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人物>英烈名录
萧楚女
  • 来源: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7-16
  • 浏览数:

  萧楚女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理论家,中国青年的良师益友,《中国青年杂志》的创始人之一。萧楚女原名萧秋,字树烈,乳名朝富。笔名有萧楚女、丑侣,抽玉、野马、匪石等,1891年生于湖北汉阳鹦鹉洲。他父亲萧康平,经营木材生意,破产后肺病复发,在芜湖病逝,家道从此中落。全家靠母亲萧罗氏以缝补衣服等来维持生活。为了活命,母亲忍痛将女儿顺宝、三宝送给别人作童养媳。萧楚女也很小就到茶馆作“跑堂”,后又到长江的轮船上作伙伕。家里的生活,正如楚女所自述的,好像“从万丈高峰坠下了深壑”。他在困难中,刻苦磨练,勤奋自学。

  辛亥革命时期,萧楚女激于民族义愤,于1911年参加新军。10月间,他在武昌起义中,作战勇敢,因协助炮兵开炮,一只耳朵给震聋了。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又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篡夺了。一些革命党人也为争地盘、抢官做而火并。对此萧楚女感到失望,愤然退出新军。

  嗣后,萧楚女到《大汉报》任编辑,又任《崇德报》主笔,开始用“楚女”笔名发表文章,无情鞭挞反动政府的腐败。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受到很大鼓舞。在“五四”运动中,萧楚女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思想上发生很大的变化。

  1920年初,萧楚女参加了恽代英组织的“利群社”。九月间,他到襄阳师范任国文、哲学教员,帮助学生组织乡俗改良会。次年秋,萧楚女到安徽省宣城第四师范任教,与恽代英紧密配合,开展青年运动。萧楚女提出了“到民间去”和“改革社会”的口号。后因支持学生对反动学监唐石亭的斗争,被迫离开宣城。“1922年夏天,萧楚女由恽代英、林育南介绍在武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接着,他接受恽代英的邀请,往四川沪州师范任教。到校不久,为抗议军阀和反动政客开除进步教师和学生的暴行,他发表了离职宣言。萧楚女离校后与熊禹治等人筹办以“选士育才”为宗旨的重庆公学,解决被开除学生的读书问题。重庆公学因不“依阿政客军人势力”,遭到川东道尹徐孝刚禁办。萧楚女以这个反动禁令作为“最后一课”,揭露反动派的罪行,鼓励学生到农村去开展农村教育、寻找新的道路。

  驻鄂的川军第二军第十六师师长杨森,乘川军内战,打着“拯救全川父老兄弟姐妹”的旗号,于1923年4月间由鄂回川,军次万县。当时,萧楚女在万县师范任教,杨森仰慕萧楚女的才华,要聘他任秘书。萧楚女为利用这一机会开展革命工作,担任了杨森的秘书,替他写了一篇《杨森对川人的宣言》,提出了治川施政方针。这篇宣言发表后,社会舆论称赞它“胜过百万甲兵”。但是,杨森夺取川政后,将对人民许下的诺言,抛到九霄云外。萧楚女愤而辞职,离开万县。

  同年六月间,萧楚女到重庆,就任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员,后经友人介绍,兼任《新蜀报》的主笔。他负责撰写《新蜀报》的社论和时评,揭露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他的文章秉笔直书,尖锐泼辣,议论新颖,深受群众喜爱。

  1924年1月,萧楚女得悉母亲病重,即离开重庆,回到汉阳家中。此时,母亲已危在旦夕,不久与世长辞。萧楚女处理完母亲后事,遂再次到襄阳师范任教。到襄阳不久,接到党组织通知,立即赶往上海,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并为《向导》、《学生杂志》等报刊撰写了大量文章。

  同年8月,党中央委派萧楚女为中共中央驻四川特派员,萧楚女受命后再度入川,开展建党工作。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萧楚女奉命到上海工作。此时他正恶病缠身,仍奋力工作。6月间,萧楚女以全国学联代表身份到南京领导工作,帮助青年群众组织了反帝大同盟等团体,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反帝斗争。8月间,萧楚女又奔赴河南,负责中共豫陕区委的宣传工作,主编党的机关刊物《中州评论》,帮助青年组织“河南青年协社”。

