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唐文雅
【内容提要】从首届《广州市志》到续修《广州市志》,对记述对象认识不断更新和深化;记述时限由首届150年到续修10年时间。在编纂实践中,《广州市志》续志对前志既要继承,更要创新。应突出时代 “改革开放”主旋律。在续志各部类或分志之首,设立“承前简述”;吸取教训,设置合理的篇目结构;另辟“专记”,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综合性强的新事物进行独立的、详细的记述;作为续志,要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对前志进行补遗和考订。
【关键词】《广州市志》 续志 与进俱进
广州市首届修志任务已经完成几年了,续修志书的工作亦已启动多年。在这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又迎来了我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成立二十周年,可庆可贺!本人参加了市首届修志的全过程,也有幸参与了个别区的续修志书的部分工作。在此,谨就首志的经验教训及对续志的关心与期望,谈一些感受,以就教于新老同仁。
一、对记述对象认识的更新
时代是不断前进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事物会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产生新的认识,这对当今乃至以后编纂志书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尽管地方志是资料性著述,以翔实的资料见长,但地方志是有观点的,有指导思想的;对此,社会主义新方志更是开宗明义,宣告世人。一部优秀的地方志,既是用翔实的资料写出该地各项事业、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同时也要反映出当代人对该事业、事物的观点和认识水平,不管对自然的因素或对人文的因素都是如此。
《广州市志》首志中的许多分志,都有关于拨乱反正的记载,这既如实地记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政部门所经历过的主要工作,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各项事情的“乱”与“正”的评判标准。此外,多部分志都记载了落实党的各项政策,表明人们认为建国后的一些政治运动出现了政策上的偏差,如今需要进行纠正。既记了事,也表明了观点。
人们对一地自然环境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组成一地自然地理要素有多项,某些要素能否被当地作为自然资源利用或构成当地的自然灾害等,就与当地社会发展及人们的认识水平有直接关系了。如某地有丰富的太阳能,当它没有被利用之前,志书只能把它作为一项资源来记载;后来社会经济发展了,当地建起了太阳能发电站,此时的自然资源因技术进步而转变成生产力了。一定的暴雨强度,在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的年代,可以造成重大的灾害;但在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时期,由于水利设施的进步与完善,抗洪能力与标准已经提高,即使发生相同强度的暴雨,灾害可大为减轻,甚至成不了灾害。前后两部志书相比,对记述水患的标准就有明显的不同。前志记述了当地地质的全部地层,但后来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探测手段的提高,又发现了新的地层,填补了过去的空白,续志就必须补上,以示因科技进步而有新的发现。一地动、植物的物件,或由于后来从外地引进又或由于调查的新发现而有所增加,往往成为续志记述的重要内容……。这些自然地理中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出现的新变化,绝不是个别的。
人们对一个城市功能定位的认识及确定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演变、发展而有所提升。编纂《广州市志》前志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人们只认识到要把广州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区域中心城市,把其山水自然环境仅看成是“云山珠水”的小山小水的小格局。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广州国际地位的提升,市委、市政府近年又推出了新订制的《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广州建成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居住生活的现代化大都市,并把“小山小水”的小格局提升为“青山名城、良田碧海的山水生态城市”的大格局。在这个新认识的背景下,海洋对广州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被重新认识。广州的陆上海岸线有132公里,仅占全省海岸线的二十五分之一,但广州的海洋产业总产值,却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居全省首位(见《广州日报》2002年12月5日);其次,广州港2003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72亿吨,已跻身世界十大港口第八位(见《羊城晚报》2004年9月28日);近年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开发南沙的宏伟计划,新型的港口及临港工业区的建设正在兴起,钢铁、石化、汽车、能源、造船等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重点布局在南沙,使南沙成为广州经济发展的热土。