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又是王均予同志诞辰100周年,还是王均予同志第一次踏上广州这片热土,重新点燃广州地区革命火种70周年。
王均予是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党员。三十年代初到上海从事秘密发行工作,后到广州组织革命团体中国青年同盟,推动爱国学生运动,重建中共广州地方组织,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秘书长、粤南省委组织部长等职。后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当选中共"七大"广东代表,出席了党的"七大"会议。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冀鲁豫土地改革和北平市的接管工作。建国以后,历任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教育长、中南区总工会秘书长、广东省劳动局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等职。"文革"期间倍受迫害和摧残, 1978年7月17日在广州病逝。1985年中共广东省委予以彻底平反。王均予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党,献给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几十年,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在广州党的历史上,记载了王均予同志光辉的一页。
王均予的革命生涯中,既有很多临危不惧的正确决断,又有不少富有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为他的战友们所津津乐道。
"你就是鸿生啊!"
当年,王均予通过《时代文化》读者会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个地下发行网,以至红军在长征途中都能看到他发行的书刊。麦蒲费曾向中青盟员们讲过一段传奇故事。王均予按红军长征路线不断寄出他发行的书刊,到沿途各地成为无法投递的邮件而存放在邮局。红军每到一地,必到邮局搜寻书刊邮件,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白区信息资料。当时冀南和太原的党组织与党中央失去联系,也是从这个发行网得到不少党的书刊,从中了解到党的政策指示等信息。各地不少进步青年更是通过《时代文化》的引导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7年4月,王均予到延安参加白区工作会议。大会发言时介绍了上海秘密发行工作和地下工作经验,令与会者们十分惊奇和高兴。发言后,许多同志把他包围起来。因为他们当年与王均予有过秘密联系,他们看到的很多书刊都是王均予发行的。"原来你就是鸿生啊!""鸿生",是王均予创办《时代文化》小报时对外通信用的笔名。
王均予出色的发行工作,受到与会者的一致称赞。第二天,应会议负责同志要求,他又在延安中央机关干部大会上重讲了一次白区秘密工作经验。
会议期间,在刘少奇副主席带领下, 王均予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会后,当时党中央的领导成员张闻天、博古也分别向王均予作了工作指示,并发给一笔工作经费。
"王副官"的故事
当年很多较后才参加革命的同志,不一定知道王均予的名字。但知道他叫"王副官"的却大有人在。"王副官",是王均予的绰号。
1938年底,由中央派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文彬到延安开会,要求中央增派干部到广东工作,并点名要正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的王均予,又指定王均予担任南下干部队的队长和党支部书记。
当时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时期。一行40多人到达西安后受到国民党军官的刁难,不给放行。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出面,雇了两辆大卡车,让一行人换上国民党军队的军服,有的戴上上校中校少校上尉等军衔领章。王均予则乔装为上尉副官,沿途出面应付,一路畅通无阻,到衡阳后转搭火车到省委机关驻地韶关。一路上,王均予见多识广、机智沉着应付了种种情况,给同行的干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副官"的绰号也随之流传开了。此后几年,王均予先后担任西江特委书记、广东省委秘书长、粤南省委组织部长,但很多同志仍喜欢称他"王副官",解放后几十年,老同志们谈及他,也仍然是以"王副官"相称。
记忆奇人
白区地下工作既是秘密的,更是危险的。稍不留神,就会招至杀身之祸。身上的一纸一物,都可能暴露自己的身份。在敌人募子底下活动,必须慎之又慎。王均予自有其一套秘密工作的本领。其中最令人叫绝的,是他那超强的记忆力,竟可以把长长的党中央白区工作会议决议完整地熟背下来,神不知鬼不察地装在脑子里从延安带了回来。
