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从二千多年前的珠江漏斗湾小渔村,发展成为今天祖国南方大都市,历史悠久,故其民居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结构特点和表现形式。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任嚣修筑番禺城,其后经南越王赵佗逐渐扩大,乃初具古都会的规模。民居建筑从竹寮茅舍逐渐过渡为砖木结构的简易房屋。经过古代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后,近代建筑在广州相继出现。如传统的西关大屋、竹筒屋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花园式洋房、骑楼商住楼,直到今天现代化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住宅。
西关大屋反映了清代广州民居的特色,即砖木结构的套房及小巧玲珑的庭园布局,显出独具的轩峻荫凉的特点。民国初期,广州出现了大量的竹筒屋建筑,其特点是进深大,开间窄,形同竹筒式的砖木结构。至抗日战争前,官僚、华侨、商贾在东山一带兴建欧美式别墅洋楼,而一德路、长堤、太平南则出现了“骑楼”式的商住楼建筑。
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商住楼建筑在吸取国内外设计特色的基础上,朝着群体布局合理、美观大方、配套齐全、室内多功能、平面布置灵活多变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