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党史>红色记忆
冼章惠:蔬菜购销放开,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 来源: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5-15
  • 浏览数:

  采写:陆少康、沈  凯、潘达清

  采访时间:2008年6月12日

  采访地点:讲述人冼章惠家

  讲述人:冼章惠,77岁,广东广州人,1962~1983年在广州市农委蔬菜办工作,之后到黄埔区工作,任黄埔区商业局副局长、区蔬菜办副主任、区蔬菜公司经理。

  蔬菜质量不好,直接拉去喂鱼

  1962年调我到市农委蔬菜处工作,蔬菜处对外叫蔬菜办,对内实际上就是一个处,我主要负责购销组工作,1983年陈耀基从白云区调到黄埔区担任区委书记,因为知道我熟悉蔬菜工作,就做工作把我调到黄埔区商业局,还是搞蔬菜统购统销工作,不过第二年广州市蔬菜购销就全面放开了,之后我调去区政府办工作,算来我在蔬菜这条线上干了22个年头。

  没放开前,什么都搞统购统销,粮食按人计划分配,每人每月也就是二、三十斤,能吃到肉类和禽蛋更少,蔬菜供应就变的很重要,省委对广州市蔬菜的生产和供应很重视,要搞好了蔬菜,其它都好说。那时都开玩笑说广州市委是省委的“菜委”。

  蔬菜搞统购统销,市农委每年做计划,统筹全市菜地面积和产量任务。下面公社为了完成任务,就只讲数量不讲质量,菜农一般只会选择通心菜、西洋菜、军达菜这些好种、产量大的品种,到秋季时就种点白菜。种出来的菜质量不好,我们叫作“粗菜”。通心菜被种成又粗又高,硬邦邦没法吃,因为这样种有产量嘛,刮风也刮不倒,下雨也不怕,就是这种品种,被老百姓叫作“无缝钢管”、“抽筋菜”。这些粗菜都被蔬菜公司收来供应市场,结果市民很难买到质量好的菜,更不要说像现在这样有多种品种供挑选了。

  菜地面积也是按照计划由省、市一级一级分摊下来的,但肥料不是象现在有钱就买得到,最多也就是贵点吧,那时候有钱都没肥料买,将固定量的那些肥料,分给那么大面积使用,产量反而上不去,我们那时就说,倒不如缩小面积,把这些肥料来使用在小面积上,提高亩产,反而都有好处,因为那时候粮食是很紧张的,提高一点亩产量,少种几亩蔬菜用来种水稻多好。记得有一次,我们陪副市长张玉祥到棠下视察工作,棠下支部书记指着棠下那棵大榕树,对张玉祥讲:“让我们种少点菜地,保证出一样多的产量,如果我们出不了这个产量,你们市政府就绑着我的脚,倒吊在大榕树上吧。”我印象很深。

  我们蔬菜办按菜地面积收菜,种出来的菜我们有多少收多少,遇上大年,菜太多,很多都烂在菜站,我们收到后来就干脆不要了,对菜农说,这亩田的菜有多少担,有多少千斤,我们给够钱你,你就帮我运到河边,给顺德的那些人运回去喂鱼。记得有一年,我和南岗公社书记吵了一架,当时菜太多,他们不想收了,就找到我说:“你们直接到菜田估产,给了钱,剩下的让我们来处理就行了。”我说:“如果在地里估了产,给了钱,你们接着收割来我们菜站,我们又要收购,这分明是在抢钱嘛”,所以我坚持要他们收割送到菜站后再收购,收购了再处理。那个时候真的是很浪费。

  广州市搞蔬菜价格放开,黄埔区最适合作试点

  1984年以后改革开放在全国全面展开,广州市是从副食品、蔬菜价格放开开始的,最先的就是蔬菜。那是1984年,我已经到黄埔工作了,中央发了个1号文,要求搞活商品流通渠道,上级部门也有文件要求调整农副产品购销政策,搞活市场。广州市行动很快,市委书记许士杰和市委副书记朱森林还一起到我们区专门研究开放蔬菜市场的改革试点工作,区里也多次研究搞蔬菜放开,后来区里打了报告上去,市里马上批复同意了,在黄埔区搞试点,放开蔬菜价格,搞议购议销。

