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党史>党史人物
叶剑英与建国初广东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来源: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5-18
  • 浏览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叶剑英在南粤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州市长等许多职务,工作千头万绪。他始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广州以至广东经济建设取得长足的大发展。

  第一,首先要搞好城市经济

  1949年10月,叶剑英在广州市共产党员大会上作报告。他说:“我们很快就要从事两项必要而艰巨的建设工作,那就是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迅速恢复生产和发展生产。把经济建设工作搞起来……我们必须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使我们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稳步地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在这里,叶剑英向南粤共产党员提出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这就是要“把经济建设工作搞起来”。

  怎样把经济建设搞起来?叶剑英根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毛泽东主席关于把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的精神,指出要抓紧城市的经济建设。他还提出我们“首先要搞好城市,做好城市的财经、工会、公安等工作。”他是广东人,对南粤情况很熟悉,对城市建设提出一整套领导体系。他提出:广东应以省会广州市为中心,领导几个较大城市;地委以较大城市为中心,领导大县城;县城领导镇。他认为通过这个领导体系,抓紧华南大都市,推动中小城市,带动圩镇,联系广大农村,促进经济一层层向纵深发展,以争取建设的重大胜利。

  城市建设怎么搞?叶剑英提出:我们要“接收一切公共机关、产业和物资”。据此,广东解放后,仅广州就接管了国民党的机关、国营工厂、银行、公司、仓库、电台、商店共534个单位。在接管国民党40多间公营大工厂中,水电、制钢、士敏土、炼油等厂均迅速恢复生产。铁路公路、航运、邮电均迅速恢复。广东各级革命干部在接管了国民党政府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的工矿、企业、海关、交通运输部门后,立即将它建立为国营经济(即国有经济),并迅速恢复正常生产。

  解放前,国民党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操纵了广东经济命脉。新中国建立后,港币在城市市场充斥,形成人民币、港币、银元三种货币在市场使用,加上钱庄林立,金融混乱,投机倒把者炒卖外汇,囤积居奇,使物价上涨。有一段短时期,粮食、布匹每月以50%左右的价格暴涨。一些资本家转移资金到香港、澳门,严重影响经济建设。

  1950年2月,华南分局、广东省府、广州市府和叶剑英坚决贯彻中央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动用各种力量,坚决打击炒卖外汇活动,扫荡地下钱庄“剃刀门楣”(指炒卖港币等外币的摊贩),只准人民币在市面使用,禁止港币、外币和银元流通,收兑了市场上流通的港币1.6亿多元,收回了建国前解放区发行的南方券等地方货币;禁止买空卖空、投机倒把与哄抬物价;依靠国有经济从海内外买回14万吨粮食与许多棉布,制止了通货膨胀,为嗣后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解放前,南粤的工商业,带有浓厚的投机性和殖民性。一些企业经营金银珠宝、高消费旅馆。建国初期,由于土匪、特务的破坏,土特产外销一度受阻,1950年春,广东出现了市场冷淡、货物不畅销。一些私营工商业停工停店。广州停工厂店达3000多家,占全市工商业总数的9%。据此,叶剑英迅即进行调整工商业,采取适当缩小国有贸易公司的零售业务,指导部分私营工商业转业,对私营工业采取加工订货和收购产品代销,发放工商贷款,对10万失业工人通过以工代赈办法实行救济,迅速搞好交通,使货畅其流。工商业好转。至同年12月,仅广州就批准开业工厂1172家,商业5459家,而歇业工厂仅60家,商店1246家。开业工商业家大大地超过歇业户数。

  第二,注意发挥圩镇作用

  叶剑英十分重视圩镇建设,认为这是发展城乡经济的极其重要的一环。1950年4月9日,他《在华南市镇、工会、财经工作联合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上指出:“市镇是乡村的集中,它一方面紧贴着农村,经济上、文化上,都与农村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它又是城市的基层组织,是城市与乡村联结的纽带。城市好像是一个蜘蛛,是要通过各条联结小市镇的线索才能张开与农村联结的蛛网。试想想看,城市的货物要运到农村推销,乡村的原料要达到城市,那一件不是由小市镇来吞吐呢?”他又说:“圩镇是广大乡村一定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这种集中和辫子是头发的集中一样。……我们要抓住乡村,首先要抓住这个为乡村所已经集中起来的圩镇,这叫做抓辫子。”

