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善堂是清末、民国时期广州的社会福利团体,是方便、爱育、广仁、崇正、述善、明德、润身等善堂和惠行善院、广济医院等九大慈善机构的总称。九大善堂多有巨商赞助,或任善董,从事施医施药、救灾赈灾、义务教育等社会福利工作,参与过广州拒约运动、西江缉私权事件、广州保路运动等革命活动。
最早创立的公益善堂是创办于同治十年(1871)的爱育善堂,位于十八甫路。清光绪十九年(1893),广州七十二行商及各善董倡议在油栏门外迎祥街设立广济医院。华南地区最大的慈善机构方便善堂创立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广州人贯称方便医院。此善堂规模较大,占地很广,由第一津尾向东伸展至城西高岗脚。光绪二十七年(1901)12月,两广浸信会医院——宏济医院成立,以南关东石角二马路福音堂为院址,黄海峰等为董事,黄启信等为医生,赠医施药,是为两广浸信会医院之始。此后,九大善堂相继设立。善堂日常善举有施医、施药、施茶、施粥、施棺、施衣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广州七十二行商、八大善堂代表在广济医院成立“拒约会”,开展反对美国当局通过新的排华“续约”方案运动,公推方便善堂主持人陈香邻为负责人。同年7月23日,为响应全国反对清廷与美国续订迫害华工的苛约而展开抵制美货运动。1911年,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发动广仁善堂等将黄花岗起义烈士遗骸72具葬于广州东郊三望岗。1915年广州乙卯水灾,各善堂组织人员赴灾区赈饥施医,还捐款维修受灾民房及堤围。1923年日本横滨大地震,旅日华侨及日本部分灾民逃到广州求生,善堂组织赈灾机构以救济灾民。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十九路军爱国将士在淞沪奋起抗战,方便善堂及其他社团也为牺牲将士开追悼会。1938年广州沦陷时,饿殍遍地,各善堂施粥赈饥,收殓遗尸,发挥了一定作用。
除广仁、述善、明德三善堂早已停办外,其他善堂分别于1954、1955年并入公益社团联合会,堂址改为诊所、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