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故事>平安习俗
【供奉杂神】(三)——转文塔 愿文人走笔安天下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6-10-13
  • 浏览数:

文塔又称文笔塔、文峰塔、文昌塔,是寄托读书人荣誉和梦想的“功名塔”。古人认为,文塔位居水口,是一邑一郡一乡水门的华表,对保城厢一方文人学士出入平安、大魁天下起着重要作用。堪舆学说,修建前要先观水神是否有情,朝水有情,则可蓄其元气;文塔可弥补当地文峰低小的缺陷,使当地多出士子,因此文塔大多修在城区郊外的山上或村镇进出口的土丘上,而且丈尺方寸不可克山,否则会克文星,导致文运不昌。据说,文塔并不是随便可以建的,古人兴建文塔必须得到皇帝的御批,以表彰当地出过有名的文人,并鼓励后辈学子考取功名。广府地区的文塔颇多,民间认为很有灵气。每逢“魁星诞”,各路学子争相往文塔参拜“魁星”,以转文塔而“求功名”。

广府文塔

◆修复后的广州文塔

据查,供奉文曲星的古塔遍布珠江出海口和西江沿岸出入水口。它是广府城厢坚持“科教兴邦、人才立国”发展理念的象征。广州西关泮塘乡(注:泮塘乡,今广州市龙津西路、泮塘五约一带。)的文塔位于旧西关上支涌畔,居水口,是西关、泮塘水门之华表,也是当时水网密布的荔枝湾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它坐南朝北,为六角两层楼阁式砖塔,攒尖顶,高136米,宝顶为高达2米的陶塑葫芦,似文笔插入云霄,青砖石脚,檐口均设素胎瓦当和滴水,窗花装饰朴实精巧,用白缮土制成,素白高雅,首层门头和二层楼窗顶分别嵌有“南轴”和“云津阁”楷书大字的石刻。关于这座文塔的建筑年代没有文字记载,文物专家根据其建筑形制和细部装饰推断它是明代中期至清代初期的建筑。据说与仁威庙同样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塔不高,建筑也算不上精美,与附近仁威庙的华丽雕刻相比略为逊色,可是却让人越看越觉得古味盎然,简朴中透露着灵气……

清代广东出过三位状元,分别是乾隆四年(1739年)巳未科状元番禺县人庄有恭(注: 庄有恭(17131767),字容可,号滋甫,广东番禺(今广州市黄埔区文冲村)人。乾隆四年(1739)庄有恭被钦点为状元(清代广州唯一的一位状元),开始其近30年的政治生涯。先后任侍讲学士、光禄寺卿、兵部右侍郎、提督江苏学政、户部侍郎、江苏巡抚等职。),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状元粤西吴川县人林召棠(注:林召棠(17861873),字爱封,又字蓉舟,号芾南,吴川县霞街村人。清道光三年(1823)状元,也是粤西地区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状元顺德县人梁耀枢(注:梁耀枢(18321888),字冠祺,号斗南、叔简,广东顺德(今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光华村人。清同治十年(1871年)状元,授翰林编修。官至侍读学士、参事府詹事。)。相传,这三位状元在上京赶考停留广州途中,都到过泮塘的文塔祭拜祈福。另外,清代探花李文田(注:李文田(18341895),字畬光,号若农、芍农,谥文诚,广东顺德人。清代翰林、书法家、蒙古史研究专家。清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屡次上书极言朝政得失。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提督江西学政,官至礼部侍郎,入值南书房。)则住在泮塘附近的恩宁路,其故居泰华楼至今仍在。20096月开始广州市荔湾区投资拆除了附近的楼房,并对文塔进行了修复,还在周边建了一个广场来展示文曲星文化。

广州黄埔区深井文塔位于长洲街深井社区金洲大道旁,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这座砖木结构的三层楼阁式塔高约19米,首层供奉土地神,二层供奉文昌、关公二帝,三层才是供奉魁星,广府人的魁星崇拜与北方有区别,北方就是供奉魁星,而到了广府则魁星多了一个上级——文昌帝君。相传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注:苻坚(pú jiān338385),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皇帝,公元357385年在位。)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注: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将广汉郡中分设梓潼郡,治所在今四川梓潼县。)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尊奉他为雷泽龙神,由于附近有梓潼神(注:梓童神,又称为梓潼帝君、文昌帝君,是民间尊奉的司禄主文运之神。)亚子祠,后人合称张亚子。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称文昌帝君。在广府的魁星崇拜里魁星和金童是他的两个下属,一个负责点斗,一个负责公布金榜。