  叶剑英认识到圩镇工作的重要意义,就专门召开了市镇工作会议,部署加强圩镇工作,随后又通过华南分局作出了《关于建立广东城镇系统工作问题的决定》,对全省273个镇,分为五个类型:第一类是以手工业和半机器工业为主的生产性圩镇,如佛山的石湾、顺德的伦教;第二类以城乡的物资交流为主的城镇,如惠州、龙川的老隆、中山的小榄、顺德容奇、四会;第三类,以内外交流为主的沿江沿海和边境的圩镇,如江门、宝安县的深圳;第四类,带消费性,以商品供给为主的圩镇;第五类,经营买卖渔盐的圩镇。

  叶剑英要求各镇,按不同特点,开展工作,使圩镇工作活跃起来。城乡、圩镇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均获显著成绩。1951年秋,华南物资交流会在广州召开,成交额达11869万元,促进了城乡商品流通,并新开辟了许多条贸易渠道。不少滞销的广东土特产远销海内外。历史上一度少过黄河的华南水果荔枝、香蕉等,源源销到华北、东北等地,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

  第三,狠抓发展农业

  早在1950年4月,叶剑英就鲜明地提出:“我们全省的当前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农村”。因为他认为,农民占全省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求农民援助,才能成功。部分工业原料和商品推销,都要依靠农村。不发展农村生产,就不能保证使原料、制造、推销循环流转,有计划地进行生产。为此,他提出各地方党委,应重点抓农业。他自己也亲自抓农业,常到各县农村指导工作。1950年2月,他签字批准发布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处理沙田办法》,制定了奖励投资发展沙田的政策,规定沙田自成围,从农业生产算起,建筑人享有20年免租经营之权利,并准免征公粮三年,减半征收公粮三年,使珠江三角洲等地群众发展沙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他带领全省干部人民大修水利,开展爱国丰产运动,贯彻执行奖励生产的政策,稳定农民的生产情绪。土地改革前,针对农民等分田和怕分田后吃亏的顾虑,在1950年宣布“谁种谁收”、“雇工自由”、合理负担、借贷要“有利有借有还”等政策。1951年在完成土地改革地区,进行确定地权,确保农民的斗争和劳动果实,对超过常年产量增产部分,不征农业税。又通过发放农业贷款,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发展生产。

  广东历史上是缺粮省份,一向粮食不能自给,靠进口泰国米或外省粮来解决。解放后几年,粮食年年增产。至195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已达170.86亿斤,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165亿斤,增产13.9%。与1949年比,全省糖蔗增2.9倍,黄红麻增加2倍,土烟增1.3倍、茶叶增27.8%,柑桔增1.1倍。造林也有大发展。1950年至1952年全省造林119.89万多亩。全省农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取得的显著成绩,是叶剑英团结广大干部和农民英勇奋战取得的结果。

  第四,提出“面向海洋”思想

  广东面临南海,海岸线长4300多公里,有810多个岛,还有东沙、中沙、南沙、西沙等群岛的辽阔海疆。沿海渔民约有100多万人。根据这个特点,早在1950年7月,叶剑英在广州就提出工作方面,在其他省“分城市、农村两部分就够了”,“在广东就必须加上海岛”。9月,他在广东省首届民政工作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巩固城市,依靠农村,面向海洋”的理论,并作为当时的广东工作方针。10月,他《在广东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的报告》又提出广东当前的三项中心工作是:农村工作,城市工作与沿海工作。11月,为加强海洋工作,经华南分局、广东省政府和叶剑英批准,广东省海岛管理局在广州成立,曾任华南分局副书记的尹林平担任局长,开展了反霸、清匪、肃特和民主改革。同年冬,广东省府向参加解放海南岛渡海作战的渔民发放船只修理费旧币360亿元(旧币下同),发放了渔贷77.64亿元,1951年再拨渔贷100亿元,贷给水产市场、供销站34亿元,帮助渔民新建大中小型船7596艘,大力在海洋中捕鱼。