  当时为什么选黄埔区作试点呢,因为黄埔区最适合。那时天河区没有多少农田耕地,这样就一定要选郊区,郊区那时主要是白云区,面积太大,供应广州蔬菜量也大,蔬菜放开谁都没搞过,都不敢说会不会出问题,你一放开呢,如果出了大问题,你广州也要出大问题了。但在黄埔搞呢,菜地面积比白云区小得多,蔬菜产量也不会很大,影响到的人口数也相对比较少,好了就全面推广,不好就算了,也不会影响到全市的蔬菜供应。

  八月底区政府办发了个急件下去,要求放开蔬菜产销,要求“三放二管”,即放上市任务,放价格,放流通渠道;管种菜面积,管菜区社队。蔬菜种什么由菜农自己决定,蔬菜成交不限价,不包购、产销见面、议价成交;开放流通渠道,国营、集体、个人都可以经营蔬菜。当时搞试点,也没什么难的,大家早都有共识了,放开是迟早的事,菜农呼声最高。搞蔬菜放开,我们都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因为以前搞计划经济,统购统销,每年作计划压力很大,算来算去,很难保证购销平衡,每年蔬菜购销都是亏损,你想,遇到蔬菜淡季,要补贴菜农保证供应,遇到旺季,菜有多少收多少,烂掉的、扔掉的也多,一年下来,财政购销肯定亏损。1983年我到黄埔区,当年商业局统计蔬菜一项就亏损80多万元,那时候的80多万元,相当于现在的800万了吧,黄埔区当时人口也不多,才20多万,多浪费啊,1984年9月份搞蔬菜放开试点,当年亏损就降低到了不到30万元,在降低财政负担方面效果是明显的。所以说,蔬菜放开了,我们少了压在肩上的大担子,一下子轻松了很多。

  应该说黄埔区蔬菜放开试点工作开展得还是非常平稳的,放开就放开了,我们什么都不用管了,市场反应也比较好,没发现出什么问题,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吧,市委、市政府也很有信心,9月份在黄埔区搞试点,11月份就在全市放开了。

  蔬菜刚放开不久,就有香港商人开车上来收菜

  那时候黄埔区没有这么多工业,没有征这么多地,还有很多菜田,放了给农民自己种,自己上市,尽量上市,农民比以前包销的时候收入高了很多。因为菜的价格比以前好,按质量定价格,菜就种得好了,品种也多了。

  蔬菜公司也不管农民了,蔬菜公司变成了交易市场,给菜农卖菜,给市民买菜,还留出一些地方经营副食品。以前机关单位、学校、部队这些大单位食堂的蔬菜供应是联系蔬菜公司买的,放开后也要去市场买菜,不过不会造成供应不上的问题,因为公社、生产队那时都有卖菜员,由卖菜员和他们联系,定好要多少,拿到哪里,给谁等,然后生产队把菜收来交到指定地方交易,就是这样子。

  放开后,结果是怎样就怎样了,区里不能管也没法管,你把我放开了,又限我种多少,那我肯定就会去告你,那个都是钱来的嘛。但公社还是管农民蔬菜种植的,那时农民收入主要是靠种菜,这公社都不管这,管啥呢?公社还是要管菜的,后来才慢慢发展工业,发展商业,进而发展房地产和仓库、铺位出租的。不过那个时候也有生产队搞得活,蔬菜刚放开不久,就有香港商人开车上来收菜。他们主要是和生产队先商量确定要的蔬菜种类和质量标准,谈好价格,等到收获的季节就组织车辆过来拉走,我记得好象茅岗村当时就是这样吧。

上一篇: 忆叶帅在我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接触 下一篇: 谭钜添:“江高模式”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