1937年4月,王均予在延安参加完白区工作会议,按原路取道天津搭船回广州。开会回来必须传达贯彻会议决议和精神,但白区工作会议决议和自己所作的会议笔记都不能带走,只能靠脑子记,就天天背,沿路背,把会议内容都背熟了。回到天津,向李大章汇报了白区工作会议经过,把会议决议背写出来,由北方局记录下来并印成文件,再带回广州。离开延安前张闻天〔时任党中央总书记)写了一封短信,托王均予转给南委书记薛尚实。王把信装在牙膏管里带了回来。
回到广州,很多青年党员第一次看到党中央的决议文件,看到有总书记亲笔签名的信件,受到很大鼓舞,对广东党组织与党中央有了直接的联系接触,并得到党中央的赞许高兴万分,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心。
即使到了 "文革"期间,王均予受到迫害,要将当年的革命活动写成"交待材料"。尽管已经过去了 30年之久,王均予已是60出头的老人家,身体也不好,但他的一份"交待材料"一"回忆抗战爆发前后广州建党活动经过",里面的史实、时间、地点、人物等,同他于1937年写给中央的报告内容仍基本一致,只在时间和某些情节上略有出入。
王均予,堪称老革命、老干部中的记忆奇人。
赣南回撤
1940年夏,王均予时任广东省委秘书长,巡视珠江地区工作后回到韶关,省委机关巳由省委组织部长李大林主持搬到赣南九渡水地区,并在此举办干部训练班,调了 50多个县级干部来学习。该地区是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根据地,红军长征后已没有武装力量保护。王均予认为省委机关设在此地极不适宜,既过于显眼又极不安全,离开了广东当地群众,又难以有所作为,坚持要搬回南雄去,做了大量说服工作。省委机关迁回南雄城郊后两周,国民党赣南行署蒋经国就派军队围剿赣南根据地。赣南特委机关被破坏,特委武装部长牺牲。此次回撤拯救了省委机关和大批干部,王均予功不可没。
随后省委在南雄邱萃藻(麦蒲费)家炮楼继续开办县级干部训练班,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王均予是训练班讲课者之一。邱萃藻时任省委青年部长,正在家养病, 说服父亲对省委工作给予很多支持协助, 1940年12月不幸病故,过早地离开了他的事业和战友。王均予对此深感惋惜。
不撤东江
1942年,王均予时任粤南省委组织部长(书记梁广〉,正在南路地区指导、配合南路特委(书记周楠)工作,组织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43年2月,广州湾〔湛江)被日军占领,王均予与梁广失去联系。
1943年春,广东临时省委成立,林平为书记,任梁嘉到南路通知县以上干部向东江撤退集中。王均予、周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1)他们已在农村站住了脚并组织了抗日武装;(2 〕从广州湾到东江要进出日敌封锁线三次,大批干部长途转移极不安全;(3)东江属粤北省委领导, 与他们没有组织关系,没有粤南省委书记梁广来信指示,不宜冒然行动。因此,决定南路干部不去东江集中。又决定王均予赴重庆向南方局汇报情况,征求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南方局组织部长张明听取了王的汇报,经研究后决定南路工作仍由南方局直接领导,不向东江集中,南路特委仍由周楠负责。这就使得当时已经建立起来的南路农民抗日武装得以继续发展壮大起来,发展为粤、桂边纵武装的骨干队伍达3000多人,基本群众数万人,地域扩展至十万大山等广大地区。参加"七大"会议时,王均予代表广东小组,在大后方代表团会议上,介绍了他在南路地区组织农民群众武装自卫、坚持抗战的经验,受到大后方代表团团长叶剑英的赞扬。
王均予同志一次坚持要省委机关撤出赣南,另一次又坚持南路干部不撤东江,两次都保证了党的力量和工作免受损失,继续发展。展示了他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这些事例都是他的战友们经常回忆讲及的内容。
1946年6月,中央组织部派王均予到冀鲁豫解放区工作,历任冀鲁豫二地委副书记、九地委书记、土改工作团副团长等职,努力抓好解放区土地改革这个中心任务,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夺取最后的胜利。1949年3月,王均予同志参加了北平市的接管工作,任北京市委东区分委书记。建国后,先南下武汉,再三赴广州,并定居下来,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直至人生的终结。
王均予同志传奇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老党员、老干部一切以党的事业为重。一切从党的需要出发、不计较名利地位、不追求生活享受、克已奉公、艰苦奋斗、清廉俭朴、平易近人的优秀品格和感人美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前辈, 是我们后来人的学习楷模。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喝水不忘掘井人。王均予同志对国家和南粤大地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将永志不忘。
王均予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