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在广州,“逛吃逛吃”就是你我的日常。食在广州,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找到至少一种好味道,但有些独特滋味并非随处可得——必须找对地方才能品尝得到。若“逛吃”逛到文明路,除了大热的椰子炖鸡和糖水外,还可以觅到其他。比如在老西关濑粉,就能吃到很受街坊欢迎的怀旧味道。
点餐后,很快就能拿到一碗传统的濑粉。从卖相就不难发现,它跟部分茶餐厅吃到的濑粉很不一样。在茶餐厅里,“烧鹅濑粉”是常见的,红彤彤的烧鹅卧在白色细长的濑粉上,加上时令蔬菜和清汤,给人感觉跟米线是类似的。但面前的这碗传统濑粉看起来汤很稠,粉条粗细不一,一旁还有冲菜、葱花等调料可供食客根据口味自行添加。有意思的是,店里没有烧鹅只有斋烧鹅,斋烧鹅卖相上颇有烧鹅的架势,不过是由腐皮制作而成的。
吃到嘴里,更怀疑以前吃到的是“假濑粉”。就口感来说,这里的濑粉“烟烟韧韧”细腻香滑,汤汁浓郁,鲜香宜人。原来,濑粉的“濑”并不是耍赖的“赖”,它又叫酹粉,“酹”粤语音“濑”,指的是一种制作手法,指将调好的米浆倒入底部有孔的容器中,米浆在重力作用下从孔中流出来,滑入“虾眼水”中,变成了细长的米粉的过程。正因为手工打造,粉的粗细自然有差异。
除了传统口味的濑粉,还有更特别的水菱角。水菱角不是真的菱角,只是造型有几分相似,加上颜色同样雪白,口感上像是濑粉的升级版,米香浓郁之余,再拌着炒香的蛋丝、冲菜丝、炒烧丝一起吃,各种香味混合在一起,层次分明。
从制作上看,水菱角的难度甚于濑粉。据传,以前住在西关的老广州中秋前后喜欢去泮塘吃菱角,但是菱角只能季节性供应。为了给大家解馋,居住在带河路上的王婆婆用米磨成粉,和水之后,用筷子“濑”成一个个菱角模样的粉制品。但这个过程十分考验师傅的手艺——米浆接触到“虾眼水”时,要瞬间用筷子给米浆“塑形”,手艺不纯熟的话做不出完美形态的水菱角。对师傅技术要求如此之高,难怪水菱角被称为“西关最古朴守拙的手工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