料整理出来,编成《演炮图说》一书,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春请人转呈靖逆将军奕山,获准后即开始按法铸炮,在广州郊区的燕塘试制成功,清廷给予六品军功顶戴的赏赐。《演炮图说》一书被呈送皇帝看阅,道光二十三年(1843),朝廷下令将该书以及铜炮、炮架式样送交两江总督耆英,要求按样制造,装备水师和陆师。《演炮图说》还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中。此后丁拱辰又扩编此书,改名为《演炮图说辑要》。
丁拱辰先后研究了西洋火药的配制和使用技术,火炮和炮弹的铸造技术,火炮射击学和炮台的构造等等,写成了《西洋制火药法》、《铸造洋炮图说》、《西洋用炮测量说》、《西洋炮台图说》等书。他配制的火药,基本上是按照当时欧洲通用的火药配方,即每100斤火药中含硝75斤、硫10斤、木炭15斤,他用中国的钢材和工艺,西洋的方法,铸造火炮和炮弹,也取得了成功。丁拱辰参考西洋炮的构造,研究改进铸铁炮技术。经过调查和试验,他选用广东产的新黑蔴铁七成、洋蔴铁三成为原料,采用泥型,浇口设于炮口,巧置引门,终于铸成了性能良好的铁炮。他认为,西洋炮弹采用泥型铸造,炮弹表面产生线痕,不够光滑,影响射程。于是,他改用失蜡法浇铸,铸得的炮弹光圆无痕。他还主张将炮弹铸成实心和通心两种,后者的长处是弹体轻、射程远。在桂林时他与丁守存合作,铸造各种火炮百余门,还制造了火箭、火喷筒、抬枪、鸟枪等。为了改善海岸的防御能力,丁拱辰参照英国炮台的建筑方法,设计了三种不同形式的炮台:一是沿河岸建筑的曲折形炮台,一是在岛屿上建筑的圆形炮台,一是海口和内河两岸的润土式炮台。这是欧洲炮台建筑技术传入中国后的最初运用。丁拱辰还设计了旋转式活动炮架,重型炮架主要用于安置固定在军舰、要塞和城防上的大炮,使它们在作战时可以通过旋转调整射角,轰击不同方向的敌人;轻型炮架主要用于安置战场上机动灵活的火炮,便于随时转移阵地。丁拱辰设计的这些活动炮架,在当时广东省的各炮台都有使用。
同治二年(1863),丁拱辰又编成《西洋军火图编》一书。丁拱辰是当时国内军事制造业中唯一游历和接触过西方国家的人,他的著作对欧洲的军事技术原理也讲得比较详细具体,受到时人普遍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