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人物>历史人物
伯驾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08-04-02
  • 浏览数:

伯驾(peter parker),美国来华传教医生,外交官。1804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83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随后又在该校直修医学和神学课程。1834年受美国海外传道部派遣到中国传教,途中曾在新加坡居留一年,学习华语,并进行医疗及传教活动。清道光十五年(1835)到达广州,得当时广州巨商伍怡和的帮助,在新荳栏丰泰行开设眼科医局,于当年114日开始接诊病者。不久,为扩大业务范围,遂把眼科医局改名为仁济医院(1865年改名为博济医院,即今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并设立病床,收容病人住院治疗。道光十六年,为更好地开展传教活动,与英国东印度公司传教医生郭雷枢(t.r.colledge)及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man)联名发起组织“广州医学传道会”(canton medcial missionary society),任副会长。1855年升任美国驻华公使,辞去仁济医院院长职务。1857年回国。1879年起,出任“中国医学传道会美国分会”会长。

伯驾擅长眼科和外科手术,在主持仁济医院20年中,初期主要是为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摘除术,在最初进行此项手术的30名病人中,有28例获得成功。1844年开始施行割治淋石(泌尿道结石)手术。18471848年先后在外科手术中使用美国刚开始应用的“以太”(乙醚)和“哥罗方”(氯仿)麻醉,减轻了病人手术时的痛苦。这些外科手术和麻醉方法在当时均属中国内地的创举。由于仁济医院实行免费治疗,且疗效显著,不久便远近闻名,不少外地病者也到院求诊,医院门庭若市。为了解决助手不足问题,伯驾于年招收华人青18373人,以半工半读和带徒弟的形式,向他们传授西方医术,其中一位名叫关韬的被认为品学兼优,能独立施行多种外科手术,伯驾对其甚为赏识,毕业后成为该院的业务技术骨干,开创了外国人在中国培养近代西医人材的先河。

在医院日常诊疗工作中,除部分由助手协助外,大部分病人均由伯驾亲自诊治,诊治病人数最高曾达一天200多人次。对来诊病人,均严格执行病历登记制度,除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外,对处方用药、治疗效果、手术时间长短以及取出的肿瘤或结石的大小、重量等,都有详细纪录,并曾请画家为100多名患有肿瘤等外表症状的病人画像,这批画像至今仍保存于美国耶鲁医学图书馆(yale medical liberary)及英国伦敦盖伊医院(cuys hospital),成为珍贵的医学史料。

伯驾在中国居留期间,除主要从事医务和传教活动外,曾介入美国对华外交事务。清道光二十四年,参与美国专使顾盛与以两广总督耆英为代表的清政府谈判,协助顾盛用军事恫吓与外交讹诈手法,胁迫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中美五口贸易章程》(即《望厦条约》)。1845年起任美国驻华使馆头等参赞,并曾三次代理馆务。1855年任美国驻华公使后,曾主张侵占中国台湾,以保持“势力均衡”,并与英法各国联合提出修约要求,扩大对华侵略。

伯驾于1835年到广州至1857年回国,22年中,除1841年曾赴欧美为医学传道会扩大组织、筹募经费外,均在广州居留。后任博济医院院长的美国传教医生嘉惠霖,曾称赞伯驾“在西洋大炮无能为力的时侯,他的医刀劈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是,伯驾把当时西方关于麻醉法和治疗眼科、肿瘤、泌尿道结石等疾病的先进技术介绍到中国,并为中国培养了首批西医人材,为中国近代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1888年在美逝世。

上一篇: 陈济棠 下一篇: 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