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党史>党史大事记
1937年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4-29
  • 浏览数:

  市委书记王均予出席全国白区代表会议

  五六月间,中共中央先后在延安召开有苏区、白区和红军代表200多人参加的党的国代表会议(当时称为苏区代表会议)和白区代表会议。中共广州市委书记王均予参加了白区代表会议(有的称白区工作会议)。这次白区代表会议总结了八七会议以来特别是瓦窑堡会议以来白区工作的经验教训, 着重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确定了党在白区工作中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策略。会议期间,王均予向中央汇报了中共广东党组织恢复重建的情况,并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

 

  卢沟桥事变激发广州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7月7日,卢沟桥亊变爆发。消息传到广州,各界民众反应强烈,纷纷行动起来,声讨日军侵华暴行,支援中国军队抗日。12日,广东八和粵剧协会在广州海珠大戏院隆重举行义演,筹款劳军。15日,中山大学、省一中、巿一中等大、中学校发出通电,声援驻卢沟桥的二十九军将士英勇抵抗日军侵略。17日,广东各界联合举行广东民众御侮救亡大会,会上宣布成立群众性的抗日救亡团体广东民众御侮救亡会。20日,广州医务界组成北上救护大队,随即出发华北。25日,广州各界15万人举行御侮救亡示威大游行。这是七七事变以来广东规模最大的一次抗日示威大游行,再一次掀起了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王均予传达贯彻“白区代表会议”精神

  7月,市委书记王均予回到广州,传达和贯彻党的“白区代表会议”精神。王均予参加“白区代表会议”后,绕道天津向北方局作了汇报,7月返回广州,旋即通过地下党秘密接头方式,向市委其他领导成员和属下各条线的党员作了口头传达(白区代表会议文件不能携带)此后,市委在斗争策略上有了一些新的转变,强调要通过合法活动,大胆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广泛发动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壮大进歩力量,团结中问势力,掩护党的发展。统战工作、群众运动和发展党组织3方面结合进行,成为抗战初期巿委工作的基本方针。王均予还从延安带回张闻天给薛尚实一封亲笔信,由市委组织部长罗范群带到香港面交薛尚实。

 

  市委派党员参加市学抗会,推动广州抗日救亡运动

  7月,原广州学生抗敌后援会改名为广州学生抗敌救亡会(简称“市学抗会”)。该组织由国民党市党部书记长陈宗周主持,是国民党官办学生团体。

  七七事变前,巿委曾秘密建立广州地下学联,开展左派学生运动。七七事变后,市委改变了策略,原有的地下学联不再活动,转而利用市学抗的合法名义进行学生工作。从1937年暑假开始,巿委先后派学生党员陈能兴、陈恩、吴凤珠、周羡芬、黎良志、陈良堡、朱荣等,积极参加市学抗的各项活动, 逐渐在市学抗理事会中占了优势,掌握了组织、宣传等主要部门的领导职务。陈能兴还当选为市学抗常委,他经常周旋于陈宗周等头面人物之间,对他们施加影响。市学抗的实际工作逐渐为共产党员所掌握,市委在其中建立了支部,陈能兴为支部书记。

 

  推动建立青年群文化研究社,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7月,市委获悉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特派员余俊贤打算筹办青年团体广东省青年群文化研究社(简称“青年群社”),决定利用这一机会开展群众工作, 先后从学生支部中派出共产党员章沛、黄玄、叶镜澄、容兆麟、梁静山、李琼英(胡明)、王磊、谭丕桓、冯敬修等,以爱国青年身份参加筹办。8月,青年群社筹备组成立,由11人组成,其中9人是共产党员。12月,青年群社正式成立,余俊贤挂名担任社长,实际工作由理事会执行。理事会由10人组成,其中8人是共产党员,其余2人是国民党员。故青年群社虽然是国民党主办,实际工作却为共产党员所掌握。巿委通过这一公开合法团体,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抗日救亡。青年群社成为广州一个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抗日救亡团体,在广州有成员700多人,另在阳江、阳春、梅箓等地成立了分社。主办刊物《青年群》,也是一份有广泛影响的抗日救亡刊物。为加强青年群的工作,市委在其中秘密建立了中共支部,王磊、谭丕桓、陈中夫、胡明先后担任支部书记。同年12月,青年群社作为团体成员之一,参加发起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广州沦陷前夕,部分成员(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随抗先队撤出广州。