广州东北部增城市也有好几处文塔:位于朱村街的朱村塔始建于明代,塔高5层约12米,采用青砖实心砌筑,当地的百姓又称“硬塔”;石滩镇石湖村有一座始建年代不详的登云阁,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修,塔高3层约16米,塔内还保留了一方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该塔的碑记;麻车村东周姑岭还有一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青砖实心文笔塔,塔的外观呈圆锥状,风格独特;石滩镇岗贝村也有一座始建于清代的文昌阁(现在顶已毁坏),塔高3128米;中新镇钟岭村凌云楼始建于清代,塔高312.5米,为砖木结构,保存完整;增江街白湖村“云步先登”塔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塔高3层约22米,楼阁式砖塔;小楼镇东镜村有一座“势凌霄汉”塔,始建于1934年,塔高524.5米,虽然也是楼阁式塔,但已是钢筋水泥青砖结构;派潭镇下围村有一座文塔,外观3层,内部2层,高约10米。

从化街口西南的豸岭山上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水口塔,可惜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飞机炸毁,1993年政府投资重建,塔高9层,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气势格外雄伟。从化的鳌头镇小坑村的溪流边也有一座四面三层楼阁式文昌塔,一楼供奉文昌塑像,二楼供奉财帛星君,三楼是魁星楼。

◆广东省罗定市文塔

西江沿岸或支流出入水口也多建有文塔。如,罗定文塔。该塔位于罗城镇泷江河东,又称三元(注:三元,即状元、会元、解元,源于人们盼人才,祈求状元、榜眼、探花“三元及第”的良好愿望,登塔寓意状元高中、步步高升。)宝塔。文塔地处曲水环抱之中,与神滩庙妆楼双峰相对,河上七级浮屠映照波心,登青云桥揽胜有宝光荡漾之趣,成为明清罗定八景之一,曰:“东桥塔照。”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历时三年竣工。清嘉庆五年(1800年)曾修塔顶,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培筑塔基,1988年,省、县拨款重修,塔刹按明代式样重铸,并加装了防雷设施。文塔呈八角形,高47米,外观7层,内分13层,顶层竖6带铭刻的莲花座铁柱,稳重威武,直指蓝天,端庄华丽,气势雄伟。远望文塔,宛如一座色彩艳丽、玲珑精巧的花塔。7层塔檐用绿色玻璃瓦饰之,八角微微翘起,犹如绽开的花瓣;塔刹和护栏,犹如密密的花蕊,整座塔就像7朵怒放的鲜花叠成。风儿吹来,悬挂在八角飞檐下的56个小铜钟便会铃铃作响,此时的文塔,简直是声色俱全,美不尽言。沿级登塔,如进迷宫。塔身每层分明暗两个层次,明的作通风道,暗的作上落用。每登2层台阶,便转一个方向,左旋右转,如捉迷藏,情趣盎然。凭栏远眺,数十里景象尽收眼底。塔顶铁柱刺破蓝天,莲花座铁柱铸有明代建塔铭文,连同九霄盘、宝珠、相轮(塔顶部的装饰)等铸件,总重量逾7吨,是广东古塔塔顶之最。刹杆穿过顶层,外套古朴莲花座铸铁柱套,上面铸有建塔铭文,阳文铭刻倡建三元宝塔的罗定州官员、生员、耋老姓名和建塔年代。罗定文塔经修葺后面貌一新,成为罗定突出景观,游人登塔凭眺,历史文化名城之景色尽收眼底。

◆广东省德庆县三元塔

德庆三元塔坐落在德城镇东3公里风景秀丽的白沙山上。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原为州人祈求在各级科举考试上头名,榜中“三元”得名。塔平面八角、高53米。为外9层内分17层的阁式砖室塔,腔壁厚3米,壁庵几何图形均称美观。穿壁绕平座结构。基础用红砂岩和花岗岩建造。檐梁、角柱、门帮颜色红白相间。须弥座各面刻有浮雕图案,转角处均雕饰神态各异的托塔力士。塔表批荡用料和工艺十分讲究,传说批荡塔身的时候,工匠按照“许新不许旧”的严格要求,选用的不是一般的土朱灰浆,而是名贵的银朱灰浆,因此,虽经历了400年的风雨雷电袭击,但至今仍鲜艳如昔,有“只新不旧”之美誉。