这些都在提示续志的编纂者:广州与海洋的关系要刮目相看,今天广州正成为一座迈向海洋经济的强市,不久将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达的滨海城市!续志要体现这些新认识,就要加强对海洋的记述,如在自然地理志中,海洋作为广州市的自然资源,临海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等都应详细记载;在经济部类中,也要加强海洋经济方面的记述。我们在编纂前志时,对广州与海洋关系意义的认识远没有达到这个高度,因此,海洋方面的资料比较匮乏,记述比较薄弱,希望续志对此能够提升,成为与时俱进的一次升华。
二、150年与10年
《广州市志》前志通过约100个分志对广州150年(1840~1990)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大事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记述,几乎无一缺漏;续志为断代志,其主体记述的时限比较短,为广州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10年(1991~2000)。笔者认为,前志中记述的主要项目,续志原则上都应该有,不能以因时间短“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等为由而“从略”,甚至认为“可放在‘概述’或有关节”中去(见《中国地方志》2002年第5期“续志七题”)。尽管续志记述的断限只有10年,但续志是一部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断代志,因此它同样要求全面。若某些项目不记、略记或放在概述中简记,必然造成续志在篇目系统上的残缺不全,结果缺失要项。众所周知,篇目系统的混乱、不科学、缺要项等,都是志书的大忌。
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变化是事物的本质,认为“没有变化”是不符合事物的真实情况的。至于变化幅度的大小,除去与该事物的属性相联系外,还始终与变化的时间尺度有关。一般说来,在相同的时间尺度里,自然界事物的变化相对较小,而社会属性的变化相对较大;而同一属性的因子,变化时间越长,变幅也会更大。但在今天,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其组成要素已经很难从自然、社会两方面来绝然分离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自然、社会的互联互动式关系,在广州市经济迅猛发展的改革开放期间表现得更为深刻。对此,编纂城市志时必须要认真研究和对待。
不少同仁提出,那些由于时间短而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的事物,首推“自然地理”。这是对一地自然环境缺乏本质认识的结果。比如,组成自然环境重要因素之一的气候,年年都有差异,它绝不会只在前志记述的150年才有变化,而近10年就不变化或变化不大了,从其主要组成要素气温和降水看,年年都不同,某年可能出现暖冬,另年可能出现寒冬,某年可能是凉夏,另年则为酷夏,某年雨季来临早、持续时间长,而另年雨季却姗姗来迟、延续时间也短……等。说到直接影响广州社会经济的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寒潮等,更是年年有别。某一灾害可能一年发生几次,有时却几年未见发生,至于灾害的程度也有轻重的不同。我国是季风气候发达的国家,气候的不稳定性更为突出。只要我们通过查阅每年、每月甚至每天的气象资料,或对这些资料通过简单的统计并进行时空对比,这种变化就一目了然了。
在自然地理要素中,即使是变化幅度比较缓慢的地貌,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也要另眼相看。由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农田面积的快速缩减,原来地表组成的自然物质迅速被钢筋水泥所代替,高楼林立又大大地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这些都加大了城市微地貌的改观,并影响着城市其他要素的变化。
此外,观察续志10年的变化,不能习惯地用前志150年的时间尺度来衡量。前志除时间长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经历了清朝(封建社会)、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社会)三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由于社会发展产生过多次质的飞跃,前志的编纂者只要用上一些定性的语言就能准确地描述出这段历史时期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续志则不同,由于它所记述的时间只有10年,而且是处于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10年,尽管与过去相比,这10年有自己的特点,但要描绘这10年内事物的发展变化,用定性的语言方法将是苍白无力的,在此,细致的定量表示方法更为适用。由于续志记述的是近期发生的事情,资料搜集起来相对容易,这就为用精确的定量方法来揭示事物的变化本质提供了可能。例如,广州市海珠区,建国50年来共发生暴潮水位5次,其中前40年发生3次,平均机率为7.5%,在续志记述的10年内却发生2次,平均机率为20%。由此看到,海珠区后10年发生暴潮水位的机遇几乎是前40年的3倍!经过简单的量化比较,其变化特征就昭然若揭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许多社会风俗在悄悄地改变,过圣诞节、情人节成了年青人的时尚,逢春节、五一、国庆等长假,人们热衷于外出旅游,每年重阳,市民成群结队簇拥登山……,相比之下,春节拜年、元宵开灯游行、清明祭祖扫墓、端午裹粽、中秋赏月等民间传统风俗,在社会上特别是年青人中逐步淡化了。我相信,只要续志的编纂者作深入的社会调查,必会揭示出广州社会风俗近10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为风俗志的编纂提供十分有价值的材料。
