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西汉盛期,汉武帝开越攘胡,土宇弥广,将全国各郡分归十三刺史部督察。其中交趾(后改交州)刺史部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先后曾设在龙编县(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番禺县(今广州市),大部分时间则是在苍梧郡治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及广东封开县南部),取意"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自此三百年间,广信一度成为岭南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成为中原与岭南商业往来、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来往讲经办学的人渐渐多起来,中原著名学者刘熙、许靖、许慈、程秉、薛综、袁徽、黄豪都曾到广信避难和讲学。受到中原学术的熏陶,广信出现了岭南地区最早的一批专门从事思想文化研究的人才,其中有被屈大均誉为"三世为儒林之英"、"粤人文之大家"的陈钦、陈元、陈坚卿,他们是父、子、孙三代,并称"三陈"。"三陈"事迹,载于史书,尤其是陈钦、陈元二陈,对岭南的早期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今人徐松石曾谓"岭南经学,实以二陈(陈钦、陈元)为始"。
陈钦,字子佚。生年不详,推测其生于汉宣帝末年(公元前49年)前后。世居苍梧郡广信。苍梧郡地秦属南海郡,位于西江中游,中原文化传入较早,在尚处偏僻的岭南地区中,经济、文化发展较快。陈钦幼年受到中原文化教育的儒染,熟习五经。他北上向黎阳(今河南浚县)人贾护求学《春秋左传》,而且博采战国、秦汉时期虞卿、荀况、张苍、贾谊、贯公、贯长卿、张禹、尹更始、尹咸、翟方进、胡常等众大家之长,融会贯通,成为饱学之士。他不仅学有渊源,而且刻苦钻研,撰有《陈氏春秋》一书,自成一家之言。汉代自董仲舒创阴阳五行化的《公羊》学以后,经学家们解说经文,支离蔓衍,章句烦琐,往往一部经解说长达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字,十分繁难。陈钦之著作去繁就简,别具一格,易被接受,因此,他与当时博学多才的经学名家刘歆齐名。汉成帝时,获举荐为茂才,成为远近闻名的五经博士。不久,又获举荐为教育汉皇室子弟及族戚之教授博士。汉室外戚专权跋扈,帝、后之兄弟多封侯食爵,位同王室。身为皇后之侄的王莽只因其父早死未获封号,不似那些受封的皇族兄弟那样奢侈骄横,而是恭俭有礼,常从陈钦习《左传》、治五经。王莽谦恭、博学之姿态甚得王族器重,以致后来得以大权在手,篡位称帝。王莽当了皇帝,忘不了当年从习五经的师长陈钦,封他为厌难将军。当时匈奴屡犯边境,王莽发兵三十万,令十二将军分兵十路驻屯边郡,陈钦与另一将军领其中一路出巡云中。匈奴来犯,陈钦据实奏报军情,王莽一怒之下,将匈奴留在长安的人质登杀了。后来,匈奴单于求和,王莽为取悦匈奴,撤回边将,罢免了陈钦等十八人的官职。天凤二年(15)刚继位的匈奴单于咸追究王莽斩杀他儿子登之事,处于内外交困的王莽竟将责任推到陈钦身上,将其逮捕下狱。陈钦在狱中愤然自杀,终年六十余岁。这位精通经史的大学者,得到如此可悲的下场,还因曾事王莽背上"时论丑之"的黑锅。其实,他并非媚俗谀上之辈,其所作所为,一为讲经教学,二为戍边卫国,只不过被王莽利用了他的名气,最终成为王莽的一个牺牲品,实在是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
