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人物>历史人物
唐漳州刺史陈元光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1-09-20
  • 浏览数:

在福建,陈姓为第一大姓。陈姓本是舜的后裔,《姓纂》记载,周武王将陈地封给舜的嫡裔妫满。满公后代被封为颖川侯,居河南颖川,陈姓以这一支最盛。颖川陈姓人闽虽有多支,但唐代之陈元光戍治闽南,为漳州首任刺史,后世尊称其为"开漳圣王",是为最显赫之一支。陈元光的名字与事迹在与闽南交界的粤东民间也广为流传。

关于陈元光的籍贯及家族世系,据明黄佐《广东通志》载:"陈元光,揭阳人。先世家颖川。祖洪,丞义安,因留居焉。"唐《元和姓纂》、宋《威惠庙记》以及明嘉靖《龙溪县志》、《长泰县志》皆谓"陈元光,河东(今山西)人"。今饶平县地方志办公室藏云霄山美《颖川陈氏开漳族谱》称,陈元光"世居光州固始

县浮光山""十三岁领光州乡荐第一",随祖母、伯父率58姓将校南下漳、潮支持其父陈政云云。闽人因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建闽国而争相攀附,于族谱中托伪成风,因此,对于陈元光祖居光州之说也不能尽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陈元光祖籍河东,先辈曾居

光州固始,至其祖父陈洪因任义安郡丞而家居闽粤交界之处。《威惠庙记》说是"家于漳之溪口",似在闽南的九龙江口一带,这里为古揭阳县地,唐时为潮州辖地。隋义安郡治所海阳,为今广东潮州市。揭阳县名始见于《汉书》,但晋以后已省入海阳县,直到宋代才从海阳县析置。因此,唐代不存在揭阳县,惟以旧名沿称,则陈元光为唐海阳县人。

陈元光之父陈政以武功著,隶广州扬威府,拥有私人武装,是据有一方之武装领袖。他刚果敢为,谋猷克慎。陈元光幼年习兵书,善用兵,累迁至鹰扬卫将军,随父戍闽。陈政父子在闽粤交界处的军事行动,是一次带有移民屯边性质的军事行动,或者说是一次武装拓殖运动,推动了漳、潮地区的开发,具有进步意义。闽南是北方移民从东南沿海进入粤东的必经之路,唐以前,由于中原移民还未形成强大的势力,这一带的蛮僚土著不服汉族政权的管辖,每每与中原移民对立。福建《白石丁氏族谱》载:

    泉、潮之间,故绥安地也,负山阻海,林泽荒僻,为僚蛮之薮,互相引援,出没无常,岁为闽、广患。且凶顽杂处,势最猖獗,守戍难之。自六朝以来,戍闽者屯兵于泉郡之西、九龙江之首,阻江为险,插柳为营。江当溪海之交,两山夹峙,波涛激涌,与贼势相持者久之。

总章二年(669),潮州一带蛮僚在苗自成、雷万兴等带领下,聚众啸乱,陈政、陈元光奉命平定啸乱,先是采取招抚和镇压结合的手法,步步为营,把蛮僚压到丛林邃谷中去。在平乱中,仪凤二年(677)陈政战死,由年仅21岁的陈元光接替领兵。陈元光作战有谋略,很受潮州刺史常怀德的器重。仪凤年间,崖山(今广西宜山县)剧盗陈谦攻陷冈州(今新会),遍掠岭左,闽粤惊忧。循州(治今惠州)司马高琔受命征剿、招抚盗贼。永隆二年(681)陈谦攻南海,潮州蛮僚又乘机啸乱,陷潮阳、逼海阳,高淀仍旧令陈元光征剿潮州盗贼。陈元光带兵深入到深山丛林,伐山开道,潜袭寇垒,俘虏上万。境内安定之后,陈元光还军闽南,于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奏请在泉州、潮州之间创置漳州,并受命驻漳州镇抚,首任漳州刺史。宋《方舆胜览》载漳州"陈侯词庙碑"云:陈元光镇抚漳州"久之,蛮贼复啸聚,公因战殁,庙食于漳"。这是陈元光生平业迹现存最早的记载,应当更接近史实。景云二年(711)陈元光在征讨"残党复炽"之僚人时受伤,死于军中,其子陈■接任漳州刺史,终于降伏僚人。元光孙陈鄷、重孙陈谟又相继任漳州刺史。

