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广州内环路建成通车
1月28日,广州市内环路全线通车。被誉为广州巿“特一号”工程的内环路,由来已久。早在1992年,世界银行就酝酿与一个发展中国家大型城市合作,进行一项名为”城市中心区交通政策”的课题研究,要求这个城市必须具有经济发展迅速、中心交通繁荣等特征。1993年,广州市经过努力争取到该项目,市建委提出了建设一条环绕广州中心区的环形道路及公共交通优先的方案。1996年,广州市申请将该项目列入国家计划,并于次年获准。1998年,经过充分论证,确定内环路工程投资67亿元,其中世行贷款2亿美元(其中1.2亿用于内环路),西环、北环两段,东环8个标段为与世界银行合作部分;南环12个标段为广州市自筹资金建设部分。按照”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工程开始招标,计划于2002年完工。内环路是一条贯通广州巿中心区6个区的快速高架闭合路,拆迁总量为12201户(含企业、机团、公共设施和居民),建筑面积68.9万平方米。为解决广州无处不塞的迫切问题, 按照广州巿领导的要求,内环路建设时间山3年缩短为1年。实际上,从全面施工到完成,仅用了不到10个月。
内环路全线共设立交12座、匝道13组(对),主线高架桥占75.8%;4 车道主线占65.5%, 6车道占34.5%,用7条放射道路(约33. 5公里)与环城高速公路相连接;另有跨珠江桥(人民桥)扩建1座,全长26. 7公里,设计速度为每小时50 ~60公里。内环路全线通车后,市区车辆产生的废气将降低50%以上,平均运营车速将由每小时16公里左右提高到22公里左右,从而大大缓解广州市区的交通状况。
广州各局、区、县级市开展“三讲”教育
2月14日,广州市召开第一批开展“三讲”教育动员会。会议由市委副书记、市委“三讲”教育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林树森主持,第一批开展“三讲”教育的105个巿直单位的主要领导和“三讲”办主任、巿委“三讲”教育巡视组全体成员共420多人参加了会议,市委书记、市委“三讲”教育领导小组组长黄华华作动员报告。黄华华要求第一批丌展“三讲”的单位,严格按照中央、省委精神和巿委部署,高标准、严要求地搞好“三讲”教育。重点抓好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学习理论,掌握思想武器;二是高标准严要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党性党风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贯彻整风精神,开门搞“三讲”;四是恢复和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五是把开展“三讲”教育与推进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六是坚持边整边改,切实抓好整改。黄华华强调,各单位党委(党组)要切实加强领导,将“三讲”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确保思想到位、组织到位;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起好带头作用;“三讲”办要切实抓好各项具体工作,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巿委巡视组要切实把好关,履行检査指导、监督把关职责,防止走过场。按照市委的部署,广州市各局、区、县级市的“三讲”教育分两批进行。第一批自即日开始,经过两个半月的时间,于4月下旬结束。
5月9日,市委召开第二批市直单位和区、县级巿“三讲”教育动员大会。会议由市委副书记、市委“三讲”教育常务副组长李善培主持,市委书记黄华华作动员报告,林树森、曾庆申、陈开枝、石安海、朱小丹等市领导和第二批开展“三讲”教育的巿直单位、各区、县级市的主要领导,以及巿委“三讲”教育巡视组全体成员共600余人参加了会议。黄华华在动员讲话中说,第二批开展“三讲”教育的单位,既有市直单位,又有各区、县级市, 在全局工作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广州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这些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状况,干部队伍的思想素质、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 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威信,直接关系到全市改革、发展和稳定,直接关系到广州跨世纪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从党在世纪之交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充分认识深入开展“三讲”教育的載要性;必须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总要求出发,立足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充分认识深入开展“三讲”教育的必要性;必须从新时期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现状出发,紧密结合“三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官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下什么?”),充分认识深入开展“三讲”教育的紧迫性;必须从广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出发, 紧密联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开展”三讲”教育的自觉性;必须从已经开展“三讲”教育单位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出发,消除各种思想顾虑,进一步增强搞好“三讲”教育的坚定性。黄华华要求,搞好第二批单位的“三讲”教育,必须加强领导,抓好关键。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制,主要领导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二是严格把关,保证质量。把好转段关,达不到质量要求的不能批准转段;把好剖析材料关,主要是对剖析材料的真实性、可信性和深刻程度认真把关;把好关键环节关,包括民主评议、民主测评、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等重要环节;把好政策关,严格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做到整风不整人。三是坚持实事求是,正确掌握政策。坚持“三不”(不争论、不刮风、不埋怨)“一有”(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原则,做到“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鞭挞空谈者、教育失误者、惩治腐败者、追究诬告者”。四是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开展“三讲”教育与当前工作的关系。突出抓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实施“三年一中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3件大事。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广州巿第二批市直单位的“三讲”教育于5月10日正式开始,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经过4个阶段,陆续于7月中下旬召开大会并通报整改情况,圆满完成任务。
