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祭祀,是向神灵祈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古代祭祀,祭仪、祭文(祝文)、祭品缺一不可。祭仪,有祭礼、祭典。根据神祇(注:神祇(shén qí),“神”指天神,“祇”指地神,“神祇”泛指神。)的职级,祭仪又分为官方祭典(公祭)、民间祭祀和家祭。自南海神庙兴建以来,历代帝王十分重视祭祀南海神,使祝融“恩宠有加,庙誉益隆,祀奉益谨”。而透过历代重臣对南海神的顶礼膜拜,人神共乐,也诠释了历代封建中央统治集团祈盼南海平安、国泰民安的理念。
南海神祭仪
祭仪是祭祀神灵过程中“人神交流”的基本仪式。受“君权神授”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理论影响,中国古代帝王十分重视祭海。到了唐代,每年行春秋二祭,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春秋二祭是国家固定的祭海大典,后来慢慢地发展到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也祭祀海神。
中国古代祭典(公祭),设有主祭官(承祭官)、导引官、典仪官、执事官、陪祀官、司香官、赞引官、奉爵官等,其基本仪式为:迎神,献帛,向受祭者行“初献礼”,恭读祭祠祝文,向受祭者行“亚献礼”和“终献礼”,饮福受祚,送神,祝帛诣燎所,望燎等程式。迎神,寓意将受祭者的灵魂迎来使其“依附”于神位之上接受祭祀。古代祭祀活动的最核心是所谓“三献礼”(注:三献礼,指初献礼,即第一次向受祭者献酒;亚献礼,即第二次向受祭者献酒;终献礼,即第三次向受祭者献酒。)。在初献礼之前,有一项奠帛(注:帛,指织物,古代又称“币帛”。)的程式,即向受祭者敬献币帛。初献礼毕,还有一项读祝(注:祝,即祝文、祭词。)的礼节。“终献礼”之后进入祭祀尾声,祭祀者饮用供奉于受祭者牌位前的酒、肉食等祭品,以此来祈求神灵赐福,称为“饮福受祚”;接着将迎来的受祭者神灵再送走,谓之“送神”;将在牌位前供奉的币帛和祝文送至燎炉内焚化,称之“祝帛诣燎所”;祭祀者在燎炉前观看币帛和祝文的焚化过程,让焚化时所产生的烟雾飘上空中,完成与神灵的沟通,曰“望燎”。不同时代和地域以及祭祀本身的规格大小会导致在实际举行时有一些差别,但主体框架是不变的。
南海神公祭有明确的祭仪。据雍正三年(1725年)《大清通礼》(南海神庙祭仪)记载:每年春秋仲月壬日(注:仲月指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五、八、十一月,因处于每季之中,故称。)祀祭南海庙,主祭官穿着蟒服(注:蟒服,为明代皇帝赐予有功文武大臣的赐服,衣身饰蟒纹,与龙纹相似,区别在于龙为五爪,蟒为四爪。)行二跪六叩礼,仪式与祀祭关帝基本相同,但唯一不同的是承祭官将供奉的币帛和祝文送至沉帛所(注:沉帛所,盛放待焚撒币帛、祭文的位置。),再将这些币帛和祝文抛向大海(揖送至在茫茫大海中消失为止),而不是将其送至“祝帛诣燎所”焚化;同时,广东巡抚每年十月择壬日,依例致祭一次。祭品有:币帛1份(白色)、牛头1副、全羊1只、金猪1只、祭灯1盏(寓意先人在另一个世界没有黑暗,不再孤独)、鉶 (注:鉶(xíng),祭具,用于盛菜和羹的瓦制器具。)