  在此期间,萧楚女积极进行了反对国家主义和戴季陶主义的斗争。他在上海大学作过“中山主义与国家主义”讲演,并出版了《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和《显微镜下之醒狮派》等专著,对国家主义和戴季陶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深刻的剖析。当时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陈独秀却害怕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会使统一战线破裂,竟以党中央名义发表声明,说萧楚女著的《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纯系萧的个人意见,所有言论。本党概不负责。”萧楚女鄙视陈独秀的错误作法,继续坚持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争。

  1925年底,萧楚女随同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恽代英等人前往广州。次年1月初,萧楚女在国民党“二大”旁听,对毛泽东、恽代英在大会上驳斥国民党右派的发言,十分赞同,鼓掌支持。

  大会后,毛泽东继续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锐意整顿宣传部,聘请萧楚女任宣传部干事兼阅览室主任。在宣传部的一次会议上,国民政府主席、”原国民党中宣部部长汪精卫对萧楚女说:“萧先生名扬天下,能屈在宣传部工作,必能为宣传部增添光彩。”萧楚女冷冷地说:“汪先生过奖了。不过,我对于那些口头上拥护孙总理三大政策,行动上破坏国民革命的挂羊头卖狗肉的人,是不会客气的,汪先生你以为怎样呢?”萧楚女的一席话,使汪精卫非常尴尬。

  萧楚女在中宣部积极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负责组织稿件和排版。稿件经毛泽东审定后,他又负责校对和发行工作。《政治周报》宗旨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发行量逐步扩大,达到四万多份。

  为了工作方便,萧楚女和宣传部秘书沈雁冰先后搬到东山庙前西街38号毛泽东寓所居住。他们朝夕相处,共同研究工作。毛泽东因兼职多,不常到中央宣传部办公。因此,萧楚女、沈雁冰的工作十分紧张,于每天清晨向毛泽东请示当天之作后,便走路到大东路三十号国民党中央党部办公。他们经常工作到晚上,才回寓所。萧楚女勤恳工作,热情待人,受到大家称赞。

  1926年2月5日,国民党农民部公布了“农民运动委员会组织大纲”和由萧楚女、林祖涵、毛泽东、阮啸仙等九人组成的“农民运动委员会”。3月16日农民运动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清毛泽东担任即将开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聘请萧楚女,彭湃、恽代英、周恩来等人担任教员。

  农讲所学生来广州报到时,正值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和全国第三次劳动代表大会召开,农讲所的课堂为农民代表大会借用。农讲所学生列席大会旁听,萧楚女为大会代表和农讲所学生作了《英国工人罢工状况》的报告。

  农讲所开学后,萧楚女任专职教员兼代教务主任。为此,萧楚女又从东山庙前西街搬到农讲所西斋住宿.他在教务工作上,按照所长毛泽东制定的教学计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的原则,设置了二十五门课程。萧楚女亲自讲授《帝国主义》、《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和《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等课题。肖楚女讲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农民运动理论和各省农村状况,农讲所学生按籍贯省份组织了十三个农民问题研究会。萧楚女协助毛泽东指导学生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编印成《农民问题丛刊》,由毛泽东亲自写序言。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农讲所发给每个学生一套参考书,由萧楚女出题目,学生通过自学,找出答案。学生交卷后,萧楚女将答得较好的卷子选择数份,批改后作为“标准答案”,张贴在课堂前公布栏。

  毛泽东因兼职多,农讲所许多工作都由萧楚女负责。毛泽东曾称赞萧楚女说:“我是很喜欢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教书主要靠他。”

