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故事>广州史话
全国首个个体集贸市场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5-05-28
  • 浏览数:

高第街是连接广州市北京路和起义路的一条内街,解放前曾是广州市著名的日用百货集散地,改革开放后的高第街工业品市场催生了全国第一代个体户。当年红遍全国的电影《“雅马哈”鱼档》中高第街五金店个体户“海仔”的故事,其生活原型就来自高第街。它是广州“先行一步”的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初期,部分没有门路的中学毕业生或是上山下乡回城“知青”,他们“没有一个好父亲”,没有门路,在当时基本上找不到固定的工作;为了吃饭,为了生存,迫不得已,或者在自己的家门口,或者去租赁一个小门面,摆起了小摊,当起了个体户。当时,广州的小摊贩每天仅交1元的费用给街道(不用交税)。随着这些小人物的出现,广州计划经济的坚冰被逐渐打破。198010月,市工商局正式为在高第街经营的商贩发牌照,高第街的个体商户也成了广州市乃至全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个体户。街内2000多商户以批量销售为主,兼有零售、来料加工、代销等,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商品多来自各地手工业者及区街、乡镇企业。因为品种样式善于根据市场需要而变化,价格较为低廉,高第街吸引了众多内地来穗的商户、旅游者,以及港、澳、台和国外的游客来此购物观光,商品销往2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广州的窗口之一,被人称为“小南方大厦”。改革开放之初,高第街的年营业额就有近1000万元,上交国家税收500多万元。

1983年—1992年是高第街的全盛时期。前来买服装的,除了广州本地市民外,更多地是从全国各地涌来的服装批发商。1983年前后,香港的潮流服饰通过深圳的中英街大举进入内地,慢慢地,广州有了从香港贩买来的各种地摊精品以及t恤牛仔裤。紧接着,全国最早一批成衣批发基地相继在广州建立起来,高第街、西湖路夜市迎来了它们的黄金年代。最初的高第街不仅是衣服的天下,还有小五金、毛线、皮件、电子表、计算器等等。1986年前后,是高第街的鼎盛期。曾一度统领全国的服装批发市场,连香港客商都来这里订货。很多外地人出了广州火车站就问:去高第街怎么走?一个时期,高第街成为外地游客到广州的必游之地。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高第街一天的客流达20万人,从高第街的北京路口走到起义路口,短短的一段路几乎要走1个小时!当地居民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干脆穿民居而过。大批外地客商纷纷南下广州,在高第街上采购最新上市流行服装或只买一些样品,然后又风尘仆仆地离去。

被大家称为“云姐”的卢妙云世居高第街,原来在一家大型酒楼当服务员,每月只有30多元,还要三班倒。当年,她用500元在高第街开了一间服装小铺而成为高第街第一代个体户。当时丈夫、婆婆等对她丢下“铁饭碗”去做没有保障的个体户纷纷表示反对,但云姐相信党的政策,也亲眼看到高第街摆地摊的“走鬼”居然也赚了钱,心里踏实得很。后来,丈夫竟然也辞去在工厂的“铁饭碗”,跟着她“下了海”,夫妻服装店在高第街开得很红火,后来还买了车和楼,生活相当舒心。这是高第街第一代个体户群体典型的代表。

1993年,出现了广州白马服装批发市场,不少同行陆续在那里开分店,一些高第街的个体户也聚集了过去。现今的高第街已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内衣一条街”。几乎所有店铺所经营的都是形形色色的内衣裤、泳衣、皮带等小配饰。他们盛载着“高第街”小商品市场的极佳口碑,为广州商贸业转型升级发挥积极作用。

上一篇: 西关大屋独具特色 下一篇: 广州起义建立广州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