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人物>历史人物
梵僧真谛在广州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4-09-05
  • 浏览数:
 

由东晋至唐代500多年间,先后进入广州的著名域外高僧有:耆域、昙摩耶舍、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罗、菩提达摩、真谛、金刚智、不空等。其中,真谛在广州居留的时间最长,译经最多。他与鸠摩罗什、玄奘、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师”。

真谛,梵音波罗末陀;又名亲依,梵音拘那罗陀。西天竺(印度)优禅尼人。学法有成便各处游历,到了扶南(柬埔寨)时,恰值梁武帝派人送扶南使者回国,并邀请佛家大德来华。真谛应荐,于梁大同十二年(546)抵达广州,住了两年后,到南朝京邑建康(今南京),梁武帝安置他在宝云殿,想请他传译经论。不幸,同年秋侯景叛乱,南朝陷入了战乱之中,真谛无奈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辗转于富春(浙江)、豫章(江西)、始兴(广东)、南康(江西)、晋安(福建)等地。

陈朝天嘉三年(562),真谛再次来到广州,居制止寺(今光孝寺),广州刺史欧阳纥父子为之执弟子礼,优待有加。天嘉四年(563),原在建康的僧宗、僧忍、法准、法泰等知道真谛在广州,便都南来从学,并形成以真谛高足慧恺为主的民间译场。虽然真谛在飘泊期间,仍随方翻译,但主要经典的翻译则是在广州完成的。据《续高僧传》本传纪,真谛来华23年,共译出经论记传64部,278卷。《开元录》刊定译籍为49部,142卷,所撰义疏19部,134卷。其中《摄大乘论》影响最大,是南朝摄论学派的主要理论依据。由于他译介和注疏的中心是瑜伽行派无著、世亲、陈那等人的论著,属佛教大乘有宗体系,与陈朝推崇“三论”和《成实》的空宗学派抵触甚大,因而受到建康官方僧侣的激烈排斥,以致僧宗、慧恺等拟请真谛重返建康时,也遭到这些人的反对而未果。真谛为此颇为抑郁,终于在陈太建元年(569)圆寂于广州北山(即今越秀山,宋以前称北山,见《舆地纪胜》),寿71岁。

在真谛门下,培养了不少摄论学的著名僧人,如僧宗、慧旷、智恺、智敫、道尼、曹毗、法泰等,他们大都在陈、隋之际,先后由广州出发,分别到建康、江都、九江、长安、庐山等地,弘扬师说。到了唐代,在译介同一瑜伽行体系中,真谛的传译与玄奘的译传有较大的差别,由此在中国形成了“相宗”的新旧译两家,各自对佛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上一篇: 杰出的植物学家陈焕镛 下一篇: 陈炳权创办广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