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党史>党史人物
党的优秀儿子陈黄光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4-29
  • 浏览数:

  1935年1月24日,随着黄花岗荒坡上几声枪响,一个高大的身躯倒下,一个鲜活的生命化作了永恒。他就是党的优秀儿子,年仅31岁的陈黄光。31岁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他上有慈爱的母亲,下有温柔爱妻和嗷嗷待哺的儿女,还有那些热爱他的学生、同事与战友。但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保守党的机密,他却义无反顾地走向刑场。几天后,他的同事到刑场上收殓他的遗体,他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陈黄光的遗体血肉模糊,还戴着脚镣和手铐,十个指头上的指甲全被剥光!可以想象,在烈士牺牲前,已受过何等残暴的酷刑!陈黄光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入党誓言。

  陈黄光,1904年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陈仲芸一生热心教育,严于律己、乐于助人。陈黄光受其父影响,正派、好学。1928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并在上海参加了进步的学生运动。据个别老同志回忆,估计他此时已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在白色恐怖下又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1929年,陈黄光来到南国广州,出任教会学校培正中学的国文教员。这时的广州正处在军阀的残酷统治下,党组织也被迫暂停了活动。陈黄光利用当教师的机会,开展力所能及的革命活动。他与学生打成一片。带他们到三元里、沙面等地游览,给他们讲平英团的故事、沙基惨案的真相,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加上他治学严谨、博学多才(懂法文、俄文和世界语),所以深受学校当局与学生们的欢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寇对我国领土的蚕食,中国人民纷纷起来要求抗日。陈黄光与一些爱国青年一道把广州作为大舞台,通过办杂志、教世界语、写诗撰文、演讲、开展文艺演出、组织读书会等形式,宣传抗日的主张。从1929年至1934年这五年间,陈黄光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在广州的《培正文艺》、《新兴文艺》、《绿波》、《新文艺评论》、《绿天》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和译作,共约近10万字,字里行间无不反映出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如“九一八”事变后,为号召人民起来抗日,他写下了“奋起救国”的歌词:暴政凭凌,破坏远东和平,连天炮火遍地血腥。我劳苦民众士兵,莫不愤恨填膺。来,时机已逼,精诚团结,死里求生。奋起!奋起!共作猛烈斗争!民众士兵一致奋起斗争!宁战死不为妇隶,忍辱偷生!民众士兵,一致奋起斗争,毋庸逡巡,毋恤牺牲,争取自由光明!暴敌内侵,神州濒于陆沉,闾里丘墟林园灭烬。我劳苦民众士兵,陷于火热水深,看,时机已逼,唯图自救,团结一心。奋起!奋起!共作猛烈斗争!民众士兵一致奋起斗争!宁战死不为奴隶忍辱偷生!民众士兵,一致奋起斗争,毋庸逡巡,毋恤牺牲,争取自由光明!后来,他同校的教师、著名音乐家何安东为这首歌词谱了曲,并制作成唱片,流行于广东、香港等地,成为了群众广泛传唱的爱国歌曲。

  1933年,为了将广州与香港已经组织起来宣传抗日的文艺团体置于党的统一领导之下,陈黄光代表广州的潘皮凡、香港的黑炎、陈光、李拉特等人,以白明的化名写了一份书面报告,向上海左联的领导汇报广州、香港两地文化运动和群众团体的情况,并亲自到上海汇报。就这样,他找到并加入了党组织,从此他生命之光更加夺目。这时他还担负了党的秘密工作任务,利用假日奔走于穗港两地。在他影响的读书会中,他积极宣传党的各项主张和红军反“围剿“的胜利。当读书会一些领导人被捕后,他又组织其他成员撤离广州,到香港、上海去找党组织,许多青年学生就是在陈黄光的引导下走上了道路。

  1934年1月,广州“文总”成员和革命群众几十人先后遭到反动军阀逮捕。7月,陈黄光到上海汇报工作,党组织告诫他要多加小心,因为敌人已经注意他的行踪了,然而,陈黄光仍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毅然回到广州继续从事革命斗争。

  1934年11月26日,正在知用中学观摩教学的陈黄光不幸被捕,被关押在维新路(今起义路)市公安局的监狱里。生死关头,陈黄光想的是保守住党的秘密,保护好未暴露的同志。当敌人要他供出学校同党和如何开展革命活动时,他机智答道:培正是教会学校,学生是有钱人子弟,对共产主义格格不入,无法活动。敌人用尽酷刑,仍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只好说:你不愿谈组织内部的情况也可以,只要愿意悔改,就可以得到从宽处理。陈黄光说:“我的行为光明正大,做了一个中国公民应该做的事,没有什么需要悔改的,应该悔改的倒是你们自己。”

  陈黄光牺牲了,他不愧为党的优秀儿子。正如他的战友于1937年写下的诗句“炼狱之火毁灭不了英灵,我们的勇士是时代的明星,幽暗的岁月中,他点燃一簇熊熊火把,身后发出了觉醒民众的吼声,组成一支正义的队伍,向着自由解放的大道前行……”

上一篇: 论杨殷为广州起义所做的历史贡献 下一篇: 冯白驹实事求是领导风格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