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广州市海珠中路与人民中路之间有一条诗书路,它北接惠福西路,南接大德路西段。它原叫诗书街,20世纪30年代辟马路时叫诗书路,“文革”期间被改称“红书路”,直到1985年才复名诗书路。
诗书行政街历史上的文化古迹颇多:宋代,这里是停泊洋船的港湾——“西澳”,还有秀丽雄伟的“果桥”及庄重巍峨的古建筑“共乐楼”。明代,这里有大学士方献夫建的用来收藏《明伦大典》的“赐书楼”。清代,乾隆皇帝以木雕鎏金观音佛像赐给南来广东的满洲八旗官兵,官兵驻防和供佛像也在此,所以叫“观音楼”或“万善禅院”,也即今天广州市满族人民联谊学习的场所——“妙吉祥室”。1924年3月8日,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何香凝在诗书路附近西瓜园(现为广州日报社址),发起和主持了中国第一次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活动,号召团结各界妇女争取解放。1927年12月广州起义,也在西瓜园召开群众大会并宣告成立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
诗书路(街)得名于明代学优行高的广东名诗人张诩。张诩(1456~1515),字廷实,号东所,南海县人。他少年好学力行,受业于陈白沙。明代成化年间先后中了举人和进士。但张诩才高而素性耿介,鄙弃名利,有官不做,以乞养母病而归穗。买下了唐代仁王寺旧址的西圃辟为竹坞,筑别业“看竹亭”(遗址在现大德市场内)而居,还立有“咏竹诗碑”。路人经此,常听到张诩吟诵之声。所以福建莆田彭韶赞他为“岭南孤凤”。(按:张诩《明史》有传。)
张诩回穗后,总督两广都御史屠濂促他回京,授户部主事,他辞不受;弘治年间巡按使黄铠荐张诩“学优良、行高慎”,促进京,诩以疾辞;正德初,御史程材、王竁又疏诩“从白沙,祖濂洛,为岭南学者所师友,践履纯笃,可大用”。部书再下,诩辞如前。继而吏部以诩“敦庞博雅,绰有古风,恬静清修”,荐亦不就;正德七年,巡抚御史周谟疏诩“议论明正,事体疏通,言不忘道,志不忘君”;八年,御史高公韶疏诩“学有体用,不为一偏之行,冀起用”;九年,有召为南京通政司左参议,檄下,诩先具疏辞,不得已抱疾赴京,但一谒孝陵即告归。业师陈白沙赞诩之学“以自然为宗,以忘己为大,以无欲为至”。其名利之淡泊可追南宋崔与之。
张诩于“看竹亭”中隐居达20年,其诗神凝韵致,其书法苍劲郁勃,加上德高行雅,所以后来建街以“诗书街”名之。他游萝岗洞时有《题玉岩书院》之诗脍炙人口:
岑楼落落傍清阴,堂构真成玉树林。
四百山光摇槛外,三千法界护帘深。
徽州名宦长留古,宋代遗模尚见今。
我已浮生闲半日,峰头扫石共联吟。
张诩的著作有《白沙遗言纂要》、《东所文集》、《南海杂咏》、《新会崖山志》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