  繁重的工作,紧张的生活,使萧楚女身体日益消瘦,肺病终于发作了。一次,他在农讲所讲课时,由于心情激愤,突然吐血了。学生们很焦急和难过,劝他回宿舍休息,但他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坚持讲课。学生们只好搬来一张藤椅请他坐下,给他递上一杯热开水。萧楚女稍事休息后,对学生说:你们劝我休息,谢谢同学们的关怀,可是我不能休息,不上一小时课,就要浪费你们许多时间啊!他略停一会继续说,你们想一想,蜡烛不是燃烧了才能放光明吗?我们要像蜡烛一样,要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我们都要有这种精神!不久,他又气喘咳嗽,再次咯出了殷红的鲜血。他为了不影响学生听课情绪,悄俏地将咯出的血吐在手帕里,学生们看到他为革命呕心沥血的高尚品德,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师生们很关心萧楚女的健康,厨工特为他做了一些富有营养的饭菜。他却把这份饭菜端给患病卧床的学生吃了。楚女的病情日益恶化,被送往东山医院留医。他在病床上老是惦念着农讲所的工作和学生们的学习,当精神稍微好转,即提笔回答学生提疑问的纸条,最后他写道:“各位同学所提出的疑问纸条积压太多,我又因肺病须静养,一时不能多说话,这未免使大家很失望,现在且先拣简单的笔答于下,其须多言方能明瞭者,则请俟我稍好再同大家细说。楚女先生扶病草,七月六日。”学生都被他的高贵品德感动了,更加奋发学习。

  农讲所学生在毕业前要到韶关、海丰实习,萧楚女在身体尚未痊愈的情况下,离开医院,亲自带队,使学生得到很大收获。

  萧楚女在农讲所任教期间,曾到国民党政治讲习班讲授《国际主义与民族问题》、《社会主义》两个课题;到广东省国民党青年部办的青年训育养成所讲授《中国政治经济状况》、《青年心理》等课程;还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劳动学院兼任讲师,讲授《中国政治经济状况》问题。他并到过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办的妇女运动讲习所和周恩来以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名义开办的高级训练班,作精采报告,为培养革命干部作出了贡献。

  农讲所结束后,萧楚女于十一月间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兼任军校特别党部宣传委员会的政治顾问,参加指导全校的政治工作。他在军校期间,主编《黄埔日刊》的政治问答,撰写了许多文章在《黄埔日刊》发表,一方面教育学生要与工农结合,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正确对待革命与恋爱,必须“学孙中山,学列宁”。另方面,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右派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

  1927年初,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日益尖锐。萧楚女发表《帝国主义软化政策之真面目》、《纪念列宁与笃守列宁主义》、《民主集权制的说明》等文章,指出:“防止(国民)党的官僚化,防止首领英雄化和迪克推多化”,“民主集权制之在本党,实和三大政策一样重要。要不要三大政策,是革命与反革命的差别处;有没有民主集权制,也是革命与反革命的区分点。”

  局势不断恶化,萧楚女忧愤交织,更加拼命工作。他原来患了多种疾病,由于劳累过度,病情日益恶化,以致不得不暂时停止工作,到广州东山医院留医。3月25日,他在《黄埔日刊》上发表了一则启事:“各同学鉴:要我回答的问题很多,我因患上‘胃加答儿’,‘支气管炎’,‘神经衰弱’,医嘱勿用脑,嘱我休养一月,故一时不能答复,请谅;《黄埔日刊》尚有已经答起的存稿约一、二千条,仍当按日发表。萧楚女启。”

  他进了医院后,局势急剧变化。4月15日广州发生政变,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萧楚女、刘尔崧,熊雄等一千多名革命者被捕,4月22日解押于南石头监狱。敌人对萧楚女多次用酷刑审讯,他坚贞不屈,坚持斗争。蒋介石电令对萧楚女处极刑,广州的反动当局立即调驻盐涉圩的第四军补充团的一个连,赶往南石头监狱执行屠杀革命者的刽子手职能。

  萧楚女等四十多位共产党人在刑场上,大义凛然地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他牺牲时年仅三十六岁。

上一篇: 向秀丽 下一篇: 萧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