 

  市委派党员参加广州妇女会,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7月,市委派出一批女党员参加广州妇女会,从中推动广州妇女界的抗日救亡活动。广州妇女会本是国民党广州市党部主办的妇女团体,国民党妇女界上层人士郭顺清担任理事长。七七事变前,市委派妇女党员俞福亲进入妇女会活动,并取得理事职位。七七事变后,巿委加派妇女党员梁微娟、陈宛聪、潘若茵、李静音等参加该会工作。她们对郭顺清进行统战工作,在取得郭的认可和支持下,以妇女会为阵地,发动妇女界抗日救亡运动,做了很多工作,如举办妇女讲座,普及防空、防毒、防奸、救护等战时常识教育;组织妇女战时工作团,为前方战士制作棉衣;组织文艺义演,进行社会募捐, 征集劳军物品;在女工比较多的工厂举办妇女识字班或妇女夜校,向女工群众进行文化教育和抗日救亡宣传。该会主办的《妇女知识》半月刊(梁薇娟主编),以广大妇女群众为对象,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进行马列主义启蒙教育,对提高妇女的政治思想觉悟,起了很大作用。至广州沦陷前,刊物共出版了10期左右。广州妇女会逐渐为共产党员所掌握,巿委在其中建立了支部组织,支部书记先后由梁微娟、陈宛聪担任。

 

  市委派党员参加广州工人教育队

  7月间,国民党广州巿党部建立广州工人教育队,以市党部民训科科长苏裕尘为队长。该队的主要活动是对工人进行抗日宣传。中共广州巿委派党员李进阶、林国栋、潘砻、陈椿春等参加,并在其中秘密建立支部组织,李进阶为支部书记。广州沦陷前夕,市党部把工人教育队改组为广州工人护市特务团,共80人,苏裕尘为团长,意图建立一支抗日游击武装,将来在广州市郊进行游击战争。后由于时局急转直下,广东当局仓皇撤退,武器未发到手, 广州便已沦陷,之后,该团撤退到江门,因缺乏供给而自行解散。

 

  救亡呼声社成立

  8月14日,以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书记长谌小岑为社长的救亡呼声社在广州宣告成立。谌在政治上比较开明,赞成国共合作,中共广东党组织对他主办的救亡呼声社给予积极支持和合作。共产党员邹优瑞、黄泽成和进步青年邓明达(后亦参加中共)分别担任该社三个主要部门(研究部、出版部和总务部)的负责人,其他工作骨干亦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初期主要活动是编辑出版《救亡呼声》旬刊,共发行20期,每期发行量多达2万余份,先后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章,很多撰稿人都是共产党员,谌小岑本人也在该刊发表了很多赞成统一战线和联共抗日的文章,在广东影响很大。后期大量吸纳社员,成为一个在广东有较大影响的抗日救亡团体,社员总人数达三四百人。广州沦陷后,该社活动结束。

 

  中共教忠中学支部组织抗日宣传队赴顺德

  8月间,中共教忠中学支部组织下乡抗日宣传队,在支部书记张江明率领下,到顺德县西海、路尾围宣传抗日和建立农村党组织,恢复丫当地在大革命失败后隐蔽下来的共产党员罗享、杨森、梁奸三人的组织关系,发展当地农民陈九入觉,1938年春,建立中共西海、路尾围支部,罗享为支部书记, 组织关系由教忠中学支部负责联系。

 

  广州榨油工人两次举行抗日示威大游行

  8月29 0和12月20日,榨油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抗日示威大游行,共有2000多榨油工人参加。

