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史志鉴>史志鉴动态>工作动态
“活力史志话广州”黄埔讲古堂第二期活动顺利举办
  • 来源: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2-03-01
  • 浏览数: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2022223日下午,由黄埔区国家档案馆(黄埔区地方志办)承办的“活力史志话广州”黄埔讲古堂第二期活动在黄埔区图书馆顺利举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专家胡巧利和非遗项目咸水歌的代表性传承人谢棣英作为本期“讲古人”,生动分享了黄埔区民俗文化及咸水歌文化故事。

“活力史志话广州”黄埔讲古堂是黄埔区全新打造的文化品牌,在今年124日正式启动。该品牌将组织一支专业的“讲古人”队伍,通过系列活动,多措并举做好广州市、黄埔区优秀传统文化阐释推广,激活群众文化记忆,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咸水歌唱响1000多年历史

广州水上居民精神家园展现人前

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咸水歌的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咸水歌研究会副主席谢棣英在活动中介绍了水上居民和“广州咸水歌”的“前世今生”。

咸水歌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河网交错地带及沿海粤港澳等地区,包括广州、中山、珠海、东莞、阳江、江门、佛山等地。初唐王勃在《广州寺碑》里说:六朝以来,谣俗讴歌播于乐府,炎方胜事自是偏闻四海。然方言犹操蛮音,以邑里犹杂午疍夷故也。其中的蛮音即是水上人家传唱的咸水歌。可见,广州咸水歌至少有1000多年的历史。

“过去,水上居民虽多目不识丁,但歌中人、物等却口耳相传,熟练者俱能对唱如流。在‘斗歌’中,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对方问什么,随机应变就接什么。歌词俚俗,活泼自然。”谢棣英认为,咸水歌是水上居民琐碎、甚至困苦生活的精神食粮,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的表达方式。她分别从水上居民与咸水歌的渊源、水上人衣食住行与咸水歌的关系、广州咸水歌的艺术与特色、广州咸水歌的传承和发展四大方面对水上居民和咸水歌做了详细介绍,并动情演唱了咸水歌代表作。

黄埔民俗文化绽放光彩

30项各级非遗项目尽显风土人情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历史学研究员,中国地方志学会理事、广东省地方志专家库专家胡巧利,在分享中将黄埔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及特点娓娓道来。

黄埔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30项,其中国家级1项,为波罗诞;省级3项,为扒龙舟、萝岗香雪、金花娘娘传说;市级9项,为舞貔貅、舞春牛、横沙会、玉岩诞、端午午时茶、波罗粽制作技艺、七巧节、客家山歌、广绣;区级共计17项。胡巧利认为,守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民俗中的贤良故事是品德教育的良好教材,民俗礼仪庆典可作为文化纽带促进社会和谐,民俗中的民间自治则有助于基层治理。

“从民俗文化中,还可以看到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向往、勤劳和智慧。”胡巧利表示。据悉,由黄埔申报、2011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波罗诞是民间为纪念南海神生日而设立的庙会。波罗诞的传统经久不衰,反映出黄埔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特点,黄埔人民具有开放包容的海洋性格。此外,波罗诞上买“波罗鸡”、吃“波罗粽”的习俗,融入了民众追求“好意头”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民俗文化传承任重道远

研究、保护、利用一个也不能落下

黄埔龙舟龙头亮相北京冬奥开幕式的消息振奋人心,同时引发广泛思考。“历史文化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胡巧利谈到。

城镇化背景下,民俗文化生存和保持的土壤不断被挤压。而传承主体缺失,后继乏人的情况更是加剧了民俗文化传承压力。活动上,两位专家对民俗文化传承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应对民俗文化的价值有更加理性的认识;二是要为民俗文化传承保护提供良好公共空间;三是为民俗文化传承后继有人提供支持;四是可考虑引入时代主流符号,增强教育功能,助力基层社区治理;五是引入最新信息技术手段活化民俗文化,增强其经济开发的功能,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近年来,国家、省市区不断出台各项民俗文化保护政策,各界也在积极探索通过建设传承基地、建立民俗博物馆等方式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想要“文化遗产”不成为“文化遗憾”,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需要更多的创新与支持。

(黄埔区国家档案馆 供稿)

上一篇: 省市共建绽芳华——省地方志办妇女干部、青年理论小组与广州... 下一篇: 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开展2022年春节安全专项检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