陈元光性格凶残,唐张骜《朝野佥载》云:"周岭南首领陈元光设客,令一袍衿行酒。光怒,令拽出,遂杀之。须臾烂煮以食诸客,后呈其二手,客惧,攫喉而吐。"北宋《太平广记》将陈元光同武周酷吏索元礼、周兴、来俊臣、张易之兄弟等并列齐名。即使成了被奉祀的神灵,陈元光仍淫威未尽。《漳浦县志》称元光庙"时著灵异,犯者立死,邑民祈禳,多杀生命"。不过,对历史人物不能以性格论英雄。就其开漳而言,"夷郡盗之薮,聚邑居之繁",有促进闽南、粤东开化之功。陈元光两度入潮平乱,巩固了中央政权在潮州的统治。从总章二年(669)至元和十四年(819)这150年间,陈政祖孙五代先后主漳州事,使地方政权得以巩固,入漳、潮之北方移民得以安居,又通过屯兵开垦、通商惠工、兴教办学等措施,输入中原文化,开启民智。在福建云霄县,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屯垦,在漳江上游筑堰开渠,引水灌溉农田,建有宽120的灰石堰和长约4公里的灌渠,群众称之为"军陂",至今保存完好,可灌溉良田 200顷。陈元光对"诸蛮"采取招抚办法,在九龙江畔建立"唐化里",允许"诸蛮" 自治,征收田赋,免服兵役,使他们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陈元光还在州治四境建立行台,以确保境内安宁。陈氏平漳入潮,促进本地民族融合,也为唐以后的大规模移民南下扫清了障碍,其影响是深远的。其直接影响是,他的部下及被保护的移民在漳、潮落籍,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加速了漳、潮等地居民的汉化过程。随陈元光平蛮的58姓移民,构成了闽南、粤东居民的主干。陈姓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各姓氏人口中排列第五,在粤、闽、台却居第一,这三省都有"陈、林半天下"的说法。漳、潮及台一带的陈、林族谱记载,其祖先是河南光州固始人的,多系随陈元光入闽者。其中当有攀附者,但也可见陈元光平漳入潮对后世影响之大。百姓尊称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奉之为神,建威惠庙以祀,历代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使其累代褒崇,庙食百世,身后封侯乃至封王。唐开元四年(716)追封颖川侯,贞元二年(786)敕陈元光墓迁葬至今漳州市浦南附近石鼓山,春秋享祀,历代有修葺。五代至宋陈元光累封至"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明代,官方更加重视祭祀和修缮威惠庙。明后叶,民间盛修族谱,本来是"布衣乞兵,变家为郡" 的陈元光,被加上"岭南行军总管"这样臆造的官衔,又引人地方志书。更有甚者,又有《唐高宗敕文》、《请建州县表》、《谢建州县表》等一批"文献"出笼,二表还收入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全唐文》。开漳圣王庙更是遍布闽南、台湾。宋代潮州西湖山也建有圣王庙。福建云霄县有陈元光磨剑石、威惠庙等遗迹。

元光又是一位诗人,其诗见载于《全唐诗》,并有诗文遗存于《陈氏族谱》中的《龙湖集》。这些诗篇,既有他开拓东南海疆转战的描述,又有唐初泉、潮地区社会民情的画卷,也有他教化易俗、咏吟治绩的抒怀。从这首《示子》可见他的治漳业绩、政治情操和对子辈的期望教育:

    恩衔丹陛渥,策向桂渊鸿;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

    祛灾剿猛虎,溥德翊飞龙;日阅书开士,星言驾劝农。

    勤劳思命重,戏谑逐时空;百粤雾氛满,诸戎泽溥通。

愿言加壮努,勿坐鬓霜蓬。

上一篇: 汉代经学家陈钦、陈元 下一篇: 北宋右谏议大夫、广州知州邵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