  8月,市委布置党员郑锦波、刘汝深、郑希媪等参加广东民众御侮救亡会的活动,打算通过这一合法组织发动工人运动。刘汝深被委任为该会洪德区(现属海珠区)指导部主任。洪德区是全市榨油工厂最集中的地区。榨油工人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而工资低微,生活十分艰苦。市委决定以榨油工人为工作重点,成立榨油工人工作支部,指定郑锦波为支部书记。之后,以支部为核心,加上进步青年李健行、龙世雄、张凤楼等多人,在榨油业工人中展开了深人细致的群众工作。他们以民众御侮救亡会洪德区指导部指导员身份,深入到榨油工厂中,在工场、在工人宿舍,同广大榨油工人谈心交友。又通过出墙报、出小报、办识字班等多种方式,宣传抗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报道抗日前线八路军平型关大捷消息,同时结合进行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启蒙教育,启发他们的政治觉悟。在党领导下,榨油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抗日示威大游行,显示了工人阶级的爱国热情。游行过后, 资本家无理克扣游行日工人工资,工人非常气愤,党支部根据巿委指示,决定发动工人同资本家作斗争。在党的领导下,12月25日一清早,1000多名榨油工人集中在河南大基头,由李健行带队,前往广州市社会局和国民党市党部请愿。市委还发动其他行业的工人前来支援,送茶水,送面包,体现了工人阶级团结互助的巨大威力。请愿斗争一直坚持到当日晚上10时许,国民党巿党部终于答应了工人的要求,资本家被迫发还了克扣的工资,斗争取得了胜利。这次斗争体现了榨油工人的政治觉醒,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政治影响。广州各大报章对此事均作了报道。巿委组织部长李大林、职工部长周楠亲自参加领导这场斗争。经历斗争考验的进步青年李健行、龙世雄、张凤楼,以及工人中的先进分子徐贵、谢金水、樊剑智等10多人,被吸收参加中国共产党。

 

  组织平津同学会回广州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8月,因北平、天津失陷,部分广东籍的平、津学生南下返穗途经山东济南时,组成平津流亡学生同学会(平津同学会)。这批同学大多数是北方中共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员,也有部分是共产党员。

  他们于9月中旬返抵广州,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主办《救亡日报》,宣传抗口,向广州青年学生介绍“民先”活动经验,成为广州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一支重要队伍。该会主要骨干有吴华、于光远、唐健等,他们都是中共党员,后同中共广东省委取得组织联系。1938年4月,吴华被任命为中共广东省委青年部长。

 

  广州公共汽车沽票工会成立

  8,9月间,市委派共产党员何干成、梁干庭到公共汽车沽票员当中进行活动,策动成立工会。10月间,广州公共汽车沽票工会获广州当局批准立案, 宣告正式成立,何干成、梁干庭分别被推举担任工会指导员和常务理事职务。巿委在其中建立党小组,何干成为组长。公共汽车沽票工会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工会组织。

 

  王均予因“南、市委纠纷”问题赴延安

  9月11日,中共南临委派人向广州市委作门头通知:南临委决定解散广州市委,撤销广州市委书记的工作。南临委作出这一决定,说明“南、市委纠纷”进一步加剧。对此,王均予召开市委会议进行讨论,会议认为南临委的决定“理由和事实都不能成立”,决定不予接受,并一致同意由王均予代表市委上延安申诉。10月初,王均予赴延安,党员梁湘、金昌华二人同行。王抵延安后,向中共中央办公厅说明来意,得知中央已派张文彬到广东处理一切。中央决定安排王均予到延安解放社工作。

 

  广州儿童剧团成立

  9月18日,由共产党员、小学教师何承蔚(又名谈星)组织并任团长的儿童剧团宣告成立,中共戏剧支部给予大力支持。在党的领导下,该团积极地在街头和各种公众场合公演抗日剧目。这些小演员全部是10岁出头的小学生,他们崇高的爱国热情,深深打动了观众,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赞赏。儿童剧团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抗口救亡文艺宣传队伍。广州沦陷后,该团撤离广州,辗转于西江和广西各地,继续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共党员郑黎亚受组织派遣,担任该团政治指导员。1943年11月,儿童剧团人员突遭国民党当局拘捕,被监禁于曲江长达16个月之久。当日军进犯曲江时,他们和被囚的中共地下党员一起越狱脱险。

 

  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广州市委改组为市工委

  9月,中共中央派张文彬担任广东党的主要领导。张文彬抵广东后,在香港和广州两地,找了南临委和广州市委的党员干部个别谈话,就广东党的组织状况和当时党内存在的”南、市委纠纷”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了解, 并对有关同志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10月,张文彬在香港主持召开南临委和广州市委领导成员联席会议。会议指出,所谓“南、市委纠纷”, 实质是南临委和广州市委一些领导人互相之间的无原则纠纷,对党内团结和党的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要求全体党员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团结,共同战斗,对个别负有责任的领导人给予了批评教育,从而妥善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撤销南临委,正式成立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张文彬为书记。南委隶属于中共中央领导( 1937年12月以后隶属于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机关设在香港(1938年2月起迁至广州)。南委成立后,决定对全省党的各级组织进行整顿,从组织上、思想上、政治上加强党的建设。在南委领导下,同月,中共广州巿委改组为市工委,原南临委在广州的直属组织,亦改由市工委统一领导。新的巿工委领导班子,由原广州市委领导人和南委新派来的一部分干部组成:代书记兼组织部长罗范群、宣传部长叶超(后改由吴超炯担任)、青年部长梁嘉、职工部长周楠、妇女部长黄梅棣。经过这次组织整顿,广州党的组织加强了团结,战斗力大为提高。

