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位于广州高第街素波巷的“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其遗址在广州第十中学内),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在广州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对历史进步起过推动作用、发挥过积极影响的一所学校。陈独秀这什么要创办宣讲员养成所?宣讲所留下了哪些主要的事迹?下面根据目前能够看到的一些资料,对这些问题作点简要的说明。
一、“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是陈独秀在主管广东教育期间,为实行教育改革而创办的一所新型公立学校
陈独秀是北京大学教授,创办《新青年》,倡言民主与科学,致力于新文化运动。毛泽东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众所周知,陈独秀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从1921年至1927年,也就是从党的“一大”至“五大”,陈独秀连任中共中央委员长或总书记,是当时党的最高领导人。难得的是,这位桃李芬芳、名满天下、引领各方群英奋起建党的陈独秀,对南国名城广州寄于了深切的关怀。1920年10月,他在《广东群报》创刊号上发表《敬告广州青年》一文,希望广州青年讲求社会需要的科学,切实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做贫苦劳动者的朋友,勿做官僚资本家的佣奴。这年的12月25日,陈独秀应广东省长的聘请,从上海南下,就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相当于后来的教育厅长。1921年元旦,就在广州人热热闹闹迎接新年到来的时候,《广东群报》登出“己到广州之陈独秀先生”的照片,并发表了陈独秀的文章《欢迎新军人》,他在文章中说:“我心中对于广东充满了我的希望”。陈独秀是怀着对广东的深厚情意,踏着1921年新年的脚步声而来到花城广州的。
作为主管教育行政的政府官员,陈独秀在广州的工作主要就是主办教育,从事教育改革。陈独秀提出的教育计划包括:增加教育经费,要求教育经费独立,足额发放;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制订并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办法;大量举办两年制短期小学。1921年1月中旬,教育行政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筹设编译局、宣讲员养成所、贫民教养院、劳动补习学校。同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第二次在南方建立革命政权。陈独秀雄心勃勃,积极筹划,决心趁孙中山执政广东这种有利时机,大力改革和刷新广东教育,努力发展广东的教育事业。
《广东群报》1921年6月20日报导:“宣讲员养成所定期开学”。 由教育行政委员会创办、陈独秀苦心经营的宣讲员养成所,由此宣告诞生。这所学校办学的目的,是培养通俗讲演、开启民智的宣讲人员。广东省政府为办宣讲员养成所,每年计划投入30万元,当时办一所省立中学每年经费预算是3万元,一所专科学校是10万元,可见,办一所宣讲员养成所,相当于办10所省立中学或3所专科学校。广东政府投入的经费之多,反映了陈独秀对办宣讲员养成所的高度重视。这是为什么?因为在陈独秀看来,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改造社会。而改造社会,就要大力开启民智,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文化水平。陈独秀认为,教育的根基是非成年教育,但在当时教育十分落后、劳苦大众受教育的机会普遍缺失的情况下,“目前非注意成年教育不可”。这就需要培养大批能够面向社会,向广大民众作通俗讲演,做文化普及、推广工作的宣讲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大力培养义务教育、成年教育的师资,以政府加大投入、由教育部门负责主办的重大举措,去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这当然是陈独秀的教育改革应为社会改造服务这一理念的体现。
总之,宣讲员养成所的创办,是陈独秀主持的广东教育改革的产物,是与新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新生事物,具有改革和进步的意义。
二、“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是广东早期党组织重要的活动阵地,实际上是党培养理论、宣传干部的学校
陈独秀1920年12月至1921年9月在广州期间的活动,除了担任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之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还亲自指导、参与创建共产党广东地方组织的工作。陈独秀认为,要建立共产党的组织,首先应当端正指导思想,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陈独秀积极作演说、写文章,批驳各种错误思潮。《广东群报》在陈独秀来穗后大量转载上海《共产党月刊》的文章,陈独秀创办的、国内最有名的杂志《新青年》,也迁来广州出版。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学习和论战,在陈独秀主持下,1921年春天,陈独秀和他的三位北京大学的学生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均《广东群报》编辑),“开始成立真正的共产党”。这个组织最初取名为“广东共产党”,由陈独秀任首任书记。