1只、笾(注: 笾(biān),古代祭祀时盛放果品等的竹器。)10个、豆10粒(红豆,又称“相思豆”,寓意寄托对先人的思念)、簠(注:簠(fǔ),古代祭祀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2个、簋(注:簋(guǐ),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2个、酒爵(爵,古代饮酒的酒杯,三足,青铜器时期比较流行,唐宋后被瓷器取代。)3只。每当皇帝有祭祀南海神的谕旨,朝使恭赍(注:赍(jī),怀抱着,拿着。)御祭文、香帛到达广州时,广州文武百官穿着朝服,到南海神庙前跪迎登岸。南海、番禺二县官接过御祭文、香帛并安置在龙亭内(注:龙亭,象征皇帝上朝的地方。),三品以上官员跪请圣安。接着将龙亭转移到南海神庙中堂,各官由各门进,行三跪九叩礼。择定祭祀吉日后,番禺县官提前一天到南海神庙迎请(龙亭),行一跪三叩头礼,备鼓乐仪仗,把龙亭转移到河边,各官穿着朝服跪送。祭祀当天,文武百官乘船到达南海神庙时,番禺县官行一跪三叩礼,恭迎众官员登岸。陪祭官等均穿吉服,鼓乐仪仗送至庙内,行一跪三叩礼。黎明时分,各官员集中完毕,举行祭礼,所有祭祀程式与岁祭相同,唯一区别就是读祝官(或主祭官)恭立宣读祝辞的内容、体例是按《大清会典》、阮《通志》的要求执行,如,维某年月日某官致祭于刺封南海昭明龙王之神曰:惟神德协离宫,润流南极;洋汪炎峤,浩瀚无垠。某职司守土,兹修岁事,恪申殷荐,神其鉴焉。(注:摘自《大清通礼》。)
在官祭南海神的同时,民间祭祀南海神的仪式也非常严谨、庄重。民间祭祀多为求雨。遇到天久不雨,四乡村民便求雨而祭海。仪式分作两部分。前部分为求雨,求雨队伍人数不多,全是男人,穿着黑衣,抬着勒钟(传说是东汉马援将军头盔),手拿葵扇,无声无息地来到南海神庙。求雨者用勒钟将庙内的大铜鼓盖着,然后跪在南海神前默念求雨之词,鼓响蛙鸣(指铜鼓边的六只青蛙),让天降甘霖。后部分为“还雨恩”。如果求雨成功,村民们就要到南海神庙还雨恩了,这也是祭海的另一种形式。村民们骑上高头大马,化妆成各种古代人物,飘色、舞龙舞狮,八音锣鼓一齐出动,隆重得如过大节,在南海神庙留宿一晚,尽情狂欢。
此外,“五子朝王”的民间祭海仪式也庄严、热烈、有序。“五案”(注:五案,大案居夏园乡、元案居南湾乡、始案居沙涌乡、祖案居庙头乡、长案居双岗乡。)这5位王子,平时都在各自的神殿里享受民间烟火,从明代开始,在波罗诞正诞之日(注: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既是南海神祝融寿诞之日,也是波罗诞正诞之日。),乡民就会把他们抬回南海神庙,给他们的父王南海神拜寿。这个民间活动,实行一年一小祭,三年一中祭,五年一大祭。当日早上,天还没亮透,十五乡乡民就早早起床,为本乡的神像净身,洒上香茅柚叶水,换上新衣,恭敬地抬上杠,敲锣打鼓,前呼后拥地抬着神像逐坊逐乡去巡游“监贡”。“监贡”后,乡民抬着五尊神像,虔诚地向南海神庙进发,给南海神祝融贺寿。一路上标旗引路,罗伞盖顶,十八般武器护卫,鼓乐齐鸣,盛装巡游的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波罗诞“五子朝王”
祝寿朝拜仪式举办地位于“海不扬波”广场。大案、元案、始案、长案、祖案,五尊神像整齐地在南海神庙前的广场列队,乡民举着旗牌、抬着烧猪和果品、酥饼等祭品,穿着金黄或者大红的衣服,8人大轿抬着南海神5个儿子的神像。金猪、美酒、果品一一被乡民抬至祭坛前。