广州市各区、县级市的“三讲”教育,则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分别从6月15、16日开始。广州巿委常委每人分工联系一个区或县级市,亲自进行动员,加强具体指导,经常了解情况,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各区、县级市也把“三讲”教育摆上重要日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开门搞“三讲”;坚持突出重点抓关键, 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周密、把关有力、成效明显,群众比较满意。从民主测评来看,群众对60个区、县级市领导班子的剖析材料,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为100%的有40个,占66. 67%;区、县级巿领导的剖析材料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为100的占32. 63%, 90%到99. 9%的占62. 63%,没有出现不满意率超过1/3的情况。广州市各区、县级市领导班子的“三讲”教育,具有以下特点: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总纲,理论学习求深求透;通过”内外”结合查摆突出问题,自我剖析材料求准求高;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批评自我批评求严求诚;按照“三同”要求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求真求勤;通过整改巩固和扩大“三讲”教育成果,整改工作求快求实。广州各区、县级市的“三讲”教育,受到了中央“三讲”教育检查组的充分肯定,达到了预期目的。
江泽民在广州首次完整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广州听取广东省委常委汇报后,第一次完整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月19日至20日,江泽民出席了广东茂名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动员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随后他继续在广东的深圳、顺德、广州等地考察。
2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广东省长卢瑞华,广州军区政委刘书田等陪同下,在广州考察工作。上午,江泽民一行考察了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公司,实地察看了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与企业负责人和职工亲切交谈,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在珠江钢琴集团,江泽民还用珠江牌GP275大型钢琴连续弹奏了《洪湖水,浪打浪》、《黄水谣》等名曲。接着,江泽民一行还参观了上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向广州市民表示亲切问候。下午,江泽民在广州市参加党建工作座谈会,与广百集团、广州钢铁集团、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以及海珠区南华西街等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共同探讨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江泽民对他们在党建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勉励他们继续努力,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2月25日上午,江泽民在省委小岛中心会堂听取省委常委汇报后,发表了重要讲话,第一次完整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说:”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2月25日,江泽民在广州题词勉励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广州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
3月10日,市委召开宣传工作会议。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黄华华和巿委副书记朱小丹出席,并分别就“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作了重要指示和动员部署。黄华华提出了3点意见:一是认真学习江总书记重要讲话,提高对“两思”教育活动的认识,黄华华指出,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两思”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战略性。二是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扎实开展好“两思”教育活动。首先要紧密联系当前干部群众思想实际,把主题教育活动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结合起来,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其次,要联系党的建设实际,把主题教育活动与“三讲”教育结合起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再次,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把主题教育活动与艰苦创业精神结合起来,克服“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满足感,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最后,要联系精神文明建设实际,把主题教育活动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广州人的整体素质。三是摆正位置,切实加强对“两思”活动的领导。
会后市委发出了《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之后,全市“两思”教育活动全面开展。6月9日,市委、市政府在中山纪念堂举行广州市“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8个先进典型的代表向3200多名听众报告了各自单位“思源”、“思进”的情况。市委书记黄华华要求各单位要在前段工作的基础上,对“两思”教育进行一次广泛、深入的再动员,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一个全党动员、全民参与、思源求进、开拓进取,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广州建设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的生动局面。
广州加强对出租屋和外来暂住人员的管理
5月1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对出租屋和外来人员进行普査登记的通告》。
