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创新
创建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网络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5-01-22
  • 浏览数:

进入21世纪,广州市“青山绿地、蓝天碧水”等各项生态工程顺利开展,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为了加强对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的评价,对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价值量有一个准确客观的认识,更好地规划城市森林资源分布、制定合理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2003年,广州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网络体系建设”项目,填补了国内针对城市环境的森林定位监测网络的空白。这是采用科学研究手段,跟踪监测并评估城市森林保护与建设的实施效果,为政府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科学决策给予支撑,为市民提供“两个适宜”人居环境的崭新服务平台的新举措。

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园生态监测站,把林内辐射、平均温度、日较差、林内紫外辐射指数、温湿指数、感冒指数、空气负离子、大气污染物等指标按时段在屏幕显示。

“广州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网络体系建设”项目由市政府投资2853万元启动,其中土建费800万,网络仪器设备购置2053万元,并在每年安排了数十万元的监测研究经费;监测研究主要委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承担;日常监测及仪器维护则由监测站(点)所在的森林公园负责。这样的运作模式既保证了项目的资金到位,又充分整合发挥了在穗科研院所数量多、水平高的技术优势,为广州林业科研搭建了创新平台,同时也带动提高了森林公园等基层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2004年,该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攻关项目的子项目。2006年,该项目被广州市发改委列为市重点科技项目,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野外重点监测台站,监测研究被科技部列入“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该项目遵从代表性、科学性和可比性原则,在全市范围内选定不同类型、不同环境条件的森林公园,重点建立十个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站,并根据观测台站的辐射范围,在森林公园以及有代表性的林带设置1020个监测副点和100个监测辅点,按梯度系统地构成湿地、城市人为扰动强烈、污染影响较大及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监测网络。监测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生态安全监测研究、生物(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森林环境(大气、土壤、水)监测研究、森林健康监测研究,具体监测分为9类: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森林病虫害及入侵生物监测、森林环境质量效应监测、森林系统的气候环境效益监测、森林水文监测、森林土壤系统监测、城市生态安全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评估、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效益的综合评价,共计186个监测指标。

该项目首期已初步建成帽峰山、南沙湿地、番禺大夫山、流溪河、增城蕉石岭生态监测站及机场高速、广深铁路、金山大道、鱼窝头林区等二十多个监测副点,设置了集水区测流堰、综合观测塔、小气象监测站、永久性固定样地及保护设施,购置了水上监测船和气象、植物生理生态观测等方面的设备,在帽峰山森林公园和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园还开启了大型电子显示屏,每天按时段显示公园内森林环境的林内辐射、平均温度、日较差、林内紫外辐射指数、温湿指数、感冒指数、空气负离子、大气污染物等指标,进行森林生态环境的现场预报和现场公告,并介绍森林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作用的科普知识。项目实施的技术手段、应用的仪器设备、取得的初步成效都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森林环境的周报、月报和年报数据。

通过监测广州的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消长动态、生物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效应等,一方面,为科学评价“青山绿地”等生态建设工程效益,指导城市森林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可用于指导森林的构建以及后续抚育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掌握森林生态效益的动态变化,为广州计算绿色gdp、编写森林资源白皮书打下研究基础,对城市生态安全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评估;为人大和政府各级部门制定相应的林业和园林发展、环境保护法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森林建设的财政投入能产生相应的生态效果。与此同时,适时发布森林环境旅游信息,为政府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重大决策服务。20056月,广东遭遇了50年一遇的连续暴雨,帽峰山监测站测定数据显示,森林对暴雨有明显的调蓄防洪效益,能对洪峰进行有效的消减,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市长张广宁批示:“加大城市周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很有必要,并希望继续全力推进青山绿地——森林围城工程的建设。”

 

上一篇: 世界首个“非典”病毒抗原检测剂盒研发成功并获准上市 下一篇: 中国海事第一船——“海巡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