祝寿基本仪式为:主祭人、陪祭人分别敬香、献酒,全体参祭人朗诵祝文。祝寿朝拜结束后,“五位王子”各自巡游回府,施福行祥。当日中午,十五乡乡民即在各自的祠堂里举办祝寿酒活动。当地居民邀请国内外乡亲、亲朋好友共聚一堂,品尝烧猪、烧鹅、鲤鱼、蒸鸡、斋菜等传统祠堂祭祀菜式,畅饮寿酒,共享太平。
南海神庙民间“五子朝王”祭海习俗,反映了“南海神”的世俗化,体现了广府族群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民富物丰的追求。
致南海神祭文
祭文是“人神沟通”的核心内容,是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韵文或散文。据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南海神庙文献汇辑》(注: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南海神庙文献汇辑》,广州出版社2008年版。),历代公祭南海神的祭文(祝文)共83篇,以朝代计:唐朝1篇,宋朝4篇,元朝13篇,明朝27篇,清朝38篇;按内容分类:皇帝册祭敕祀祭文7篇,春秋二祭祭文33篇,求赐予谢恩祭文7篇,重大国事昭告祭文34篇,其他2篇。
皇帝册祭敕祀“南海神”祭文。这类祭文篇幅较小,如,明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朱元璋谕祭南海神祝文(注:摘自嘉靖《广州志》卷三十五《礼乐》。):
生同天地,浩瀚之势既雄,浅深之处莫测。古昔人君,名之曰海神而祀之。于敬则诚,于礼则宜。自唐及近代,皆敕以封号。予因元君失驭,四方鼎沸,起白布衣。上天皇土之祜,百神之助,削平暴乱,以主中国。职当奉天地、享鬼神以依时,式古法以治民。今寰宇既清,特修祀仪。因神有历代之封号,予起寒微,详之再三,畏不敢效。盖观神之所以生,与穹壤同立于世,其来不知岁月几何。凡施为造化,人莫可知,其职必受命于上天后土。为人君者,何敢烦焉。予惧不敢加号,特以南海名其名,依时祭祀,神其鉴之。
春秋二祭“南海神”祭文。这类祭文内容主要为追念南海神的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后人。如,宋绍圣年间(1094—1098年)广州知州军事章粢祭南海神的祭文(注:摘自嘉靖《广州志》卷三十五《礼乐》。):
章贡之民,错居山谿 。恃险而悍,罔可德绥。农事甫毕,被铠执戣 。呼唱啸聚,若遨若嬉。遂跨岭峤,来趋海渭。……惠此南土,降以福厘。州壤靖谧,民俗熙怡。敢忘报谢,以昧幽微。式陈芜词,仰荐芳卮。
皇帝求赐予谢恩祭文。如,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宁夏平寇胜利、战胜水旱灾害答谢南海神的祭文如下(注:摘自嘉靖《广州志》卷三十五《礼乐》。):
去岁以来,宁夏作孽。命官致讨,逆党就擒。内变肃清,中外底定。匪承洪祜,曷克臻兹。因循至今,未申告谢。属者四方多事,水旱相仍。饿莩载涂,人民困苦。盗贼啸聚,剿捕未平。循省咎由,实深兢惕。伏望神慈昭鉴,幽赞化机。灾诊潜消,休祥叶应。佑我家国,永庇生民。谨告。
又如,正德七年(1512年),广府地区战胜水旱灾害,皇帝遣巡抚两广都察院右都御史林廷选祭告于南海之神,祭文如下:
