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我有幸参加纪念《华商报》创办65周年7复办60周年的盛会,感到很高兴!这是我向老同志学习的好机会。
对《华商报》,我向来怀有深厚的感情,我爱《华商报》,我爱《华商报》人。《华商报》是抗日战争中党在香港创办的领导的报纸。香港沦陷,该报被迫停刊。1946 年,根据党的指示,《华商报》复刊,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它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又是以统一战线刊物出现(实际上可以说是华南党领导机关报),但却很好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很好地宣传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尤其是向海外传播了党的声音,团结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的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人民的革命史上亦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华商报》的辉煌业绩,离不开《华商报》全体员工的辛勤劳动。当时,它汇聚了四面八方的精英和才俊, 有全国著名的民主人士头面人物;有全国一流的文学家、政论家、报业家以及许多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运用手中的笔,热烈讴歌人民的解放事业,猛烈抨击敌人,揭露敌人,这些战斗的檄文,是射向敌人的纸弹,是鼓舞人民斗争的号角。被誉为香江一盏"明灯"是当之无愧的。为了办好报纸,把报纸及时送到读者手里,《华商报》人不辞劳苦,昼夜工作;为了克服经济困难,《华商报》人发起救报运动,或带头减薪, 节衣缩食;或捐钱捐物,倾尽所能。大家齐心协力,艰苦经营,渡过难关。新中国成立,广州解放,《华商报》停刊,所属60多人奉命到广州与四名南下干部汇合创办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机关报《南方日报》。在新的岗位(一些同志在别的岗位)上,他们自觉发扬《华商报》人的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南方日报》发展到今天,取得巨大成就,有《华商报》人不少的心血。《华商报》人及其精神确是可敬可爱。还要提及的是,他们晚年从岗位上退下来后,仍然关心祖国的新闻和文化建设,成立《华商报》史学会,收集和整理史料,目前已出版六本专辑,留下宝贵有价值的史料。现在乂与有关单位举办纪念《华商报》创办65周年和复办60周年展览。为办好展览,许多老同志做了许多工作。史学会名誉会长、当年报刊的代总编辑杨奇,史学会会长何继宁更是抱着病弱身体,牵头组织和策划。杨奇去年曾每天要输氧气,又做了较大的手术,还坚持关心和指导展览工.作,并对展览提纲作了三次认真修改, 补充了较多内容。杨奇向以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受到人们的称道。这次展览,他更令人钦敬不已。不但无偿捐献了 一批珍藏数十年的革命书籍(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物),还亲自到香港筹划,联系展览事宜。倾尽心力,莫此为甚!这就是《华商报》人的作风,这就是《华商报》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继承和发扬。
谈起《华商报》,本人与它似有一段历史渊缘。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三罗(罗定、郁南、云浮)地下党组织订阅了《华商报》,通过我家(地下党交通联络站)分送领导同志。1948年,三罗党贯彻香港分局关于大搞武装斗争的指示,密锣紧鼓地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不料,正在传阅的《华商报》被发现,敌人又注意了我党的一些活动。为赶在敌人下手之前,党提前领导郁南人民举行武装起义,震动西江地区。《华商报》很快报道了这次起义。后来又陆续报道了该地的游击战争,给人民很大的鼓舞! 1980年,我从事党史研究工作,接触了《华商报》一些史料,又听父辈忆述往事,由此与《华商报》结下了不解的情结。随着研究的深人,我了解了《华商报》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与好些《华商报》老同志结下了忘年之交,并荣幸地成为史学会会员和理事,多次参加他们的活动。我对他们充满了由衷的敬意!这里,写下几句话, 以表达我的心声:
明灯一盏立香江,光芒四射照航向。
最是令人动情处,欢歌犹自唱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