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民国初期广州大量出现骑楼建筑。它的建筑样式创造性地将外廊样式糅合到传统的“竹筒屋”下,汲取当时世界各地先进的结构、材料,形成一种“折中”式的本地建筑——广州骑楼。它是岭南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
明清时期,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建筑是近代骑楼建筑的雏型。民国初年,广州是我国东南沿海第一个实施大规模都市计划改造的城市。伴随着都市商业街改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商业街所特有的“有脚骑楼”建筑模式,逐渐登上了近代都市改造运动的历史舞台。1912年广州颁布了《广东省城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首次提出“骑楼”一词。1918年,广州开设市政公所,历时3年完成了大规模的拆城筑路工程。1921年,市政府颁布《广州市促进马路两旁空地骑楼地建筑规程》,进一步规范建筑马路时必须留有空地建筑骑楼。此后广州进入了骑楼建造的爆发期,短短10年间,广州建成了将近40公里的骑楼街。
在窄窄的街道两旁,一幢幢房子被架于半空,底层的房子往里缩进2—3米。这样,在马路两边便形成了一条自由步行的宽敞的人行走廊,它长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这就是近代广州典型的“骑楼”。骑楼的底层是商铺,楼上是住户,充分利用马路空间,行人走在骑楼的廊下,完全不必担心日晒雨淋。这种建筑曾是广州街景的主格局,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齐名。
位于人民南路与长堤交界的新华大酒店、新亚大酒店两幢姐妹楼,旧称“嘉南堂”,被认为是广州最大最豪华的骑楼建筑。“嘉南堂”是由华侨集资建成的大型西式建筑,由留学美国的我国著名建筑师杨锡宗所设计,人民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门楼等著名建筑都是杨锡宗的作品。新华大酒店和新亚大酒店是20世纪20年代广州最豪华的兼营客房、中西餐厅的酒店。作为当时的超高层建筑,嘉南堂首层均以石砌拱券形柱廊跨建在人行道上,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线角明朗而细部丰富。
今北京路科技书店和联合书店是北京路上两幢最为抢眼的骑楼建筑。科技书店是仿哥特式骑楼建筑,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拉长的拱形窗,表现出了明显的哥特装饰品味。楼内设计很气派,每一层的楼梯都是左右对称分立的,接地处都作散开裙摆状,给人以富丽堂皇、典雅舒适的感觉,极具西洋古典美。
位于城西的上下九地域是传统的商业旺地,骑楼建筑饰面以仿巴洛克风格为主,又结合了我国传统的满洲窗装饰。仿巴洛克式的骑楼在东南亚一带和我国南方城市的骑楼中被普遍采用。这些巴洛克装饰,既不同于古典式的严谨,也区别于17世纪巴洛克风格的繁琐与追求曲线、动感,而是在构图稳定的基础上加上巴洛克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
1929年陈济棠上任,广州骑楼发展到顶点,各种栖息于骑楼的商店达到2万多间,平均每50个广州人就有1间商铺。由于密集的“骑楼街”很难种树,后来就由中间有隔离绿化带的双行线新马路区街所逐渐取代。在20世纪最后几年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中,六二三路、中山四路、中山五路、解放路等的大量骑楼迅速消亡。
21世纪初,广州尚存骑楼的道路有30多条,集中分布在越秀、荔湾、海珠三个老城区,北至东风路、西至龙津西路、南至同福路、东至东华东路的范围内,其中最为密集的是中山路以南、越秀路以西10多平方公里的地带。而且,这些骑楼街的分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除了北京路、人民路和已基本被拆掉的解放路骑楼街,多数都是东西走向。广州的骑楼很多都出自建筑大家的手笔,建筑风格融汇中西,人民南路、北京路和上下九是广州骑楼街的代表。
骑楼承载了广州商业的辉煌历史。直到今天,仍有骑楼街是广州最繁华地段,成为城市的地标。上下九路与北京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海内外的游客都认为,不到北京路、上下九路逛一逛就不算真正来过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