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刻书,在晚清走在全国前列,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广雅书局。成立于1887年的广雅书局从一开始就大规模雕刻印行书籍,到1904年书局停办,据统计,共刻印古籍177种,5890卷,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各部典籍。名盛一时。
然而,书刻成后留下的大量书板,其遭遇却甚是不幸。
1907年,提学使于式枚在广雅书局前校书堂之东建筑“藏板楼”,储放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海山仙馆、粤雅堂及广雅书局的板片,所以,后人所谓“广雅板片”实际上还应包括上列各家的官、私刻书的板片。1909年,广东省立图书馆成立之时,声称“内藏书籍10万余卷,木刻书板50万余片”,就是他们继承广雅板片的大致数目。
1917年,古籍整理专家徐绍启就任省立图书馆馆长,在旧广雅书局的基础上建立“广雅板片印行所”,附设于省立图书馆内。经过两年努力,清理全部板片,译其版式一律者凡150余种,汇为《广雅丛书》。1934年,广东省立图书馆并入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所藏普通典籍移送市立中山图书馆,而广雅板片不动。同时在原址文德路成立广东省教育厅编印局。编印局继承了广雅板片印行所的工作,拟定“编印局工作第一步:整理广雅板片,印行旧籍,以维国故;第二步:俟下年度预算开始,添置铅字机,再罗致专门人才,编译印行新籍,充分介绍近代学术”。
谁料时隔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广雅板片从此开始遭殃。1938年10月广州陷于敌手,幸这些书板在徐绍启和廖伯鲁的主持下,早已分散移存于市内番禺学宫(今农讲所)和南海县良宝乡廖氏宗祠之中。不过因屡受轰炸,亦有所损失。抗战胜利后,旧广雅书局的全部堂宇成为国民政府市府及各局办事之所,广雅板片乃集中移到省文献馆(文明路),不久,再迁石牌中山大学寄存。期间,由于气候蒸湿,虫蚁滋生,不少板片已被蚁蛀霉烂。
屡经折腾,到1953年时,广雅板片只剩14万~16万片了。当时广东省文管会购置德政路48号和50号民房,派车运回广雅板片,共用货车29辆次,总重量87吨。1958年两座楼出现楼板被压弯,地面下沉的现象。加上空气不通,白蚁丛生,板片的保存受到极大威胁。
到了1961年,房屋下塌、白蚁蛀食的情况更为严重,引起当时省文化局和省政府有关领导的充分重视。经过研究,省文化局和省文管会一面拨出专款整修旧房(仍没钱另盖房屋),一面召开处理广雅书板座谈会,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当时,参加会议的有中山大学教授商承祚、谭彼岸、冼玉清,省政府张友仁、杜定友,省文史馆侯过、胡希明、陈伯任、胡根天等人,都是古籍整理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建议成立一个鉴定小组,对所有板片进行鉴定,选出一定数量板片作为文物保存,其他作非文物处理。最后,这个办法经省文化局请示省政府领导,获得同意后决定:所有书板每部选20块存于博物馆,或分送本省有关文物、历史研究机关,作为文物长期妥善地保管,其余折价分给有关机关作其他木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