上面说过,宣讲员养成所创办于1921年6月,这是陈独秀在致力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也是广州共产党小组成立后积极开展社会活动的时候。宣讲员养成所开创时期的教职员,主要就是广东早期党组织的成员,先后由陈独秀、陈公博主持,由谭植棠任教导主任,由谭平山、杨章甫、谭天度、邓瑞仁等人任教员。当时,《广东群报》是广东党组织活动的阵地,被称为共产党小组的“机关报”;而宣讲员养成所也是这样的一个阵地,是早期党组织面向社会,着手开展宣传工作和群众工作,培养干部的阵地。
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设专门班和普通班,专门班招收相当于中学毕业程度的学员,开设一般高等学校的课程,有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外国语等,一年毕业;普通班程度稍低,半年毕业。当时,宣讲员养成所被列为广州中上七校之一。在陈独秀和广东早期党员的努力之下,宣讲所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与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发生了联系,打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印记。正如陈独秀所说,创办宣讲员养成所的宗旨“是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造就将来开展群众工作的干部。”广东早期党员梁复然说:宣讲所“主要是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向广大工农群众进行革命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知识的宣传员。”宣讲所的教员谭天度说:“功课的内容为反帝反封建,社会主义,群众运动,阶级斗争,宣传方式等,新文化也讲。” 宣讲所的学员钟道生说:“该所原来是在党领导下创办的,做为培养进步青年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阵地”。钟道生还记得,宣讲所入学考试的作文题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宣讲员养成所的图书馆,有很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籍。
不仅如此,宣讲员养成所也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阵地。1922年初香港海员罢工时,中共广东支部就以广州高第街素波巷宣讲员养成所,作为罢工海员的通讯联络处,负责收转国内外“香港海员后援会”的捐款和信件。
由上可知,宣讲员养成所的创办是与陈独秀的创党活动、与广东党组织的创建和早期的社会活动、理论和宣传工作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是广东早期党组织培养理论、宣传干部的学校。共产党人通过办学来培养理论、宣传干部,在全国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源头。
三、“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是许多历史名人活动过的地方,是近代广州的一处重要历史遗迹
宣讲员养成所创立于1921年6月,大约结束于1923年间,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后来的情况,据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正如上面所说,由于它是与南方新文化运动、与广东早期共产党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并且留下了不少历史名人活动的足迹,因此,它是很有历史意义、很值得纪念的一个地方。
宣讲员养成所的创建者陈独秀,是开天辟地、艰难缔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该所的教职员谭平山、谭植棠、谭天度等,均是对中国革命与建设有重要建树、有积极影响的历史人物。谭天度老人晚年亲到宣讲员养成所遗址考察,那时他已经是年过百岁的长者,是久经考验、老当益壮的一位革命寿星。这些人创办宣讲员养成所的事迹,当然是值得纪念的。
据宣讲员养成所毕业生钟道生(解放后是广州22中老师)回忆,在养成所兼任教员的,还有韦悫(哲学)、陆精治(日文)、余卓鸣(社会学)、温仲良(教育学)、黄兼善(伦理学)、伍子车(心理学)、黄炳蔚等,他们均是当时广州各高等学校的教师。其中韦悫是广东中山人,曾赴英、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教于岭南大学,是护法军政府外交部秘书兼孙中山秘书,还担任过全省教育委员会代委员长。当时,韦悫是宣讲员养成所的一位年青教员,讲授哲学课。韦悫后来先后到伦敦大学、牛津大学讲学,任过上海市教育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副市长,教育部副部长。由此可见,在养成所工作过的,不乏教育界、文化界的著名人物。
宣讲员养成所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如广州、高明、中山、南海、肇庆、惠州等等,大多数是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失学、失业青年。据梁复然回忆,宣讲员养成所的学生有孙律西,萧一平、黄学增,施卜,钟觉(钟道生)等,他们后来多成为广东共产党、青年团的重要干部。如施卜1922年入党,投身广东工人运动,任广东工团军团长、省港罢工工人纠察队队长。黄学增是著名的革命烈士,生前与彭湃并驾齐驱,是广东农民运动的一位领袖,被称为广东“四大农头”之一。
由于年代久远,留下的档案和有关史料不多,我们目前对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的历史及教员、学员的情况,还知之甚少。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这些历史资料的征集和研究,珍惜这一历史文化资源,为加强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