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生于西晋太康二年(281年)。他少时家贫,以好“神仙导养之法”出名。晋怀帝年间,他南下到了广州,跟随信奉道教的南海太守鲍靓学习炼丹术和医方。鲍靓见葛洪年青好学,十分喜欢,把女儿鲍姑许配给他。葛洪和鲍姑志同道合,承袭了鲍靓的学问,精心钻研医学、化学、药物学,学问大有长进,名气也大了。
西晋太安二年(303年),葛洪应都督九郡军事的吴兴太守顾秘邀请,参加镇压扬州一带的流民起义,以军功升迁为伏波将军。葛洪没有心思等候论功行赏,径自到洛阳去搜求异书、钻研学问。他预见天下大乱势不可免,中原不可久留,便动身到岭南来,被广州刺史嵇含聘为参军。嵇含是个植物学家,著有《南方草木状)。葛洪在他手下供职,又增长了不少知识。几年之后,嵇含遇害,葛洪无所依靠,只好回江苏去。
葛洪在家乡20年,一心一意研究炼丹术和药物学。他多次拒绝朝廷从政之诏,后来,放弃高官厚禄,向晋元帝再三请求到出产丹砂的南方任一个小小的县令,带着家属再次来到岭南。
葛洪初到广州时年仅20余岁,重来广州已是年近半百。广州刺史邓岳恳切挽留他,葛洪就留下来,但却辞谢邓岳为他上表补职,从此来往于广州城和罗浮山之间,一心炼丹采药济世,潜心著述,开拓岭南的道教圣地。咸康七年(341年)某日,葛洪让人捎信邓岳,说是将要远行。邓岳赶到罗浮山,只见他盘膝而坐,兀然若睡,已与世长辞了。人们都说他“尸解得仙”。其实,葛洪不是什么神仙,而是一个大学问家。(晋书)称赞他是“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辨玄赜,析理入微”。葛洪在岭南约13年,是他一生中最有成就的]3年,其研究成就载于所著《抱朴子》一书。这是道教史上一部具有比较完整的宗教哲学理论和多种方术的重要著作,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对我国医学、药物学、养生学的发展有卓越贡献。此外,他在天文研究、潮汐探讨、军事等方面也有多种论述。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高度评价说:“我深信,整个医药化学源于中国”,“公元4世纪早期,道家中产生了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炼金术士抱朴子”。
葛洪自幼博览医学古籍,到了岭南,热心为百姓治病。一次,,有个老乡被疯狗咬伤,患了狂犬症,情形危殆。葛洪根据(黄帝内经)记载“以毒攻毒”的疗法,和鲍姑一起琢磨出“杀所咬犬,取脑傅之”的办法,开创出世界上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例,比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关于狂犬脑中有抗狂犬病物质的发现要早1000多年。葛洪对采集的中草药认真鉴别,在他的《抱朴子》书中,有我国较早的药物学论著。他广泛搜求民间验方秘方,整理成《肘后备急方》,反映了当时岭南地区中医学发展水平,其中也不乏他在医学上的创见。书中记载了天花的症状和恶性传染,比西方医学史家原来认为最早关于天花的记载早了近500年。他指出脚气病起源于岭南并提出治疗药物,也比外国类似发现要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