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广东经济发展的支撑之一,而科技成果转化又是高校科研的瓶颈,广东高校科技产业的现状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2000年后,暨南大学成立了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为核心的校领导班子,在中心创立伊始即在政策和机制上创立了一种高校产学研的新模式,为中心营造了灵活的科研机制,赋予了其法人自主权,其既是科研所又是市场化运作,形成科研、市场相辅相成的环境。中心充分发挥机制的灵活优势,吸引人才,一方面以短养长,根据市场的需要实施不同项目的科研活动,推出层次不同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则灵活地寻找科研成果与市场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该中心在以刘人怀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支持下,以李校堃教授为团队的努力下,创造出中国高校成果产业化的一种创新模式,得到了专家组和教育部验收领导的一致好评。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王正国院士说:“一个只有几年历史的高校研发中心,居然有20多项科技专利一一市场化,而且筹集经费支持达到1500万,这种速度在国内高校可以说是十分少有的。”
中心成立初期,筹集不到经费搞研究,国家的一类新药“外用重组人酸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这一项“超值黄金”仅仅以770万的价钱转让给企业。不仅如此,中心的很多高科技生物技术都转让生产一些诸如滴眼液、海绵和牙膏等“下里巴人”式的普通产品。对此,李校堃说:“科研人员在市场面前就要放下架子。你的科研成果出来了,不可能放在家里养着,那样对于社会也没有什么意义,你是高科技没错,跟一些很平常的东西结合并没有失去身份,相反的是我们高科技就是要服务于大众生活。”
中心成立之初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没有太多的经费投入,而生物科技研究需要昂贵的实验仪器、超净化的实验环境。中心只能用现有知识去赚钱,就得想办法与市场挂钩,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生长因子”能帮助伤口迅速愈合,于是就想到美容产业,人们在做完拉眼线的手术后,“生长因子”可以帮助恢复。此后,中心围绕“生长因子”这个核心科研,衍生出来的很多技术都转化为成果,如成功研制的国家一类新药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简称“afgf”)进入临床试验,2002年10月10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的专家评审,批准进入临床试验(批件号:2002sl0024)。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细胞增殖、分裂和分化,作为血管生成因子直接参与、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创伤愈合及组织修复与再生,促进神经损伤修复与神经再生等。它对创伤、烧伤、手术伤口愈合及慢性溃疡等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该项目获得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多方投入与支持。新药进入临床试验标志着我国在基因工程新药的自主研究开发方面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个中心在建设期间,完成了3个一类新药和1个三类器械的研制工作,并成功实行产业化。以产业化项目为纽带,先后在南海朗肽、长春长生、上海万兴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仅几年时间里,取得一系列的好成绩: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并且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中心的领头人李校堃悟出了一个道理:“科研人员在市场面前要放下架子。”这个医学博士,身兼中心主任、教育部基因组药物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等多个职务,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其余的时间就跑企业、跑市场,有一次他在北京跑一个科研项目的认证,一等就是一个月。李校堃说:“我们从零开始闯市场,深感一定要换位思考,企业投资科研孵化项目,是一种风险投资,适当让利,你的专利让企业赚到了钱,你的成果才能产业化。”他说,中心最终还是要走联想和北大方正之路,跟别人进行产业合作,做广东高校研发型企业的排头兵,而非一味将技术转让给别人。
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科技项目和成果转化平台的建立是很重要的。2004年,由李校堃领衔主持申报的国家基因工程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已经通过了初审,教育部基因组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验收,对于整个基因药物开发来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中心也将借此东风,更好地实现高校科研产业化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