人口流动,特别是外来暂住人员管理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形势下的产物。广州作为华南最大城市和中国最具活力的特大城巿之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巿群的交通通信中心,外来人口特别多。2000年,外来人口达到近300万人。广州巿结合“三年一中变”规划,大力加强了出租屋和外来暂住人员的管理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方面,广州市取得的成功经验,首先是推行制度化和法律化管理。早在1986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就颁布了《广州市私有住房租赁管理暂行规定》,对于私有住房出租的监督管理、出租双方的权利义务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1990年3月,参加全国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朱森林(时任广州巿委书记)、欧初等31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尽快制订全国流动人口管理法规的议案》。6月,广州市政府颁布了《广州巿区暂住人口管理规定》,10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要求暂住人口向公安机关申报户口领取暂住证,其中属于务工、经商的,还要办理劳务用工、经营管理手续。1993年11月10日,西南、中南19城巿政法工作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肯定了广州的做法。1996年1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广州市外来人口管理条例》。《条例》将外来人口居住管理当做一个重要内容,以治安管理为重点,同时结合计生、房管、工商、防火、卫生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规范。1999 年6月,广州市发出《关于加强流动人员管理的通告》,取得良好效果。
在1999年底进行的“三讲”教育中,巿委常委将解决出租屋和外来暂住人员管理问题当做当前要迫切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2000年,广州市结合“三年一中变”的规划,大力加强了出租屋和外来暂住人员的管理工作。首先,完成了全巿出租屋和外来暂住人员的普査登记工作。5月16日,广州市政府发出《关于对出租屋和外来人员进行普査登记的通告》。其次,运用法律手段加强管理。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市出租屋和外来暂住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批转了市公安局《关于加强出租屋外来暂住人员管理工作的请示》,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三是通过学习交流,提高全市范围内的工作水平。8月中旬,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组织全巿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巿及重点街(镇)、村的主管领导赴深圳参观学习出租屋管理经验。10月上旬, 市综治委组织召开了全市出租屋管理现场交流会。四是在城乡一体化的思路下,积极推进近郊农村的城市化,对于部分“城中村”推行城市化规范管理。
在全市出租屋和外来人口管理工作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白云区和广州火车站的管理整治。广州白云区环绕市中心城区,是外来人口和出租屋管理的重点。6月20日,该区召开近郊镇(街)、村、社各级负责人共600多人的干部动员大会,正式出台了出租屋管理方案。方案规定各镇街党政“一把手”对辖内出租屋管理负第一责任人,并明确村委会为管理主体,健全出租屋外来人员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做到区一级有领导小组、办事机构,镇(街)有管理站,村民(居民)委员会有管理队伍,村干部的政绩同出租屋管理成绩挂钩,通过村规民约让出租人承担起责任,将出租屋管理与村民股份分红挂钩。广州火车站根据“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属地管理,部门配合” 的方针,由市政府和铁路部门对该地区开展整治和改造。
广州市规划“三年一中变”
5月19日,《广州市城市建设管理“三年一中变”规划》正式公布实施。“三年一中变”规划衔接“一年一小变”,从2000年起到2001年前完成。确定了广州巿79项“中变”形象工程项目,其中,2000年建成项目中有巿级形象工程白云山西侧绿化休闲带、东南西环高速公路、新机场高速公路三元里立交、内环路景观、二沙岛中央广场等14项,区建项目20项,市区共建项目4项;2001年建成项目中有巿建项目新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广园东路(丰乐至增城)、旧广从路改造、旧广汕路改造等12项,区建项目15项,共建项目14项。
“中变”规划的制定体现了民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小变”结束后,广州就开始了“中变”规划的起草工作,到1999年12月中旬。之后, 市领导石安海、朱小丹、李卓彬、廖志刚等又向各区和省市职能部门、民主党派、专家学者征询意见,吸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前后经过8次大的修改。2000年1月初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确定了“三变”规划的取向:一是规划先行,高起点、高标准调整、深化、完善城巿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提高城巿设计水平,增加城市设计的科技信号和文化内涵,凸现广州山水城市特点,重视对历史遗产的保护。二是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快道路、交通设施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志性工程和形象性工程建设,构筑现代化中心城市主体框架。三是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根本上扭转城市脏乱现象,整体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和文明程度。四是着重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巿管理水平。规划确定的今明两年广州城市建设和管理的8项任务,又分为56个小项,每一项都明确落实了督办单位和督办协作单位,以确保任务的完成。为确保《规划》的实施,2000年广州仅城市建设方面的投资就达140.23亿元。对建设工地的整治,要求广州市内文明施工达标率95%以上,2001年施工文明率达98%以上;在环境保护上,明确从2000 年7月1日起,对不符合国家《轻型车污染排放标准》规定的轻型汽车,市工商部门不予发放销售认证,市环保部门不予发放排气合格证,巿公安部门不予上牌;在城市绿化上,要求2001年底广州绿化溢盖率达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 8平方米。2000年按照国家考核指标完成全市工业废气排放达标任务。
市委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月1日至3日,市委举行中心组学习会,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考察广东和江苏、浙江、上海等一系列讲话,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委书记黄华华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提高认识,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 切实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抓好,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 各级党委中心组,要把“三个代表”作为专题安排组织学习;各级党校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人教学内容。他强调要具体抓好“四个落实”:一是落实到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工作中去。关键是抓好“两创新一开放”,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二是落实到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工作中去。三是落实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中去。四是落实到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工作中去。
