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人物>历史人物
张九龄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1-05-09
  • 浏览数:

盛唐时期的南粤,尚被中原视为蛮荒之地,却出了岭南自古以来第一位在中央封建政权担任宰相的政治家、第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就是张九龄。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凤仪三年(678年)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县丞。新兴距广州不远,清乾隆《始兴县志》记载张弘愈“尝侨寓南海,生九龄”。《旧唐书·张九龄传》,称张九龄“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必能致远。”《新唐书》也载有此事。可知广州很可能是张九龄的出生地,而他的幼年也可能在广州生活过。

张九龄9岁知属文,13岁能写出好文章,同家教有很大关系。其后,王方庆的赞叹,对鼓励他立下远大志向有积极作用。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是一位亲政清廉的官吏,《旧唐书》谓其治广数载秋毫不犯,对管内诸州首领严加管束,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从张九龄以后从政的迹行,也可见王方庆对他的深刻影响。

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登进士第,为考功郎沈佺期所赏识。次年,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得阅张九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一见而厚遇之。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是很大的鼓舞。神龙三年(707年),张九龄赴京应吏部试,才堪经邦科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次年夏,奉使岭南,就便省亲。他当了几年秘书郎,得不到调迁,萌生归乡之念。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九龄应试道牟伊吕科,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张九龄改任左拾遗。但是,张九龄与宰相姚崇的矛盾却越来越大。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执掌军国大权。张九龄在唐玄宗上台的第二年,就上书姚崇,提醒他“远馅躁,进纯厚”。姚崇复书嘉纳其言,在选官用人中消除过去缘亲是举的流弊,坚持以才取人,整顿吏治。

然而,意见并不总是一致,过了三年,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又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了姚崇不满,这年秋天,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张九龄回到岭南,住了一年多时间。他并不闲居,而是想为家乡办点实事。甫到家中,便向朝廷状请开大庾岭路。横亘在岭南北端的南岭山脉以万山重叠、险峻难越构成了一道天然屏嶂,形成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岭南与中原在古代交通落后的条件下往来受到阻隔,影响了开发的速度。雄跨大庾岭中段梅岭上的梅关,是大庾岭之咽喉。两晋南朝的中原人进入岭南,多数不是经桂东北灵渠,沿西江直下广州,便是从梅关跨越五岭。前者要绕上一段弯路,后者则崎岖难行,秦统一岭南时,为了大军南下,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其中横浦关就筑在梅岭顶上,因此,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西汉年间,横浦关为战争所毁,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名,而无关之称,原来虽有山道,因年久失修,已不堪行走,车不能行,上下岭靠肩挑背驮,极不方便。张九龄出入岭南,也走过这必经之路,对大庾岭梅关“人苦峻极”的险阻深有感受。开元年间的唐王朝,经贞观以来近百年的励精图治,社会繁荣。岭南以沿海之利,海外贸易交通有了很大发展,广州已成为中外海上交通门户的大商港。在这种情况下,开凿梅关古道,改善南北交通显得非常迫切。张九龄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于是他自任开路主管,趁着农闲征集民伕,开始开凿工程。张九龄亲自到现场踏勘,缘磴道,披灌丛,不辞劳苦,指挥施工。古道修通后,全长十几公里,路宽近17米,路两旁遍植松树。路修成之后,张九龄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大庾岭开凿后,公私贩运“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于是乎鐻耳贯胸之类,珠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由于梅关古道的修通,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后人誉之为“古代的京广线”,不仅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造福子孙后代。宋代大量移民南下,大庾岭路对他们来说是最快捷便当的通衢大道。宋人余靖谓:“今天子都大梁,浮江淮而得大庾,故浈水最便”,“故之峤南虽三道,下浈水者十七八焉”。是说五岭虽然有三个道口可通过,而十有七八是经过大庾岭,高峰期每天竟有万人经过梅岭古道。古道上商旅络绎不绝,道旁客栈馆店、茶坊酒肆,鳞次栉比,出现了“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的繁华景象。大庾岭道路的畅通,不仅有利于粤北的开发,对岭南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也是直接和深远的。正如明代著名学者邱濬所撰的《广文献张公开大庾岭路碑阴记》指出的:“兹路既开,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原之声数日近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张九龄开凿大庾岭,功在千秋。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墨客过梅岭古道,咏文献张公,留下了数不清的不朽诗篇,为岭南文化宝库增添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为纪念张九龄,关下不远建有文献祠,当地人称它“丞相殿”。后代过梅岭的许多文人学士,总要到张文献祠吊古赋怀。在众多的度岭诗中,尤以清代大诗人杭世骏的《梅岭》诗有其特色,着重歌颂了张九龄疏凿大庾岭之功绩:绝险谁教一线通,雄关横截岭西东。搀天路迥盘蛇细,拔地峰奇去雁空。戍草乱侵萧勃垒,阵云遥堕慰佗宫。荒祠一拜张丞相,疏凿真能迈禹功。张九龄居家时间,与曲江县尉王履震、韶州王司马来往密切,诗酒唱酬,结成知己。开元五年(717年)夏秋之间,他与王履震联袂来到广州,写下《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诗:明发临前渚,潮来净远空。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景物纷为异,人情赖此同。乘桴自有达,非欲破长风。