陈钦之子陈元,生卒年月不详,字长孙。他从小传习父业,潜心钻研《左氏春秋》,不同乡邻交往,被视为"不近人情"。他对《左氏春秋》注释精当,通俗易懂,更受文人学者的欢迎,使《左氏春秋》进一步传播。东汉初年,陈元在朝中任议郎、南阁祭酒,和当时著名的学者桓潭、杜林、郑兴等人齐名,为当时文人学士所尊崇。陈元在洛阳时教授生徒,传春秋左氏学,此为岭南人办私学之肇端。陈元不仅是位经学家,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的见解,并敢于直抒己见。他曾上疏议论相权,主张"优相国之礼","假宰辅之权",但"不宜以司隶校尉督察三公"。建武十五年(39),大经学家欧阳歙被任为司徒后,又辟陈元,陈元"数陈当世便事、郊庙之礼",而光武帝皆"不能用"。大司空宋弘是东汉初以清行、荐贤、直谏著称的大臣,却受到上党太守案之牵连,陈元上书为之争讼,言甚切直,又敷陈当世该行之事。宋弘最终以"无所据"而不被定罪。从此事可见陈元奉行的是积极入世的儒家哲学。
汉代经学分为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派。着重于发挥经文的所谓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在西汉时已占优势。由于穿凿附会,烦琐解经,竟致一经之解多致百余万字,使人有"皓首穷经"之叹。于是出现了着重文字训诂、以史事解经之古文经学。陈钦是最早研习经学的岭南学人,所著《陈氏春秋》当属古文经学。陈元师承父学,对《左传》作了更深的考证和注解,撰有《左氏异同》及《陈元集》若干卷。
作为训释和阐述儒家经典之学的经学,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和主干,因而与当时的政治斗争密切联系,治经学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今、古文经学的派别之争也十分激烈。汉武帝时京师太学置五经博士,所授为今文经学。到了西汉晚期汉哀帝时,刘歆曾经提出在太学设四个古文经学博士,即要求承认古文经学为官学的合法地位,但是遭到今文经学博士的极力反对。东汉初年,陈元又一次向汉光武帝刘秀奏请设立"春秋左氏传博士",建武四年(28)正月,刘秀临朝听取百官对设左氏传博士的议论。征拜议郎范升极力反对,他认为"先帝不以《左氏》为经,故不置博士,后主所宜因袭"。他的意见,赢得朝中一片附和之声。陈元据理驳斥,主张学术应鼓励异说并立,取长补短,提出:"若先帝所行而后主必行者,则盘庚不当迁于殷,周公不当营洛邑,陛下不当都山东也。""先帝、后帝各有所立,不必其相因也。"两人针锋相对辩论了十余次。这场驳论延续多年,直至光武帝死后,汉明帝永平元年(58)才正式采纳陈元的主张,朝廷选立四位左氏传博士,陈元名列其首。不久,朝廷又取消古文经学。一直到东汉末年大经学家郑玄欲救时弊,广采众说,汇汉代经学之大成,融今文、古文经学为"郑学",基本上才结束了今文、古文之争。在古文、今文经学论争的过程中,陈元发展东汉古文经学的作用为后人所肯定。陈元之子陈坚卿在经学上也学有所成,只是比起陈钦、陈元逊色,没有那么大的名气。
尽管陈钦、陈元的活动主要在岭外,但是他们对吸纳中原文化、开启岭南文化做出了贡献。其著作《陈元集》和《左氏异同》均已佚,所幸《后汉书·陈元传》收入了陈元的两篇疏议,这是历史上由岭南籍人士撰写的、有史可查的最早政论文字。
《广东通志》、《广西通志》的儒林传,都把陈钦、陈元列在传首。阮元《广东通志》称赞陈元"独能以经学振起一时,诚岭海之儒家也"。陈氏三代对发展岭南早期思想文化有重要影响。陈钦于西汉末年首创"陈氏春秋",经过陈元的发扬光大,成为左氏春秋的重要学术流派,早在当时就与郑玄、贾逵父子等经学家的学说一样,为治学者所诵习。东汉后期四川士人尹默博通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所诵述的就是刘歆、郑玄、贾逵父子和陈元诸家注说,可见陈氏春秋已突破岭南地域,在全国经学论坛上占据了重要一席。
史称陈元晚年失志,告病还乡,老死家中,与其父同葬于封川。今广东封开县城江口镇东南约三公里的野矮岗南麓江口职业中学内,有座"将军博士"墓,墓南向,规模颇大,原有石人、石马、石华表等石雕建筑。20世纪70年代,由于封开师范、江口第二中学先后在此墓地四周建校舍,现墓廓无存,仅存墓家于地下。此墓,今人疑即陈钦、陈元墓,然至今未得到发掘证实,成为封开历史上的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