 

  中共中大附中支部、省立女中支部相继成立

  10月,中共中大附中支部成立,温盛湘、王荣耀(王炎光)、陈柏如(夏冰)先后担任支部书记。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是广州一所著名公立中学,与中山大学有密切关系,同样具有左派学生运动的历史传统。支部成立后,发展学生党员多达20人。

  同月,中共省立女中支部成立,支部书记余慧。

 

  推动抗战教育实践社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1月21日,抗战教育实践社成立。该社由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特派员钟天心出面组织、并担任常务理事会主席,中大进步教授尚仲衣(后加人中共)主持工作,下设社务部、教务部、训练部、出版部和编辑委员会。中共党员叶兆南(又名孙大光)、石辟澜、梁威林、陈文信、刘向东等是该社重要骨干,负责实际工作。该社以培训抗日救亡运动干部为宗旨,举办各种培训班,先后培训各界抗日救亡骨干2000多人。同年12月,该社出版《新战线》周刊(编委大部分是共产党员)。稍后,该社又组织流动工作团,由共产党员刘向东率领,前往中山、东莞等地宣传抗日,团内建立了中共支部组织,徐侠梅为书记。

 

  妇女支部派党员到广州女青年会推动抗日救亡活动

  11月,中共广州妇女支部派党员邓贞子(又名邓戈明)到广州女青年会活动。该会系基督教会主办,中共党员在这一有合法地位的活动场所,举办女工识字班,组织救护队,开展募捐,发动妇女参加抗3救亡活动。1938年初,中共广州女青年会支部建立,邓贞子为书记。

 

  中山大学抗日先锋团成立

  11月,中山大学进步学生钟远蕃、莫福枝等30多人发起成立中山大学抗日先锋团。这是七七事变后,中大进步学生自发组织的抗日救亡团体之一。该团成立后,积极组织中大同学参加野外军事演练活动,前往伤兵医院慰劳抗日伤兵,为伤兵作文艺表演,缝补衣服,赠送慰劳品等。同年12月,参加发起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该团全体成员均加人广东抗先,并积极参加广东抗先统一部署的各项活动。

 

  广州学生抗敌联合会(市学联)成立

  12月9日,广州20多个青年和学生团体联合举行一二·九运动两周年纪念大会,参加大会的有社会各界青年和大中学校在校学生共2000多人, 著名文化界人士郭沫若、章乃器,国民党省、巿党部书记长谌小岑、陈宗周等也参加了大会,中共南方工委青委负责人吴华在会上作报告,提出建立学生抗日统一战线口号,大会议决先行成立广州学生抗敌联合会筹备会。12 月30日,广州学生抗敌联合会(市学联)正式成立,在国民党巿党部立案, 成为广州全市学生的统一组织。市学联由广州27所大中学校代表组成理事会,陈宗周挂名主持,具体办事人员则是市学抗理事会原班人马,所以这个组织实际上也为共产党员所掌握。市学联的成立,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

 

  中大附中青年抗日先锋队成立

  12月,在中共中大附中支部领导和发动下,中大附中青年抗日先锋队成立。之后,以抗日先锋队为旗帜,号召和组织广大同学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们走出校门,积极参加抗日示威大游行。组织抗日宣传队,以歌咏、戏剧等文艺形式,在街头宣传抗口。在敌机空袭广州情况下,积极参加救护伤员活动,深受社会各界群众的赞扬。很多同学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1月,中大附中青年抗日先锋队参与发起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积极参加广东抗先队统一部署的各项活动,直至广州沦陷。

 