  由于叶剑英提出“面向海洋”的理论和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渔业生产,广东渔产量逐年增加,由1950年的17万吨提高到1951年的25万吨。到1952年,广东省水产品数量增至31.12万吨,比1949年增加57.6%。

  第五,大力发展橡胶事业

  1950年,帝国主义和生产橡胶的国家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1951年8月,中共中央、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定》,由副总理陈云主持办理,并决定由中共中央委员、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领导创建这项事业。叶剑英接受重任后,中央于11月任命他兼任华南垦殖局局长。12月21日,他向中共中央和中南局作《目前橡胶工作应抓紧之重点》的汇报,指出:在海南、高雷考察后,认为:要巩固橡胶基地和建立模范胶园。他说:“军队作战有军事基地,经济建设有工业基地,现有胶园是橡胶事业今后赖以发展的基础,特别在今天帝国主义实行对我封锁及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的情况下,它是种籽供应的唯一源泉。”接着,他提出了整理苗圃和组织收种、林地勘测、设计和垦荒、干部训练与试验研究等一系列措施。12月26日,他在华南垦殖局工作人员大会上作《大力发展橡胶事业》的报告,指出:“我们要工业化,国防要现代化,缺乏了橡胶都不成。……帝国主义抓紧橡胶不给我们。所以我们要自己种橡胶,摆脱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1952年春,在叶剑英指挥下,华南大规模垦荒植胶开始了。他取得了中央的大力支持。3月,政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抽调解放军参加种橡校,组建了林业工程第一师、第二师和独立团。二万多名指战员迅速在华南的海南、湛江、合浦等地区开荒。政务院、广东抽调了大批干部与科技人员,及时赶到垦区。叶剑英在南粤还招收了许多民工,组成一支20多万人的植胶大军,开垦荒山荒地242万亩,种植橡胶142万亩,营造防风林7万多亩,大力种植橡胶,促进了我国橡胶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四个现代化事业前进。随后,叶剑英在海南接见了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时,赋诗一首:“四十年前旧胶园,将来发展看无边。橡胶好似人中脚,结合机床共向前”。他的诗,更激励了科技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在发展橡胶事业上向前迈进。叶剑英和华南干部与人民发展我国橡胶业的光辉事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第六,加强工交和商业工作

  叶剑英对建设广东,提出了多方面的理论。关于城市建设,他说:“我们在城市中的总路线,是依靠工人阶级,团结知识分子,争取团结尽可能多的民族资产阶级,来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斗争。关于依靠工人阶级的问题尤其重要。”他在广东期间,迅速筹备建立广东省总工会,团结工人和各阶层群众,发展工业。他确定对工业发展的方针是,根据公营工业原有的基础,有重点地投资和恢复生产,主要发展轻工业;实行工厂管理民主化,经营企业化,把旧企业改造为新企业。

  新中国建立头三年,在叶剑英带领干部、职工积极劳动下,南粤扩建、新建了紫泥糖厂、顺德丝厂、中南区第一铁矿、富国煤矿、华建麻纺厂、广东农具厂等大批厂矿。1952年,广东工业总产值达13.71亿元,比1949年的6.55亿元增1.1倍;工农业总产值为38. 03亿元,比1949年增长52. 4%。