此前,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曾于5月26日联合召开座谈会,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7月14日,市委又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贯彻省委八届五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广州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党建工作的实际,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下半年工作,推动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会上,市委书记黄华华在讲话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动学习、带头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各级党委中心组发挥学习示范作用;宣传理论部门要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出来的新概括、新发展和新要求的研究;全市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全面贯彻、身体力行“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把思想统一到“三个代表”上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两个文明共同进步,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黄华华强调,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大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会后, 市委发出了《中共广州市委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人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决议〉的意见》和黄华华的讲话,以便推动学习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
广大基层党组织、社区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社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从2000年11月开始试点,2001年7月全面推开;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于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分3批在全市84个镇、5448个镇属及系统垂直管理部门、1286条村展开;2001年,团市委组织了全市性的“学习‘三个代表’,服务百镇千村”等活动;在穗800多家国有企业也开展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
广州国企战略性改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6月8日,广州机电工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大重组板块正式挂牌。四大集团公司按政企分开、适度规模、专业化分工、可持续发展、结构优化的原则组建。这次重组涉及企业共458家,总资产652亿元,其中授权资产138亿元,是广州迄今最大的一次资产重组。其特点是:(一)组建资产经营公司,是以国资委的名义,对资产经营公司实行授权,由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出资人进行管理,实现出资者到位,这是近年来政府在深化国企改革中一直探索并寻求突破的重大问题,广州巿政府对此酝酿巳久。(二)在企业领导体制方面有所突破。通过逐步规范董事会的建立,保证新成立的上述企业董事会真正起到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长期以来,许多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不分,而董事会成员全部是由集团内全资公司人员组成,这不利于建立有效的企业监督机制。新组建的集团董事会将规定有30%的“体外董事”,主要由社会上的企业家或专家组成,这些“体外董事”以政府财政出资聘请。企业重大投资决策,必须经100%董事通过;属企业内部改造的, 70%董事同意即可;对于资产处置,由80%的董事同意,并报国资局备案。(三)下聘领导不再易地做官。企业集团主要领导职位,即正副董事长、正副党委书记、总经理、监事会主席、稽査员、纪检书记等8个职位由组织任命, 而经营班子中的副经理则由总经理任命。原班子成员在这次由企业自主决定的班子“组阁”中未能人选的,由企业内解决,组织上不再“包办”。
广州巿国有工业企业的利税总额占广东省工业企业的47. 05%,1999年工业总产值达2779亿元,是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多年来,广州国有企业门类全,比重大,产值约占全省一半,但也面临大面积亏损的难题。近年来, 广州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扶持一批优势国有企业进行跨产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战略性重组,推动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骨干企业、优势领域集中,具体做法是:按照优势互补原则,推进重点产品生产企业重组; 实现四个一批:扶持壮大一批,重组发展一批,放开搞活一批,关闭破产一批。广州巿国企的战略性重组,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效益明显好转、结构调整加快。7月21日至22日,中央督査组听取了广州市领导和国企负责人的汇报,并召集了国企改革与脱困座谈会,充分肯定了广州国企改革的成功经验。
广州环城高速公路全线贯通
6月26日,市委、市政府举行“三年一中变”第一批工程竣工暨通车仪式,环城高速公路的丫髻沙大桥及广州环城高速公路工程完成。这次完成的广州环城高速公路是东南西环,广州巿北环环城高速公路已于1993年11月竣工通车。北环西起沙贝连接广佛(佛开)高速公路,往东跨白泥河、广清公路、广花公路,高架于广园路,以隧道穿过白云山,经沙河到广州氮肥厂北侧,连接广深高速公路,共有7座大桥、6座互通立交,全长22公里。北环是由广州市高速公路总公司与香港合作兴建和管理的,于1990年11月合作成立广州北环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投资19023万美元,其中港方投入13850万美元。北环为全封闭、全立交、高速通行的公路专用道路,双向6车道,路基宽32米,设计时速为82 ~ 100公里。