以上可见,与前志记述的150年相比,续志要写好10年的变化,有一定的难度。前者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后者侧重于微观的量变。因此,量化的记述方法,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等对续志的编纂更为重要。
三、要继承更要创新
在编纂实践中,《广州市志》续志对前志既要继承,更要创新。
续志是断代志,其上限要衔接前志的下限,记述的内容亦要与前志相承接,以示“一脉相通”(对重大事件的记述,为保持相对完整,可适当上溯或下延),真正起到“续”的作用。由此考虑,前志中的主要项目,续志原则上都应该有,既便于用志者对同项资料的连续查阅,也有利于续志的编纂者对同项资料的衔接及延续的处理。
应该看到,前志的篇目结构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首先是篇目的结构系统在第二个层次“综述”中存在明显的不完整,即只有城建、交通,及经济管理、工业、农业、商业、外经贸等设置综述,而政治、文化、社会等部类则没有综述,使整个篇目结构在“综述”层显得不平衡。当然,编写政治、文化、社会等部类的综述难度较大,特别是对经历了三个完全不同性质的社会,时间又延续了一个半世纪,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又绝非不能完成,《番禺县志》就比较成功地写了经济、政治、人文等三个综述,这对编纂者有重要启发。我认为,《广州市志》的续志要吸取这一教训,除保留原经济部类的7个综述外,建议增设政治、文化、社会等综述,使“综述”覆盖至全市各行各业;而且由于时间只是最近的10年,共性的东西比较多,综述起来难度不会很大。
其次,在前志篇目的制订及修志任务的落实过程中,经常遇到合理的科学分类与社会管理分工现实的矛盾。比如由市交委承修的交通卷,它应该包括城市交通的整体,但按照社会分工的现实,其中的市内公共交通则由建委下属的公用事业局管理,志书编纂的结果是,在交通卷有交通,在城建卷也有交通,而且还包括出租汽车,这是典型的“管什么,写什么”的部门志特征。一个科学的、完整的城市交通概念,在前志的篇目设计及内容的安排上,被人为地分割了。当然,也有处理得比较好的例子,如由市食品办承修的食品工业志,就科学地把全市的食品生产业囊括在一起,其中也包括了一轻局属下企业的食品生产,而由一轻局承修的轻工业志(上),就不设食品工业章,对其管辖的食品工业只在综述中作简单的交待。这样就打破了行业的管理界限,按照科学分类进行了合理的归属。
前志篇目结构中的这些缺陷,续志应引以为鉴,并加以改进。
续志主体所记述的10年,正是广州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时期,志书应突出时代的主旋律“改革开放”。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工业项目比较敏感,其转轨中出现的新事物,比较集中在机构改革、体制改革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这些都应该是工业续志记述的重点。
在城市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广州出现了不少新的社会问题,如前期的“民工潮”、近期的“民工荒”等;也出现一些新事物,如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城市的综合执法管理等……。由于历史 积淀的时间短,目前还在发展变化,而且又都是跨部门管理的,综合性较强,归在哪个部门都难以全面记述清楚。为此,在续志篇目上另辟“专记”,对这些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综合性强的新事物进行独立的、详细的记述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时代对续志提出的要求。
另外,为体现续志对前志的承接,在续志各部类或分志之首,设立“承前简述”,给续志与前志的衔接作一个交待,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十分需要的,但文字不宜过多,更要避免对前志内容的“重述”。
作为续志,还要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与所有出版物一样,前志也存在着不少遗憾之处。由于种种原因,前志记述的某些行业、事业,可能存在重大的遗漏或引用了个别被证明是错误的史料。为此,续志专设对前志的“补遗”和“考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续志应当完成的历史使命。但要补的应是“重大的遗漏”,而且不能离开前志编修年代的具体要求,经“补遗”后,希望不再有重大的遗漏;“考订”的内容及其结果,要经得起历史的考证和科学的推敲,志书毕竟不是争鸣的园地,要避免由此产生更大的争议。
(此文原载于《羊城今古》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