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广州地区荔枝史话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5-04-29
  • 浏览数:

中国荔枝,驰名寰宇。明清两代,广州荔枝盛极一时。“后皇嘉树产番禺,柔实离离间叶浓。”产地之广,产量之丰,品质之美,为世人注目。

一、汉唐时期广州荔枝的兴起

西汉初年,广东荔枝已远上长安,献之汉帝了。晋代成书的《西京杂记》卷三说:“尉佗献高祖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汉武帝元鼎六年(111),破南越,起扶荔宫(原注:宫以荔枝得名)以植所得奇草异木。……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柑、橘皆百余本。……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赵佗的统治区,主要在广州一带。交趾,当时包括广州,广州荔枝树苗,在公元前2世纪已大批北运,移植长安了。

东汉时期,广州荔枝栽培已较普遍,产量较多。和帝时(89104)任临海太守的广州人杨孚《异物志》载:“荔枝为果多汁,味甘绝口,少酸,所以成其味,可饱食,不可使厌。”《后汉书》载:元兴元年(105),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

在东汉,荔枝还是朝廷赠送外国使臣的礼物。《东观汉记》载:建武二十六年(50),南单于遣使献骆驼两头,文马两匹。南单于来朝,赐御食及橙、橘、龙眼、荔枝。当时南海有贡荔,赐南单于的荔枝,当是南海即广州所产。

在东汉,已出现荔枝加工的副食品。

南北朝时期,广州荔枝湾种植荔枝已见记载。南朝沈怀远《南越记》云:“江南洲周回九十里,中有荔枝洲,上有荔枝,冬夏不凋。”据《广东考古辑要》,荔枝洲即荔枝湾。

唐代,广州荔枝是远上京城的贡品。杜甫《病橘》诗云:“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杜诗所云,史有明证。《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十一载:“玄宗天宝五年(746)(杨贵)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新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一《后妃》上杨贵妃传云:“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岭南节度使张九章)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晚唐时,广州一带已有专植荔枝的“荔园”了。荔园在哪里?据阮福考证,在广州城西荔枝湾。

荔枝,经过一年复一年的栽培选择,晚唐时有优良品种“焦核”、“蜡荔枝”。昭宗时(88 9 904)为广州司马的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载:“荔枝,南中之珍果也。梧州江前有火山,上有荔枝,四月先熟(原注:以其地热,故曰火也),核大而味酸。其高新州与南海产者,最佳,五六月方熟。形若小鸡子,近蒂稍平,皮壳殷红、肉莹寒玉。又有焦核者,性热液甘。食之过度,即蜜浆制之。又有蜡荔,黄色,味少劣于红者。”

时至五代,中国瓜分豆剖。南汉刘氏割据岭表,广州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荔枝的栽培亦有进步。

二、宋元时期广州荔枝栽培的发展

赵匡胤统一中原后,社会相对繁荣,广州荔枝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宝四年(971)随潘美平定广东而摄南海的郑熊,在他所著的《番禺杂记》中说:“荔枝树似嫩槐而枝叶繁郁,岭外东西旁海,皆产此果。”他在广州五年,“每食荔枝,几与饭相半。”宋仁宗时为侍读的陈襄描写过广州的荔枝:“番禺地僻岌烟锁,万树累累产嘉果。”“炎炎六月朱明天,映日仙枝红欲燃。”随着社会商品发展,广州荔枝必然步入市场,当时“闽粤荔枝食天下,其余被于外国”。

荔枝生产的发展,必然促使有关荔枝的专著问世。北宋初年,出现了中国第一部荔枝专著— —郑熊的《广中荔枝谱》,它比蔡襄《荔枝谱》早89年。可惜此书宋以后已佚。熙宁九年(1176)张宗闵作《增城荔枝谱》记增城荔枝百余种。可惜,自《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以后,公私书目,均无其踪迹。

元代国祚既短,文献资料颇缺。《永乐大典》卷11907引《元一统志》云:“荔枝,番禺、南海、东莞、新会、增城并有之。”大德八年(1304)陈大震《南海志》卷七《物产》载广州府荔枝品种十六种,可见经过不断选种,品种大有增加。

三、明清两代广东荔枝的大发展

这时广州地区内出现以荔枝命名的山丘、村落和庄园:番禺有荔枝山(在鹿步司)、荔枝庄(在茭塘司)、荔庄(在文冲北);增城有荔枝迳(在清湖都)、荔枝山(在清湖都)、荔果园(村名,在绥福都),都是盛产荔枝的地方。

到了明末清初,逐渐形成了几个荔枝的主要产区:

1、广州西邻的荔湾、泮塘。荔枝湾盛产荔枝,晋代已有记载,1300多年以来,产荔不衰。到了光绪中年,由于城市扩展,“绅富相率购地建屋,数十年来,甲第云连,鱼鳞栉比,菱塘莲渚,悉作民居。”该地的荔枝生产,逐渐成为历史陈迹。

2、番禺大石、新造一带。这一产区面积较广,西起大石,东至思贤。在大石、李村,屈大均记叙说:“又东为番禺之李村、大石,一带多荔枝树。”到清代道光初年,这里还是“牛首山头鹿步前”,“家家种树(按:指荔枝)当耕田”。广州名荔糯米糍,就以鹿步为著名。

3、增城沙贝(新塘)。沙贝栽培荔枝,明代中叶已很闻名。到明末清初,广东“荔枝,以增城沙贝所产为最”,“其状元红等,贱如菽粟,岁收数千万斛,贩于他方。”经过沙贝人民多年的培植,“所产荔枝多异种”,驰誉海内的名荔挂绿,就是在这里培育出来的。