近岁以来,群盗为梗。生灵患害,在在有之。命将徂征,稍臻平定。余炎未殄,尚累天和。水旱相仍,妖祥叠见。永思厥咎,良切疚心。爰与群臣,饬躬修政。同祈昭格,庸迓神庥。伏冀神灵,悯兹黎庶。转灾为福,绥我邦家。不胜倦倦,恳祷之至。谨告。
重大国事昭告祭文。这类祭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祈盼边疆平安祭文。在封建统治者看来,作为司职南方的南海神,对护卫社稷安定意义非凡,其祭告亦更显庄严隆重。如,明永乐四年(1406年)7月,安南黎氏政权不断在明、占城边境挑衅,引起朝廷震怒,明成祖朱棣(注:朱棣(1360—1424),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初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拟伐安南黎氏,便“遣使祭告海渎之神”。祭文首先颂扬了岳镇海渎庇佑“靖难之役”的胜利,控诉黎季牦父子罪行,言用兵之意,“万冀神灵,鉴于诚悃。闻于上帝,赐以鸿庥。潜消瘴疠,大振兵威。早灭渠魁,永安遐壤”,祈盼南海神庇佑岭南和社稷安定。此次战争直至永乐十二年(1414年)才结束。朱棣认为,南海神在其间作用不仅取瘴疠助军威,而且维护了南方安全。全文如下(注:摘自嘉靖《广州志》卷三十五《礼乐》。):
昔者奸臣构祸,屠害诸王以及于予。予不得已,以兵自救。赖皇天眷佑,岳镇海渎效灵,获定内难,遂安宗社。爰自即位以来,休养黎庶,普天率士均是同仁。今安南贼人黎季漳及子黎苍,骄盈凶悖,屡犯边疆。首侵思明府禄州等处地方,予为宽容,不肯兴师问罪,但遣使取索。黎贼巧词支吾,所还之地,多非其旧。还地之后复据西平州,逼胁命吏。又侵宁远地方古管人民,杀掳男女。边境之人,数年之内罹其荼毒,岂可胜言。况安南之人,受其祸害,不遗一家。占城之地,被其劫掠已逾数岁。数遣人告谕,冀其改过。罔有悛心,益骄益盛。予为天下之主,恭天成命,安忍坐视民患而不知救。今特命将出师,声罪致讨,实出于之所不得已。心在救民,岂敢用兵。尚念兵士远行,离父母妻子,山川险阻,岚瘴郁蒸;跋涉勤劳,易于致疾。予惟念此,深用不宁。万冀神灵,鉴于诚悃。闻于上帝,赐以鸿庥。潜消瘴疠,大振兵威,早灭渠魁,永安遐壤。今年七月十六日兵行,特遣人致香币牲醴,先诣神所谨告。尚飨。
第二,嗣皇帝位祭文。新君嗣位昭明天下,南海神必是祭祀之列。此类祭文的篇幅较短。如,明宣宗即皇帝位后,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勉致祭南海神,祭文如下(注: 摘自嘉靖《广州志》卷三十五《礼乐》。):
南海之大,神实施之。百川攸归,民物咸若。兹予嗣统之初,谨用祭告于神。尚期歆鉴,佑我邦家。尚飨。
第三,皇室重大喜庆活动祭文。如,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旬寿庆祭南海神。皇帝派宗人府府丞孟邵为主祭官,太常寺笔帖式庆瑞、布政使许祖京、粮储道吴俊、知府张道源、番禺县知县伍礼彬为陪祭官,祭祀南海神,祭文如下(注: 摘自同治《番禺县志》卷十七《建置略四》。):
惟神泽沛离方,灵昭丙位。祝融涉德,控疆理以无边;广利凝祥,湛文明而有曜。繁重溟之式靖,瑞叶当阳;洵百谷之维尊,功深养物。兹以朕八旬展庆,万国胪欢。懋举崇仪,特申昭告。千艘鳞集,鸿臣抒职贡之忱;列岛螺分,狼宿符寿昌之应。式称殷礼,尚冀来歆!