北江下游水口位也建有不少文塔,其中阳山文塔是广府闻名的古塔。该塔位于阳山县城东,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原为九级石塔,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为风暴所毁。雍正五年(1727年)改建为平面八角形,外观9级,楼阁式砖塔,高40.4米。塔基须弥座高0.9米。首层塔门向南,拱形。29层每层均设置拱形门4个,余为拱形假门。各层以菱角牙砖和挑檐砖叠涩出檐。第九层的东、南、西、北方檐角上悬挂风铃。塔刹铁铸,由覆盆、相轮等组成。 1987年阳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阳山文塔

文塔是供奉文曲星的处所。在古时候,一个人要改变命运,飞黄腾达,通常只能通过考取功名,走上仕途。所以广府地区许多学子都有转文塔、拜文魁星以祈求功名的习俗。

文曲星的民间传说

◆广州番禺区沙湾留耕堂文昌塔供奉的魁星

文曲星也叫“魁星”,是掌管书生及知识分子的功绩名声的星宿。据说,“魁星”本是一个秀才,自幼聪慧过人,才高八斗,出口成章,但长相奇丑无比,所以面试时屡屡落第。有一年,又到了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他以出众的才华,顺利通过了乡试、会试,殿试时,皇帝看到他的容貌和画着圈上殿的走路姿势很不高兴,就问:“你的脸怎么回事?”他回答:“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觉得这人怪有趣的,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很欣赏他的机敏,又问:“那朕问你一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你说,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他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阅读完他的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点他为状元。

这位秀才后来升天成为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颗,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主管功名禄位。“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应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应魁星才高八斗,也应北斗星座。据说魁星右手握一管朱笔,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型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谁人若被此笔点中,科举便可高中。因此,相传“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就来源于此,文塔就是魁星右手握的朱笔的象征。

广府魁星诞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魁星诞”,新中国成立前,广府各地都会举办一些传统活动来祭祀,其中有“魁星诞”学子拜“魁星”的习俗。在拜“魁星”前要先在文塔或天井摆上香案,糊一个高二尺许,宽五六寸,蓝面环眼,锦袍皂靴,左手斜捋飘胸红髯,右手执朱笔的纸人(魁星)放在案上,同时将煮熟的羊头(公羊,留须带角)摆在“魁星”像前,羊的两角系上红纸,还有一些茶酒等祭品。仪式开始,拜魁星的学子鸣炮焚香礼拜后,在香案前围桌会餐。席间必玩一种“取功名”的游戏,以桂圆、榛子、花生三种干果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以一人手握上述三种果干各一颗,往桌上投,随它自行滚动,某种干果滚到某人跟前停止下来,那么,某人即状元、榜眼或探花;如投下的干果各方向都滚偏,则大家都没有“功名”,须重新再投称“复考”;都投中则称“三及第”;其中两颗方位不正——比如桂圆、榛子都不中,只花生到某人跟前,此人即中“探花”。这样投一次,饮酒一巡,称“一科”,而谓“这科出探花”,大家向“探花”敬酒一杯。敬酒的“落第考生”下“一科”继续“求取功名”,而有了“功名”的不参加。这样边吃边玩,一直玩到大家都有“功名”为止,散场时鸣炮烧纸镪,“魁星”像也和纸镪(注:纸镪(zhǐ qiǎng),指成串的纸钱。)一起焚烧。诞会结束,学子们又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古人魁星信仰的文化内涵

