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广州诗歌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5-10-20
  • 浏览数:

广州诗歌创作源远流长,载于史籍汉初已有番禺人张买,孝惠帝时他“侍游苑池,鼓棹能为越讴,时切规讽”;东汉番禺人杨孚,被认为是“粤诗之祖”。陈朝时南海人刘删被誉为“岭左奇才”,有9首诗被收进《艺文类聚》。南宋时,崔与之、李昴英可称诗词名家。明代广州诗坛尤为突出,成就超过唐宋两代。元末明初,以孙贲为首的5位诗人在南园(抗风轩)组织南园诗社,人称“南园五子”(也称“南园五先生”),其中孙贲名最著。明中叶,诗人陈献章、黄佐是著名学者。明代嘉靖年间,欧大任等“南园后五子”结社南园,振兴诗学;崇祯年间,黎遂球、陈子壮等12 位诗人修复南园,重开诗社,被称 为“南园十二子”,他们的诗风雄直,在岭南文学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清初,番禺人方殿元在岭南诗坛中别树一帜,他的诗生活气息浓郁,感情充沛,时人评价甚高。清代从“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到张维屏、陈澧、丘逢甲等都贯穿着岭南诗歌发展的主线,具有“雄直”的艺术特点,有“岭南诗派”之称。

广州诗人在鸦片战争时期围绕禁止鸦片、反对侵略等主题,创作了许多反帝爱国诗篇,谱写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开篇佳作,开拓了反侵略的爱国文学的新领域,表现出关心政治、面向社会、反映现实斗争的新诗风。其中的代表人物张维屏(1780 ~ 1859),番禺人,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 年辞官南归后任广州学海堂学长,其诗名早著,有不少应酬赠答、游观山水之作。道光四年(1824)作《新雷》一诗,后来作《海门》、《东园杂诗》、《越台》等,均表现出忧世伤怀的情愫。鸦片战争的炮声、侵略者的铁蹄令他惊醒,挥笔写下许多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他的作品真实反映了鸦片战争的经过,表现殖民者野蛮入侵、爱国军民英勇抵抗、揭露清朝统治集团投降卖国的主题,堪称记录鸦片战争的光辉史诗。1841年张维屏的叙事诗《三元里》,抒写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保护家园的战斗豪情,描绘了挫败侵略者的壮烈场景,反映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敌入侵的伟大斗争;在艺术表现上体现了诗歌向散文化、自由化方向变化的特色,标志着歌诗体开始诞生。近代文学史家阿英在《鸦片战争文学集》中指出,记三元里一役,便有 20人写作了近百首诗歌,张维屏一首较众作高出一筹,是“最具有灿烂不朽光辉的英雄史诗”。另外,他的《三将军歌》、《书愤》、《雨前》、《客至》、《声》、《战场》都是代表性的作品。现有《张南山全集》行世,凡195  卷,其中的《松心诗集》26卷,有近两千首诗歌。他是近代文学史著述最多的作家之一。早在嘉庆、道光年间,其诗名已远播海外,越南、朝鲜、琉球、泰国、菲律宾都有人来访求其诗集,在美国也流传他的诗作。

以诗表现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另一知名诗人梁信芳(1778 ~ 1849  ),番禺人,著有《螺涌竹窗稿》、《归吾庐吟草》等,多记述鸦片战争广州之役实况。《牛栏岗》、《螺涌杂咏》、《喜闻招抚》、《中秋二十七日经三元里即事偶作》都属佳作。《牛栏岗》可与张维屏的《三元里》媲美。

鸦片战争期间还出现了一些反帝反封建的民间歌谣,如《三元里民歌》,运用广州方言从一到十的谐音开头,字里行间,燃烧着人民仇恨的怒火,充满着对侵略者的愤慨、对卖国贼的嘲讽,歌颂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战斗精神。

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的诗可窥农民革命家的思想与心态,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倾向,洪仁玕的诗词语精警,富浪漫气息。