  叶剑英重视物资交流,搞好商业,并采取发展国有商业和合作社商业等措施,大大活跃了城乡经济。解放初期,有些工商业家有“以公养私”的思想,没有原料要政府给,没有销路要政府收购成品,没有资本要政府贷款。叶剑英说:“你的货销不出,政府买下来,也还销不出。大家协力,政府尽力帮助。工商界……减低成本,开辟市场,有困难,大家商量解决。”他通过国有商业,平伏了物价大波动,掌握市场领导权。1952年社会零售总额比1951年增加9.4%。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溃退时,对广东交通进行了疯狂破坏。仅粤汉铁路大中型桥梁,有五座被炸毁。贯通广州南北的海珠桥被炸断。南粤成为烂摊子。叶剑英提出要迅速“恢复交通”。铁路工人、铁道兵团二支队和解放军夜以继日进行抢修。到1949年12月29日,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国民党用五年左右时间才建成的海珠桥,广州职工仅用一年时间,到1950年10月即重新建好海珠桥,使广东省会交通畅通无阻。

  解放前,广东公路勉强能通车的仅3622公里。解放初期,为了支援前线,为了活跃城乡经济,叶剑英提出要搞好交通。交通部门干部、职工响应华南分局和叶剑英的号召,大力修筑公路。工人、农民“开山挖土,担泥运石,情绪的热烈,场面的伟大,实在是前所未见。”到1952年冬,广东通车里程达8969公里,比1950年通车总里程增1.5倍。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广东部分轮船被国民党军队抢走至台湾或被破坏,部分船舶转移到香港、澳门,造成航运一度萧条。叶剑英为了解放海南,为了面向海洋发展经济和搞好海上交通,组织得力干部,建造船舶,调整航线,实行民主管理,使航运交通发展。到1952年底,南粤内河运输已畅通无阻,客运量逐年增加,比1951年增长65.6%。广州黄埔港在1950年重建,到1952年港口吞吐量达40多万吨。

  叶剑英重视发展邮电事业。他在广州说,要“在较大的市镇设一等邮局,其次的设二等,再次的设三等,最小的村镇也设有代办所。他提出一条邮政建设的路线,并派干部到市、县贯彻。到1952年,广东已建设了乡邮,加强了报刊发行,在全省城乡架设了电话网,在沿海大的岛屿建立了无线电台,加强了大中城市与镇、村的电话、电讯联系,促进了邮电事业的大发展。

  第七,以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广州带动全省发展

  叶剑英早在建国初期,就提出了建设珠江三角洲的理论。1950年9月19日,他说:“珠江三角洲是广东重要的一部分,位于东江、西江之间,在广州与香港、澳门之间,是华南的门户。这里是水网地带,地形复杂,社会情况也复杂,门口有香港、澳门,随时看着我们……珠江三角洲情况复杂,又接近敌人,是广东的中心地区,又是困难最多的地区。我们要端正思想,小心翼翼工作。”

  叶剑英提出大力建设珠江三角洲理论后,调配许多优秀干部到这个地区工作,特别认真搞好经济建设、公安、民主改革、民主建设、文化教育等各项工作,使这个地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1952年,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广州,国民生产总值5.39亿元,社会总产值9.63亿元,比1950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35亿元,社会总产值的6.14亿,均有大幅度的增长。

  在经济发展推动下,广东教育、卫生事业亦有大发展,1949年,广东在校的学生只有190多万人,其中大学生仅有几千人。1952年,全省学生459万人,其中大学生1万多人,中学生22万人,小学生338万人,工农夜校学生100多万人。

  解放前,全省仅有公立医院、教会医院50多间。1952年,广东的医院达202间,区卫生所156间,妇幼保健院17间。

  上述事实雄辩地说明,叶剑英提出的关于把经济建设工作搞起来,依靠工人阶级首先搞好城市、搞好圩镇、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农村、面向海洋、发展渔业、大力发展橡胶、大力发展工商交通邮电、大力建设以珠江三角洲龙头城市广州来推动南粤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发展经济的理论,都是完全正确的,大大地推动了南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既有历史意义,又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对指导我们目前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亦有重大意义。

上一篇: 英雄花照一劳人——诗人叶剑英与广州 下一篇: 红色福尔摩斯——陈泊与公安系统第一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