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民国初年的广东国画研究会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4-09-05
  • 浏览数:
 

民国时期在广州画家社团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而活动时间也较长的,要数广东国画研究会了。

广东国画研究会的前身是癸亥合作画社,此社组成于1923年,当年是农历癸亥年,画社就以此命名。社友共有14人,他们是潘和(至中)、姚礼修(粟若)、黄般若、邓芬(诵先)、罗卓、李耀屏、卢镇寰、黄君璧、黄少梅、张虹(谷雏)、卢观海、何冠五、卢子枢、赵浩(浩公),都是当时广州知名的国画家。社址就设在广州司后街(今越华路)小东营。画社主要活动是每周一次的雅集。每逢周末他们在惠爱西路(今中山六路)西园聚会,互相切磋画艺,合作写画,即一幅画由数人合作而成。画社名为“合作”就是这个意思。1923~1924年间画社先后举办过两次画展,展品题材广泛、不拘一格。第一回画展的100多幅作品全部售出,买画的人有当时的政府要员林直勉、胡毅生、赵公璧等。

广东绘画自清末以来,由于封建社会思潮的局限,有陈陈相因之势。直至20世纪20年代初,在五四运动的冲击下,广东绘画才开始复苏。癸亥合作画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组成以至发展成为广东国画研究会的。

癸亥合作社在举办两回画展之后,社会上便有所反响,不少画人要求加入。1926年2月,广东国画研究会正式成立,并举行了成立画展,也在东莞、香港成立了分会。当时总会会址仍设在小东营。至同年10月借六榕寺人月堂作会址。

广东国画研究会的宗旨,可以用赵浩和潘至中的两段话作代表。“我们的国画,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有别于从日本抄过来的不中不西的混血的所谓‘新国画’,为着正名分、认学统、辨是非、别邪正,我们要树立国画的宗风,岂徒是抱残守缺而已。”“力求于古法之中,而参以种种变化,不甘墨守一家一派之法以自窘,从事活的研究、不为死的研究,一洗从前故步自封之积习。”他们反对在中国画中加入西洋画法,试图以复古来改变日益衰颓的画风。故被部分人士称之为“保守派的复古运动”。

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会员是来自各方面的画家。除原来癸亥合作画社人员为中坚之外,各家各派画人加入的有:温其球(幼菊)、李凤廷、潘景吾(达微)、李居端(研山)、冯润之、冯少之等。居廉的学生张逸(纯初)、容祖椿(仲生),高仑(剑父)的学生黎葛民也是该会会员。远在上海的安徽籍画家黄朴存(宾虹)也参加了广东国画研究会,他与张谷雏、李凤廷等过从甚密,时有书信往还讨论画艺。1935年秋,黄南来讲学,路经香港与张、李同游九龙,共研绘事,就笔法、墨法、临摹、写生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广东国画研究会会员最多时达300多人,会内不设会长,会务由常务委员主持,常务委员每年换届一次。

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主要活动是组织举办画展和编辑出版画册及理论专著。每年举办会员作品展览,多年来从无间断。社会上的大型美术展览,该会都组织会员参加,如1933年的“广州市第一次展览会”中的美术展览,该会就以团体的名义占了一席之地。1937年的“第二次全国美展广东预展会”,赵浩、李凤廷、李居端、姚粟若、温其求等被广东省教育厅聘请为审查委员。国画部的审查委员共九人,国画研究会就占了五人。国画研究会内设有出版部,出版过《国画研究会展览会出品》(两册)、《我佛相集》、《国画丛刊》、《国画精华》等。也出版了《国画特刊》(七期),该刊主要刊载绘画理论文章。他们对于世界绘画的动向是非常关注的,对于自己艺术实践的经验也是不忘理论总结的。

广东国画研究会不同于当时社会上的画社,它没有招生授徒,会内没有以师徒关系来维系组织,各种艺术风格并存,学术研究气氛较好。会员在社会上正规美术学校任课的有不少。1934年赵浩应中山大学校长邹鲁之聘任“中大”国画教授,1932年李居端出任广州市美术学校校长。在校设国画系,聘赵浩、卢子枢、卢振寰、李凤廷、冯湘碧等为教授。

广东国画研究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会费和会员自筹。每逢星期天,会员都集中于人月堂,随意挥毫作画、互相观摩。所作画幅是出售的,售款均作为会费收入。会员卢振寰保存有这时期挥毫的画作一批,解放后捐赠给政府,现仍为广州美术馆收藏。

除了创作和研究活动之外,广东国画研究会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为筹建越秀公园募款,为方便医院筹款等。  广东国画研究会活动至日军侵华广州沦陷为止,抗战胜利后,国画研究会再也无法恢复了。

 

上一篇: 广东医学求益社 下一篇: 《广艺舟双辑》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