东南西环高速公路,东接广州巿北环高速公路东端广氮站,连接广深高速公路,向南跨越珠江,经海珠区和芳村区,然后向南海市的盐步、黄岐延伸,最后经沙贝连接广佛高速公路和北环西端。全长36公里,有跨珠江特大桥2座、大桥6座,互通立交9座,双向6车道设计,行车时速100公里。工程分3段进行:一是东南环段(广氮至三滘立交),全长18公里,其中东环段(广氮至东圃)长6公里,于1997年10月竣工通车;南环段(新洲至三滘)长12公里,于1999年2月通车。二是西南环段(三滘至沙贝)段,长20公里,除丫髻沙大桥及相邻标段外,于1999年11月底竣工。三是丫髻沙特大桥段,为西南环控制工程,该桥长1084米,跨珠江主航道,于1998年7 月正式动工,1999年10月合龙,2000年6月26日竣工通车。东南西环也是在引进外资的基础上兴建的,香港合和实业有限公司、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参与了该工程建设;总投资45亿元,由中方进行总承包并出资5亿元人民币,港方出资相当于40亿元人民币的等值外汇。
番禺、花都两县级市撤市设区
7月10日,广州市番禺区、花都区同时举行挂牌仪式,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黄华华,巿委副书记、市长林树森分别出席,这标志着这两个区从此纳人广州城区范围,广州市区面积从原来的1443.9平方公里增加到3718.8 平方公里,新增人口逾150万。撤市后设立的番禺区和花都区,规格为副厅级,区直属工作部门和镇(街道办事处)的规格为处级,内设机构为科级。区属各级工作部门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严格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不增加机构数额和人员编制。撤市设区后,区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履行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的职责;在经济管理方面,原则上保留原有的经济管理权限,并享受市属区的经济管理权限;城市规划上,在原有的规划局基础上设立规划分局,受规划局和区政府双重领导。为确保行政区划调整顺利进行,保证圆满完成撤市设区工作任务,市委、市政府于6月6日就番禺市、花都市撤市设区几个问题发出通知;次日,市委书记黄华华,市长林树森,分别前往番禺和花都市召集五套领导班子成员会议,正式宣布撤市设区,并要求切实做好撤市设区工作。6月12日,广州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番禺市和花都巿撤市设区有关政权机构名称等问题的决定》,规定:(一)政权机构名称作相应改变,即原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分别改为区人大常委会、区人民政府、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 原市辖镇、街道的名称,也应随着行政区划名称的改变作相应的改变。(二) 原直接选举产生的市人大代表,改为区人大代表,任期至届满为止。换届时人民代表大会的届次按原市人大的届次顺延。(三)原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组成人员以及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领导人员,其职务名称相应改变。
市委召开七届八次全会部署“十五”计划
11月8日至9日,市委召开七届八次全会,全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总结回顾“九五”工作,部署“十五”计划。参加会议的有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党组成员, 市纪委委员,各区、县级市委书记和区(市)长,巿直局以上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林树森对市委《建议》(审议)稿作了说明,巿委书记黄华华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会议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干部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贯彻两个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全会充分肯定了“九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全会指出:“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高速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处于全国大城市前列;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上新台阶,基础设施体系、城镇发展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和城市管理体系初步完善, 成为国内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的城市之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心城市的产业辐射、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经济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收人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和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健全;科技教育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市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更大的进展,到2005年达到省委提出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各项指标。主要任务是: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和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推进体制创新;提高国民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加强人口、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积极推进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会议要求,必须坚持以加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题,以结构调整和增强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围绕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导向,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发展生产力;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千方百计为人民谋利益等5个重点,切实抓好“十五”计划的实施。
广州市“九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
“九五”时期( 1996年至2000年)是广州市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5年来,广州巿努力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内需求不足等困难,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的台阶,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