广府魁星信仰盛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读书人崇敬魁星仅次于文昌帝君和孔子。在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不计其数的家长越来越重视文化知识,孩子是家长的希望和寄托,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千军万马挤科考独木桥,无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鲤鱼跳龙门,一举成名,实现“文人走笔定天下”的宏愿。因而,修文塔、拜魁星、祈求神灵保佑,成为了明清以来广府族群的民风和习俗,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供奉魁星的文昌塔蕴含“阴阳五行”学说和佛家思想。广府地区的文昌塔大都建于明、清两代,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它既印证了明末以来广府农业经济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体现了广府地区在明、清时代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还反映了学子们对科举出仕那种安身立命终极理想的依赖。纵观广府地区的文塔,不论从造型、结构、方向都不尽相同。这除了时代建筑风格的差异之外,更主要的是每座文塔在历史上都蕴含着自身不同的深刻文化内涵。文塔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华民族的原始哲学思想是“阴阳五行”学说,其基本精神是“道”,道是宇宙万物永恒皆依的根本。不论是天(自然环境)还是人,阴阳失调就会出现紊乱。“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构成了宇宙万物最基本的事物,它们此消彼长,“如是循环,永不止息”。于是,阴阳学家根据上述的理论基础,并借助《周易》古经中的“八卦”推断天地、人物之间变化的理论,进一步创造和丰富了建筑学说。古人认为文昌塔可以旺文启智,利学业、旺读书、功名及各项事业。正因如此,当文塔建筑时,就会随着地理环境的差异及人们祈求“盛”的内容差异去进行选址、定形,力求“置之得地”。堪舆学说认为,在巽方立塔,以为振一邑一城之文风,关系一邑一城之科举兴衰。这就使文塔的形制、结构、方位、落点、坐向不尽相同,形成文塔建筑风格多元化的特征。广府地区文昌塔是岭南历史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它昭示了明清时期岭南建筑艺术的进步。广府文塔以楼阁式塔为主,塔身有六角形、八角形,甚至十二角形,层数有三层、五层、七层、九层、十一层乃至十三层(外观层次与内层次并不一致,而以七层为多见)。传说是与佛教讲究“七”数(“七”与“劫”音近)有关,体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意。

其次,供奉魁星体现激励学子勤奋好学、勇于夺魁的进取精神。依靠修文昌塔来“兴地脉”“昌文运”,对当代人来说虽缺乏科学依据,但宝塔一旦建成,便在精神上对古民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文运的振兴。据资料统计,清代番禺县出有状元1人、顺德县出有状元和探花各1人;同时,南海、番禺、顺德、东莞、新会、中山、高要县分别出有进士138人、129人、123人、51人、46人、36人和23人;(注:参见苏志明、施敬铭主编:《广东近现代书画家辞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新兴、宝安、开平、台山等县也屡出进士、举人等士子。事有凑巧,阳山文塔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建竣工,第二年该县就出了一个位列二甲第三名的进士郑士超(注:郑士超(17551808),号贯亭,少年时,随祖父从台湾迁居广东阳山县。家贫好学,放牛读书。乾隆六十年(1795年),郑士超被钦点第六名进士。入朝为官仅十四年,官至四品朝议大夫。廉洁奉公,赞为“工部三君子”;刚直不阿,誉为“台中二凤”。),其后又出过10名举人。200多年来,阳山文塔已演进为古老阳城的标志,也成了广府人激励学子勤奋好学、勇于夺魁进取精神的范例。

再次,供奉魁星体现倡导重教兴学的教育思想。在科举时代,“高中状元”是每个读书人的一个美好夙愿。广府人如是说:“卖了火灰,也要送子女读书!”广东德庆县三元塔因德庆州人祈求科举考试连中三元而得名,而德庆县历来有重视读书的传统,随着德庆孔庙创建和完善,德庆儒学更得到快速发展,德庆县从明朝至清朝有进士8人,举人95人,足见德庆儒学的蔚盛郁兴。广州番禺沙湾水绿山青文阁,供奉“文昌星”“魁星”,以兴学重教闻名,留耕堂留下了“三凤留芳” (注:三凤流芳中的“三凤”指的是何氏第五十代的何棠(又名何集)、何桌(通栗)、何榘兄弟三人,在北宋政和年间同中进士,当时人故题为“三凤留芳”。)的美名,与番禺沙湾镇尊师重教的风俗一脉相传。坐落于广州番禺大岭村的“大魁塔”有探花李文田的手迹,据族谱所载:自宋代建村以来,大岭村出了1个状元、1个探花、34个进士、53个举人和100多个九品以上的官员而闻名。 (注:摘自《南方日报》201197日。)这些数据凸显了广府人倡导重教兴学的累累硕果。

最后,魁星信仰蕴含尊师敬贤的传统美德。倡导“敬贤之礼”,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表现。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借“魁星”及其“魁星诞”这一载体,对于我国当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意义。

 

上一篇: 【供奉杂神】(二)——城隍庙会 崇敬城隍保境兴盛 下一篇: 【供奉土地神】(一)——社坛 社区形成与发展的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