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广府人“入年界”(注:广府人以农历十二月廿三开始谓之“入年界”。入年界后,家家户户为欢度新年而忙碌,出外地谋生的大多要千方百计赶回来与亲人团聚。)就开始有“年味”了。长辈会不断提示晚辈:说话要吉利,手脚要麻利,动作要轻微;尤其是大年初一的寓意迎春习俗——开门爆竹,开门迎财神……
开门爆竹驱瘟邪
新中国成立前,广府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年卅团年饭、逛花街后,新年到来之际,全家老幼都会守候着子时来临(称为守岁),踏入子时,家家户户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前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应,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一直持续到深夜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大街小巷,家家门口,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爆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人们通常认为燃放爆竹可以创造喜庆气氛,是节日的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演变的历史。《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记载,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深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吃东西。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闻风而逃。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认为“山臊”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可得吉利平安。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既鞭炮)。到了近代,还生产了大量的“烟花”用于节庆。
进入现代社会,“开门爆竹”已彻底变味,从大年三十晚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没安静过,有时是大清早就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吵醒,有时是晚上出现小型烟火“会演”,有的甚至在小区里四处开“炸”,每家每户随意燃放,让老人小孩夜不能寐。同时,烟花爆竹惹祸连连,节日因烟花爆竹所造成的伤亡事故不断增加。1992年6月,《广州市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施行,在省会城市中开先河。随后,全国众多城市掀起了一股出台“禁炮令”的风尚。最初,《广州市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仅限于市内老八区,后经过三次修改,每次都新增禁止燃放区域,目前已经扩展到花都、从化、增城、番禺、南沙等城区,以保证广大市民能过上一个祥和的春节。
派“财神”财神到
新中国成立前,广府民间春节派“财神”颇为流行。“财神”相传是主管财富的神仙,因此广受民间欢迎。派“财神”的通常是十几岁的少年。财神的“制作”十分简单,在一张2寸×1寸的小小红纸上,以毛笔写上“财神”两字即可。除夕一到子时,随着爆竹声,派财神者拿着一叠“财神”逐家敲门,当主人家开门时,派财神者大叫“财——神——到”!主人家在新春期间,尤其是年初一怎能关门拒绝财神?当然要把“财神”接下!主人家便出门接了“财神”(收了小红纸),然后根据习俗回赠“利是”一封。接“财神”者望新年发大财,而派“财神”的少年更是立发小财,皆大欢喜。与派“财神”相关的一种习俗称为“卖懒”。相传倘若小孩生性懒惰不用功读书,可以在“财神”中混入一张写上“懒”的红纸,在派“财神”时有意无意地将其卖出,新的一年便可戒除懒惰。不过“懒”必须在除夕午夜子时前后卖出,而且不可被发觉,否则便算失败。派“财神”一般不适合成年人。成年人往往以其他手法敛财。旧社会有黑帮背景的人氏喜欢在新春期间舞狮,到各家商户门前表演。商户无论是否自愿都要打赏“利市”。政府后来规定舞狮必须向警察局申请牌照,这种习俗方才停止。但这些人又想出了自行运送四季桔等年花给商户,向老板“恭喜发财”,实际上是以类似手法“庆祝新春”敛财。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习俗在广府地区主要城市就终结了,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自发组织的舞狮队在春节期间沿街巷商户舞狮以讨“利是”的习俗还相当盛行。
吃猪脷新年诸事顺利
广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头(广府人称猪脷)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无鸡不成宴),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道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大白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也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广府地区的新春小食也很多,俗谚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是家家必备的。煎堆分为龙江煎堆和九江煎堆两大类。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最普通的豆沙软角为糯米粉做,馅为竹豆或红豆煮烂加糖制成。酥角则是用面粉和鸡蛋作皮,花生芝麻作馅料油炸而成。再有“糖环”“冬果”“蛋散”“芋虾”等油炸食物。“糖环”用糯米粉搓成团,压进木模中,逐个“批”出,炸成金黄色,酥脆可口,一般是甜的,也有咸的。“冬果”用糯米粉做成小条状或片状炸熟。“芋虾”是用槟榔芋刨成丝后和合米粉浆落油锅,吃起来酥化可口。“蛋散”用面粉加猪油、蛋拌好而炸成。甜的加糖拌粉,炸后粘上糖胶;咸的加南乳、盐拌粉,吃起来酥化可口。春节还必备瓜子,诸如红瓜子、黑瓜子、葵瓜子。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