古代祭祀南海神的文化内涵
“南海神”作为国家和广府的“守护神”、“海上平安神”的信仰历久不衰。从古代帝王阵势宏大的祭祀海神,再到民间人神互娱的波罗诞,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体现的是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宗教信仰,最本质的是祈求生命和健康,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倡孝扬善、祛灾避凶”。
首先,祭祀南海神体现着上古帝王与广府人的原始信仰。上古时期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风雨雷电、洪水猛兽,经常给他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些自然现象刺激着人类思维的发展,久而久之,自然在人类的观念中,就变成了一种神秘的异己力量。人类对自然除了依赖之外,又感受到一种懵懂的恐惧。于是他们想象自然界中有一个神秘的存在,“一个能够到处渗透的弥漫的本原,一种遍及宇宙的广布的力量在使人和动物有灵性,在人和物里发生作用并赋予他(它)们以生命”。(注: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人们认为这个神秘的存在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可以寄居在自然物上。于是,自然神应运而生,其中有天体神(注:如天神、太阳神、月神、星神。)、自然现象神(注:如风神、雷神、雨神、电神、火神。)、植物神(注:如树神、草神、花神。)、动物神(注:如蛇神、虎神、鸟神。)、无生物神(注:如山神、水神、石神、土地神、海神。)等诸神。大量的神话传说在广府民间广为流传。
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民众都将希望寄托在对自然神的崇拜上,祈求神灵保佑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永续太平。自夏朝开始,天子有祭日月山川的习俗。从“禹甸高山大川,声教讫于四海”(注:(清)崔弼《波罗外纪》,清嘉庆九年(1804年)刻本,卷五《年表》,第2页。)可以看出,从专制王朝建立之初,“声教”声教,指声威教化。就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中“祭海”就是重要途径之一,有所谓“先代无不崇海祀者”(注:(清)崔弼《波罗外纪》,清嘉庆九年(1804年)刻本,卷五《年表》,第2页。)之说。南海神信仰早在战国之前已有记载,并由国家进行大规模祭祀,不过上古帝王因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只能在中原一带为“坎坛”(注:古代挖地为坎,垒木为坛。以坎祭寒、月等神,以坛祭暑、日等神。)而象征性地向四方祭四海。隋开皇年间(594年),隋文帝下诏于近海立祠祭四海,南海神庙得以兴建,其后历朝帝王对“南海神”不断加封,并实行春秋二祭的公祭规例,以祭海神祈祷“天遂人愿”。
其次,祭祀南海神体现了广府民间对水神的信仰。民间信仰承袭了原始信仰“万物有灵”的朴素自然观,承载了儒释道“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观。千百年来,广府人相信,庇佑一方的南海神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附近居民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神。每到南海波罗诞期间会有诸多祭神娱神活动,其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居民蜂拥而至庙中拜神,人头攒动,蔚为壮观。宋代诗人刘克庄在广州作《即事》诗4首。其一云:“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描绘的正是波罗诞的盛况。广府有句俗话,“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它一方面提示了波罗诞民间庙会的规模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广府水神信仰民俗文化的坚韧性。通过波罗诞“五子朝王”民间祭海的“人神互乐”活动,以此来表达人们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这种精神愿望的诉求,让南海神的“法力”无边。
再次,祭祀南海神体现着“君权神授”的宗教信仰。中国宗教与皇权的关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君权神授”,另一种是“神权天授”。“君权神授”也就是皇权受命于天,皇帝之所以为皇帝是因为天意,这也就是为什么皇帝自称为天子的来由;“天授神权”指的是把自己不能支配的社会力量加以神化,从君权上升到了神权,从得到天的承认到拥有天的能力。“君权神授”和“天授神权”的区别在于君权神授讲的是正名,而天授神权讲的是从皇权上升到神权的过程,皇帝从“天”承认,即皇帝自己已成“神”甚至给别人封神。南海神庙建立后,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从庙内现存的祭文看,有相当多的内容是关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除祈求风调雨顺、减少自然灾害外,更多的是政权更迭、皇帝登位、平定内外叛乱等重大国事文告。清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之事,发生在遥远的漠北蒙古,为什么要到相距几千里的南海神庙来祭告呢?碑文中记道:“自昔帝王丰功伟烈,申昭报于苍昊,纪成绩于山川,厥典巨矣。”指出其目的在于宣传康熙皇帝的丰功伟绩,“颁示天下,昭告天地祖宗,遍祀山海诸神,以报成功”。碑文更引康熙皇帝之言曰:“我粤界在岭海,距京师六千里外,皇上嘉意南陲,神人交协。”祭告南海神目的非常明确:“圣天子功德巍巍如此,是宜流之亿祀,昭示远人。”这就是古代官祭南海神的要旨。通过祭祀活动这一有效载体,实现“倡孝扬善、祛灾避凶、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