  中山大学抗日先锋队成立

  12月24日,在中共中山大学支部学生党员的发动和主持下,中大进步学生20多人在小北路省立女中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山大学抗”先锋队(中大抗先)。会后成立筹委会,随即着手筹备工作,起草并发出中大抗先《队章》、《成立宣言》等文件,公开征收队员,建立组织。《队章》阐明中大抗先的主张和任务,提出“建立广东青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拥护政府抗战到底”的口号。中大很多进步同学纷纷报名要求参加中大学生素有革命传统,在广州学生运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共广东省委、广州市委对中大抗先的成立十分重视,省、市委书记张文彬、罗范群,省委青委领导人梁嘉等,均同中大支部接触并作重要指示。中大支部在领导成立中大抗先过程中,采取了很多策略措施,稳步发展组织,幵始只吸收30多人,以后逐步发展为150多人,并成立中大抗先指挥部,领导全队工作。指挥部由余铭艳(中共中大支部书记)、莫福枝、冯寄怀、钟远蕃、辛升粹等组成,分掌秘书、政治、军事各部,指挥部下设大队、中队和小队。为争取公开合法地位,经过统战活动,取得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上层人物钟天心和第四路军总司令余汉谋的支持。翌年1月7日,中大抗先在中大附中礼堂召开成立大会,与会者达200多人,国民党省、市党部领导人钟天心、陈宗周等出席并讲话。会后, 全体队员列队到第四路军总司令部向余汉谋献剑、献旗,余表示嘉奖和鼓励。中大抗先成立后,组织队员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经常举行有关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会、座谈会和讨论会,举办军事露营野练。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对队员的政治、军事教育,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中大抗先还积极参加广州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经常走出校门,进行街头宣传,出版街头壁报,教唱抗战歌曲,印发抗日传单,参加抗日游行示威,以及慰问伤兵,献金救国等。中大抗先成为广州地区影响最大的青年学生抗日救亡团体,参加发起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抗先),并成为广东抗先最重要的骨干成员。

 

  留东同学抗敌后援会成立

  12月,广州留东问学抗敌后援会成立。

  七七事变后,中国留日学生纷纷回国,其中梁威林、陈健、梁微娟等返回广州。梁等在日本时已参加中共,返广州后,同中共广州市委取得联系, 并成立留东同学会,团结留东同学,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2月,成立广州留东同学抗敌后援会,推选留东同学杨克毅、李元夫等为负责人,参与发起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此后,该会即以参加广东抗先的活动为主,直至广州沦陷。

 

  广东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

  12月,广东文化界救亡协会在广州宣告成立。该会由广东文化界知名人士发起组织,会员达1000多人,其中包括教育、新闻、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文化界各方面人士,国民党广东当局上层人物亦积极参与。钟天心、谌小岑、欧阳山、虞焕章(杨康华)、李伯球、叶兆南(孙大光)等33人被推为理事。这个组织在政治上包括国民党、共产党、第三党和无党派进步人士,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统一战线性质的救亡团体。但肩负实际工作、从中起骨干作用的,大都是共产党员。在该会的推动和组织下,广东戏剧协会、广东文学会、华南绘画界救亡协会、歌咏团协会、广东新闻界从业员抗敌协会、社会科学工作者抗敌协会等文化界救亡团体亦纷纷成立, 形成了广东文化界的抗日统一战线。1938年2月,该会改名为广东文化界抗敌协会。

 

  第四路军看护干部训练班中共支部成立

  12月,八路军广州办事处主任云广英和中共南方工委军委书记尹林平,向政治上靠近中共的广东省教育厅军事救护训练处处长陈汝棠建议,组织一批爱国青年,培训他们成为战时医护人才。陈接受这一建议并力促余汉谋同意,于年底成立了第四路军看护干部训练班(简称”护干班”),全班共有学员350人,设在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址在现市二中),陈汝棠先为副主任,后为主任。中共广东党组织推荐了一批进步学生和从港澳地区及海外回国参加抗战的爱国青年参加训练,并派党员李守纯、李云、宋绿伊等参与工作,在护干班中建立了中共支部,李守纯为支部书记。在日机对广州大轰炸期间, 护干班医护人员不顾危险,奋身向前,救死扶伤,抢救了许多受难民众。1938年10月17日,护干班赶赴增城前线抢救伤员。增城失陷后,护干班医护人员拿起守军遗弃的武器与日军拼杀,牺牲50多人。

上一篇: 1938年 下一篇: 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