开元六年(718年)春,张九龄被召入京,返京时,王司马一直送到大庾岭上。到京后,因修大庚岭路有功,拜左补阙。张九龄的才学与能干渐为大家所认识。吏部考试选拔人才,他与右拾遗赵冬曦四次奉命参与评定等第,都能公允服人。此后,改任礼部员外郎,又升迁司勋员外郎。开元九年(721年),张说入拜宰相。张说对张九龄早寄以厚望,现在见他果然文才出众,又和自己同姓,便与他论谱叙辈,夸奖张九龄“后出词人之冠也”。靠张说的赏识和提拔,张九龄提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张九龄并不因为和张说关系密切而随声附和,他对张说的断然行事多有劝说,体现出办事公允和卓有预见。玄宗东巡泰山封禅,封禅之后有进阶行赏之事,张九龄因此提醒张说选择随行人员要注意选那些清流高品,以免引起非议。然而张说选定从行登山的官员,许多是官阶较低且己之所亲者,果然招致一片怨言。张说对玄宗所赏识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奏事多压制不理,张九龄提醒他“不可不备”,张说没放在心上。果然,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宇文融和李林甫等人弹劾张说,张说被罢相,张九龄也受牵连,张九龄改任太常少卿。六月,奉命祭南岳及南海,就便归省。广州的南海神庙,是隋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诏祭四海时所创建的。据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对南海神的祭典,自唐开元时始盛。那么,南海神祭礼盛典,应始于张九龄。是年秋张九龄回京,仍被指为亲附张说,调任外官,出为冀州刺史。张九龄以老母不欲从之任所为由,表请罢官。翌年三月,改任洪州(治所今江西南昌)都督。在洪州任上,写了《在郡怀秋》诗二首,表达了时不能用,忧郁思归的心情,其一为: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臣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路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开元十八年(730年),张九龄转任桂州(治所今广西桂林)刺史兼岭南道按察使摄御史中丞。便道归省,与家人欢聚。次年春,他从桂林乘船顺流巡行按察到广州来。张九龄前后数度到广州,他对广州印象殊深。其《送广州周刺官》诗勾勒渲染出一片南国风情: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城隅百雉映,水曲万家开。里树桄榔出,时禽翡翠来。观风犹未尽,早晚使车回。