4、番禺萝岗。萝岗梅、荔,驰誉岭南。清初时的荔枝,该地非甚盛产。到了乾隆之世,情况变化,乾隆三十九年(1774)成书的《番禺县志》卷四《山水》说:“(萝岗)环山四面……钟氏世居其地,繁衍至四五千人。其他田狭人多,居民种果为业,而梅、荔为独盛,夏时荔火流丹,全洞皆赤,有火山、田岩、贵味(又作“桂味”)数种,各墟市鬻之,鲰两月余。”

萝岗荔枝,也有“萝岗万树照初日,火云堕地风为驱”之句。萝岗之荔,自乾隆以后,一直不衰,据黄遵庚在1917年统计,是年萝岗产荔38万斤。

萝岗还培育出“清酣香爽”的贵味,在萝岗附近的荔枝山,乾隆以前,亦多产荔。乾隆《番禺县志》称:“荔枝山在萝岗果村乡前,……山旧多荔,以故得名。”乾隆中,荔枝为梨所代。此外,在广州之北的白云山,明初已多植荔枝、杨梅。从化县城南,荔枝种植颇盛。

四、晚清以来荔枝生产之继续

鸦片战争以后,在国际市场需要的刺激下,广东蚕桑业突飞猛进,大大地排挤了原有的果树栽培。广州地区的番禺、增城两县本为荔枝的主要产地,非蚕桑产区,荔枝生产继续发展。

番禺产荔之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的鹿步、茭塘两司,其中以萝岗洞36村为最。“当荔果方红之时,一望红云,隐现于岩岫之间”。萝岗附近的暹冈,“多种荔枝”。唐山村“荔枝极多,山顶亦是”。“环观群山,荔枝、榄树,无不蕃殖其间”。

东圃、车陂、黄埔、鱼珠等地“沿岸多种荔枝”。相对冈“荔枝极多”。乌涌附近小山冈,多种“乌榄、白榄、黑叶荔枝”。太平沙围“以黑叶最多,约万余株”。北山“栽果之面积,约千余亩,以甜橙,荔枝为最”。北山之南的官洲,“在山冈者,则种荔枝”,“多属连种一二亩,排列整齐。”

五、广州荔枝栽培技术

广州荔枝的生产,从见诸文献记载的时候算起,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向无专书。在嘉庆以前,涉及荔枝栽培技术的,仅有《广东新语》的零星记载,可视为广州荔枝栽培技术的散篇。

圈枝繁殖   荔枝的圈枝繁殖,张世南在南宋绍定元年(1228)成书的《游宦纪闻》中已有记载。广州的做法是,“荔枝用博,博之法:当花发时,以其枝削去青皮寸许,傅之以土,子结后即生根,乃落之为栽(按:“栽”,名词,树苗)”。

土宜选择   在万历二十九年一度来粤的王临亨,已注意到粤人种荔,重视选择土宜。他说:“荔枝近水则生,尤喜潮汐湍激之地,故乡人多植之。”屈大均说:“荔枝以增城沙贝所产为最。土黄润多沙,潮味不到,故荔枝绝美。”“荔枝属火,宜使向阳,龙眼属水,宜使向阴”。

定植栽培   “广州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眼……”“种荔枝必使叶向东,斜其本,使叶荫根。……以土培,壅高二尺,下为沟洫。”

保鲜、加工   “藏荔枝法: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以蜜水满浸,经数月色味不变。”在科学不昌明的古代,上述荔枝保鲜之法,是有一定效果的。

荔枝的加工,宋代已盛。《东京梦华录·州桥夜市》记汴京夜市有荔枝膏、糖荔枝出售。南宋初年,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五《方物》中记有广州土人做荔枝馒头之法。明末清初,广州荔枝产区常制荔枝酒。

六、民国时期荔枝栽培的衰落

民国初年,由于社会动乱,民生凋敝。荔枝种植,由树苗到结果,短则五六年,长则十余年,难以急功近利,所以新植者甚少。所余老树,又有越年结果的特点,往往被砍伐改种他物。

广州荔枝生产,遭受最大破坏的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10月以后,广州地区相继沦陷,荔枝“损失70余万株,而以番禺、新会、宝安、东莞四县损失最大”。据温文光《广东果产概况与改进》所载,沦陷时期,广东荔枝损失40%。又据罗淳涛《番禺果树特产概况调查报告》,番禺荔枝损失达80%,增城的新塘,损失竟达90%,无怪乎何立才说:“须百年后始可恢 复原状。”

广州荔枝品种繁多,据郭华秀在1921年的调查,仅萝岗就有“宋家香”、“亚娘鞋”等34 ,土华村有“玫瑰露”、“锭死牛”等20种,北山有“玉荷包”、“脆皮枝”等16种。1920年,郭华秀在萝岗、官洲、乌涌等地亲自吃过的荔枝有36种,光怪陆离,不一而足。屈大均曾指出:“火山善变,滋味百出,随其土为高下。”同一品种,古今殊名,因地而异,名目日增。治丝愈芬,莫可究诘。1960年开始,广东省进行了全省果树资源调查,分广东荔枝为七大类,52个品种,才澄清了命名上的混乱,详叙于《广东荔枝志》一书中。广州为广东省荔枝的主要产区。

上一篇: 九大善堂相继设立 下一篇: 妈祖文化旅游节5月9日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