(一)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均衡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75. 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八五”期末的1995 年接近翻一番,比1980年翻四番半,“九五”时期年均增长1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1. 94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3. 43万元,按当年国家平均汇率计算,1997年广州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2000年突破4000美元,在全国十大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物价涨幅一直在低位水平上运行,2000年与1995年比,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3.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9.4%,年均上升1.8%,比“八五”时期的升幅有较大的回落。
(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在”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方针指导下, 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5. 91:46. 67:47. 42变化为2000年的3, 97:43. 44:52. 59 ;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4%、13.3%和13.7%。优先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业、建筑与房地产业和汽车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20%左右。以商贸、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广州经济增长格局从过去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推动转向第二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
(三)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通过解困转制、“抓大放小”、优化资本结构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积极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促进了优势企业规模化,国企3年“扭亏脱困” 目标基本实现,一批亏损和困难企业重获生机,成功解决了广州标志汽车和乙烯工程两大困扰广州工业多年的问题。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迅速成长。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达三分之一左右,工业和商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巿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均接近二分之一。
(四)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现代化都市雏形逐渐显现。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使广州不仅成为了全国具有较强活力的特大城市之一,而且也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发展和城市群的迅速崛起。广州作为华南地区最大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的作用增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水、陆、空综合性立体化运输网络已逐步形成,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交通、通信总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五)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外向型经济进入新阶段。“九五” 期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值达958. 47亿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63.3%; 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48.3亿美元,为“八五”时期的2. 14倍,占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3. 1% 。
(六)城市建设大规模推进,城市面貌和城市环境有大的改观。围绕“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目标,大力加强城市建设, 加快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城市形象工程建设步伐,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市面貌有了大的改观。“九五”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56.27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1.13倍,年均增长7.5%;全市用于城市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600亿元, 比前8个五年计划总和还大得多。
(七)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居民消费向发展享受型转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人达到13967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6086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54.5%和35.8%,年均增长9.1%和6.3%。在消费结构上, 城市居民从追求数量向讲求质量转变,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增加。农村居民则从“温饱型”为主全面向“小康型”转变。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继续得到较大改善。
(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展示了现代文明城市风采。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科技进步对广州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强。到2000年止,科技进步对广州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1%。全市共有各类高等院校59所,2000年招收学生13.11万人,在校学生32.86万人,比1995年分别增长1.11倍和69.6%。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