开元十七年(729年),张说又被玄宗拜任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次年一病不起,终于病逝。他多次推荐张九龄做集贤院学士。因此,开元十九年(731年)三月,张九龄被召入京,擢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他奉旨代撰敕文,对御而作,不须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倚重。在他的文集中,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多达114篇。翌年,转工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八月,兼知制诰。张九龄时已55岁,屡乞归养。玄宗对他加以重用,并不批准,只是把他弟弟张九皋、张九章就近家乡封官,以便照顾老母。张九皋后官至广州都督兼五府节度经略使,张九章后官至岭南节度使、广州都督,都是统治岭南的封疆大吏。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老母去逝,张九龄归里奔丧,十二月,唐玄宗又派人宣谕起用他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口敕敦谕,不许他推辞,于是,张九龄做了宰相。第二年五月,任中书令、集贤学士知院事,修国史。张九龄任相的时间只有三年。此时,唐玄宗执掌君权已有二十多年,从原来的励精图治渐变为耽于酒色、宠信奸佞。开元盛世的莺歌燕舞中,孕育着国势日下、祸乱将作的严重危机。面对着复杂的形势,张九龄不计个人安危荣辱,耿直为公,企图力挽狂澜。他主张“国家赖智能则治”,上书废循资格,选拔人才,改革重京官轻外官的弊端,刷新吏治,复置十道采访使。在他从政的二十年间,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孟浩然、王维、李泌、卢象、皇甫冉等一大批能诗善文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曾得到他的提拔、奖掖。他教河南数州种水稻,以岭南的水稻生产技术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坚持依法惩处进讨奚、契丹的败将安禄山。他看出安禄山桀骜不驯,先是为玄宗起草敕令“宜其就诛”,后又批示“禄山不宜免死”,无奈玄宗昏庸,只惜其勇,反而认为张九龄“枉害忠良”。张九龄预言“乱幽州者,此胡雏也!”果然不幸而言中。“安史之乱”中,玄宗狼狈逃窜到四川,后悔不听张九龄先见之言,“每思曲江则泣下”。而张九龄时已去世,玄宗唯有遣中使往韶州祭之。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玄宗生日,百官争相进献奇珍异宝,唯独张九龄献上自己编撰的《千秋金鉴录》,历述前代之兴亡盛衰,希望玄宗以史为镜,有所醒戒。唐玄宗宠幸的武惠妃欲立其子为太子,图谋陷害太子瑛。张九龄不仅不受惠妃的收买,还上书玄宗劝谏不可轻废太子。张九龄事无巨细皆据理力争。尽管多次得罪玄宗,但“直气耿词,有死无二,彰善瘅恶,见义不回”的精神毫不减弱。不学无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却巧伺帝意,阿谀奉承以讨得玄宗欢心。玄宗打算起用李林甫为相,有知人之见的张九龄坦诚地表示了“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李林甫十分忌恨张九龄,时时在玄宗跟前中伤张九龄,玄宗对张九龄的直谏不讳已渐厌烦,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罢了他的宰相,充尚书右丞相。次年四月,张九龄所举荐的监察御史周子谅获罪,被李林甫乘机进谗,遂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张九龄南归扫墓,五月七日,病逝于韶州曲江之私第。终年63岁。获悉他的死讯,玄宗震悼,赠荆州大都督,谥文献。张九龄称得上有胆识、有远见的贤明政治家。徐浩评论说:“公三岁为相,万邦底宁,而善恶大分。”他谔谔有大臣节,被后人尊称为“曲江公”。玄宗虽将他罢相,却爱重其人,每逢宰相荐人  即问:风度比得上张九龄吗?曲江风度,因此名传遐迩。他为发展盛唐的经济文化作出贡献,开凿大庚岭之功更为岭南人民所永记。宋天禧年间,州人在韶州(今韶关)城内建风度楼以纪念他。楼今已毁,唯存有“风度路”,也算是一种纪念。张九龄家族墓地在今韶关市武江区墩子头村,原有张九龄、其妻卢氏、弟九皋、九章等墓冢,1960年发掘张九龄墓,内有壁画、陶砚等物。现存明代至近代所立墓碑。

张九龄是一位诗文俱佳、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尤以诗歌艺术成就为高。在唐代诗坛上,他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说,他以其诗歌创作和政治地位,影响了一代诗歌的发展。岭南豪迈亢直的民风,他本人耿介不阿的性格,使他的诗歌创作体现出“雄厉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劲健风格,又别具一种“雅正冲淡”的盛唐气度。以下这首《望月怀远》可窥豹一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天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唐代,岭南尚在开化之中,张九龄的诗歌创作成就,对岭南诗派的开创、形成和发展壮大,起了启迪作用。后起广东诗人,如宋代余靖、元末南园五子、明代南园后五子、明末清初的岭南三大家以至清代的黎简、宋湘,在他们的诗歌中,都可以有形无形地见到张九龄的影响,逐步形成岭南诗派的独特风貌。清人屈大均在论及岭南诗歌的两大流派时,曾说:“粤人以诗为诗,自曲江始;以道为诗,自白沙始。”这是很中肯的。张九龄文集《曲江集》仍留传后世。

 

 

                              资料来源:<<广东历史名人传略>>

上一篇: 惠能 下一篇: 邵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