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1924年5月正式成立。当时全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改称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因校址设于广州黄埔长洲岛而通称黄埔军校。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新式军事干部学校。
早在1921年,孙中山就接受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打算创办一所军官学校。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筹办军校。24日,孙中山派蒋介石、廖仲恺、邓演达等7人组成“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任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指定黄埔原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旧址为校址。2月6日,黄埔军校筹备处在广州市南堤2号正式成立,并聘请苏联军事顾问。
军校在筹建过程中遇到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种种困难,蒋介石因此曾一度离开广州前往上海,由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长一职,在邓演达、叶剑英的协助下,积极筹措经费、制定校章、修缮校舍。当时除广东以外的各省在军阀统治之下,黄埔军校不易在各地公开招生,故委托出席国民党一大的各省代表回籍后代为秘密选拔考生来校应考。3月27日,各地来广州报考军校的学生达1200人,经过3天考试,于4月28日揭晓,正式录取350名,备取120名,其中共产党员、青年团员有五六十人。中共党员蒋先云以优异成绩考取第一名。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学生入伍编队。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致开幕辞。军校成立之初,孙中山亲自兼任校总理,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驻校国民党代表。由总理、校长、党代表组成校本部,作为军校最高领导机关,隶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校本部之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政治部掌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戴季陶、周恩来、汪精卫、邵力子、熊雄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教授部和训练部分管军事学科和术科的教授与训练,李济深为训练部主任,王柏龄为教授部主任。1924年10月,黄埔军校增设两个教导团,仿苏联红军建制,自连以上设立党代表。教导团几个月后扩大为两个师,至1925年10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故有黄埔建军之说。军校原定每期学习3年,因当时军情紧迫,急需军事人材,缩短为每期6个月,故教学日夜进行,学生在戎装待命。在课程设置上,军事课和政治课并重,还经常邀请谭延闿、张静江、毛泽东、刘少奇、何香凝、鲁迅等名人来校演讲。
军校师生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处理商团事件、第一次东征、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第二次东征和北伐的战斗立下了卓越功勋。以共产党员和黄埔学生为战斗核心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成为威震天下的北伐先锋。
从1924年5月至1927年7月,军校招收六期学生。第一期分两批,一批493人,另一批146人,合计639人;第二期450人;第三期1224人;第四期2314人;第五期2620人;第六期4899人。六期总计2万余人。
1930年9月迁往南京,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