广州诗歌创作源远流长,载于史籍汉初已有番禺人张买,孝惠帝时他“侍游苑池,鼓棹能为越讴,时切规讽”;东汉番禺人杨孚,被认为是“粤诗之祖”。陈朝时南海人刘删被誉为“岭左奇才”,有9首诗被收进《艺文类聚》。南宋时,崔与之、李昴英可称诗词名家。明代广州诗坛尤为突出,成就超过唐宋两代。元末明初,以孙贲为首的5位诗人在南园(抗风轩)组织南园诗社,人称“南园五子”(也称“南园五先生”),其中孙贲名最著。明中叶,诗人陈献章、黄佐是著名学者。明代嘉靖年间,欧大任等“南园后五子”结社南园,振兴诗学;崇祯年间,黎遂球、陈子壮等12 位诗人修复南园,重开诗社,被称 为“南园十二子”,他们的诗风雄直,在岭南文学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清初,番禺人方殿元在岭南诗坛中别树一帜,他的诗生活气息浓郁,感情充沛,时人评价甚高。清代从“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到张维屏、陈澧、丘逢甲等都贯穿着岭南诗歌发展的主线,具有“雄直”的艺术特点,有“岭南诗派”之称。

广州诗人在鸦片战争时期围绕禁止鸦片、反对侵略等主题,创作了许多反帝爱国诗篇,谱写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开篇佳作,开拓了反侵略的爱国文学的新领域,表现出关心政治、面向社会、反映现实斗争的新诗风。其中的代表人物张维屏(1780 ~ 1859),番禺人,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 年辞官南归后任广州学海堂学长,其诗名早著,有不少应酬赠答、游观山水之作。道光四年(1824)作《新雷》一诗,后来作《海门》、《东园杂诗》、《越台》等,均表现出忧世伤怀的情愫。鸦片战争的炮声、侵略者的铁蹄令他惊醒,挥笔写下许多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他的作品真实反映了鸦片战争的经过,表现殖民者野蛮入侵、爱国军民英勇抵抗、揭露清朝统治集团投降卖国的主题,堪称记录鸦片战争的光辉史诗。1841年张维屏的叙事诗《三元里》,抒写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保护家园的战斗豪情,描绘了挫败侵略者的壮烈场景,反映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敌入侵的伟大斗争;在艺术表现上体现了诗歌向散文化、自由化方向变化的特色,标志着歌诗体开始诞生。近代文学史家阿英在《鸦片战争文学集》中指出,记三元里一役,便有 20人写作了近百首诗歌,张维屏一首较众作高出一筹,是“最具有灿烂不朽光辉的英雄史诗”。另外,他的《三将军歌》、《书愤》、《雨前》、《客至》、《声》、《战场》都是代表性的作品。现有《张南山全集》行世,凡195  卷,其中的《松心诗集》26卷,有近两千首诗歌。他是近代文学史著述最多的作家之一。早在嘉庆、道光年间,其诗名已远播海外,越南、朝鲜、琉球、泰国、菲律宾都有人来访求其诗集,在美国也流传他的诗作。

以诗表现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另一知名诗人梁信芳(1778 ~ 1849  ),番禺人,著有《螺涌竹窗稿》、《归吾庐吟草》等,多记述鸦片战争广州之役实况。《牛栏岗》、《螺涌杂咏》、《喜闻招抚》、《中秋二十七日经三元里即事偶作》都属佳作。《牛栏岗》可与张维屏的《三元里》媲美。

鸦片战争期间还出现了一些反帝反封建的民间歌谣,如《三元里民歌》,运用广州方言从一到十的谐音开头,字里行间,燃烧着人民仇恨的怒火,充满着对侵略者的愤慨、对卖国贼的嘲讽,歌颂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战斗精神。

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的诗可窥农民革命家的思想与心态,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倾向,洪仁玕的诗词语精警,富浪漫气息。

上一篇: 广州“玉器圩”纵横谈 下一篇: 广州诗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