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人物>历史人物
广州近代几位中医名宿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3-07-02
  • 浏览数:

20世纪初期,广州名中医辈出,有八大名医、“四大天王”之称。而其中在今越秀区内满载时誉者,则为陈伯坛和孔沛然。陈以其方剂每味药多用两计甚至数斤,故人称为“陈大剂”;而孔的方剂却每味药只用23钱甚至数分,一剂总量不及一两,故人以“孔小剂”称之。在此前后尚有郭梅峰、刘敬时等,兹简介如下:

陈伯坛,字英畦(18631938),广东省新会县外海乡人,为清末民初岭南著名的伤寒派医家,是近代广东四大名医之一。自少工于艺文,且熟谙方技。光绪年甲午乡试,考取广东第七名举人。但他不求仕进,改攻医学,刻苦研究张仲景的“伤寒”学说。撰写《读过伤寒论》(1929年出版)、《读过金匮》及《麻痘蠡言》(1939年出版)共计80万言。陈于22岁在广州市大南路书坊街设馆行医,善以《伤寒、金匮》的经方见长,处方味数不多,药量轻重加减严谨,但有一剂投之,即收其病若除之效。他认为治病犹捕贼,贼多兵少必致漏网,相反兵而倍之,百无一失,故治病必用“大剂”。1909年受聘于广东陆军军医学堂为总教习,并在广州旧学院署前设中医夜学馆,培养中医人才,自任馆主任。1924年迁往香港继续悬壶济世,开办“伯坛中医学校”。积50余年之行医教学,桃李散处粤港澳各地近千人。如彭泽民(四会县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就是其中之佼佼者。1954年彭出陈所著,重刊(影印本)发行,以供世人研究。这位近代伤寒大师于1938529日在香港病逝。

孔沛然,名广汉(18541945),广东省番禺县(现广州番禺区)诜塾乡人,清附贡生,幼承父(孔继溶)志,广读医书。1887年汪柳门粤主试,特设“医学经古”一科取士,孔考取后,医术遂闻于世,旋习西医于博济医学堂,再转读梁乾初办的“两粤医学校”以至毕业。粤省兼用中西医术治病者,孔亦为个中能手,但主要是用中药。孔先后设馆于广州市豪贤路及榨粉街61号施诊。治病注重诊断,不仅“望、闻、问、切”四诊兼施,且并用“听、触、扣”诊。药味34种,分量共重几钱壹两,疗效足见。认为药能杀病菌,亦可杀细胞,药虽能攻邪,亦有伤正气,故用药量应适可而止。孔于1912年间曾受广东陆军速成学堂之聘,为军医长兼医学教习,主讲生理卫生学及救急法。1938年因抗战,孔避居香港,在利园街25号继续行医。194568日病逝港寓。

郭梅峰(18791970)别名芬,原籍江西省新城,祖辈于同治年间入粤。郭少学仲景医学,拜张惠农老中医为师,在广州市广行善堂助理诊症,并向章果、陈伯坛、黎庇留等学习。19岁独立行医,就崇本善堂医席,后录为督宪军医长达八载。1913年在广州市司后街(越华路)行医,解放后先后在越华路广州市北区中医院、广州市中医院越秀区门诊部应诊多年,后调教育路越秀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行医72年,享誉国内外,著有《郭梅峰医案选》和《论产后发热》。曾任前市卫生局“考医委员会委员”,出席1949年广州市“群英”大会,是广东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广东中医药研究委员会顾问和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筹委会顾问等。同时接受广州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杨干潜、郭燕文(郭的女儿)为徒。《梅峰医学》一书,由杨、郭伉俪整编脱稿。郭于197016日在广州市越华路寓所病逝。

刘敬时,原籍安徽省桐城,祖辈落籍广东。1830年生于广东省番禺县,弱冠之年得伯父刘山泉传授医术。擅长医治外感传里、游走痰火症、离魂症、斑症(恙虫病)。始在小北路天平横街2号开设医馆,慕名求诊者以满、回族为多。光绪年间曾治愈出使东洋大臣杨书的游走痰火症和两广总督岑春煊之斑症,后被保举为清廷太医。年逾八十后不复问世,而潜心撰著《痘科秘要》、《斑麻痘疹大全》及《藜映氏医案百例》各书。1926年于广州病逝。其子刘福谦生于1879年,少受父传,甚受病人信赖,但为性耿直,不喜结交权贵。当军阀横行强加医席,则闭门谢诊,停止医务;后因市民诚求,不得已始复业。19553月于香港逝世。福谦之子刘之永,生于1913年,在20年代已得受家传,旋毕业于广东中医专门学校,向在大新中路265号大新药材商店坐堂诊症。19581964年先后在大新卫生院和泰康卫生院开诊。1983年退休迄今,仍在广州市海珠中路越秀区中医院中医顾问诊室服务。之永之子刘真锦,生于1938年,为50年代家传医业,复在广州市越秀中医学徒班学习,后移店香港,致力商业的同时,仍兼悬壶,广交医学人士。自刘山泉至刘真锦“五代世医”,堪称医学史述之佳话!

 

上一篇: 钟明光行刺龙济光 下一篇: 教育家何剑英与南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