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饼饵、糖果特色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4-11-12
  • 浏览数:

清末民初时期广州的饼饵糕点经营,多聚集于河南(今海珠区)龙导尾、大基头一带,计有“巧南”、“奇南”、“利南”、“永南”、“杏南”等店铺。这些店铺均以小规模独资经营,或附设小工场;店主多是本行业出身,自兼师傅,请一二名亲属当助手。广州的饼饵点分为几类:一是用于婚礼的龙凤礼饼、各式糕点等;二是中秋月饼、供品、年宵制品;三是一般饼饵,如合桃酥、鸡仔饼、鸡蛋糕、蒸饼、蛋挞、萨骑马等。过去饼饵糕点以零售为主,除了接订制作外很少批发业务。新中国成立后,这一行业的大、中规模生产发展较快,其中岭南饼干厂大批量生产批发的各款饼干可谓异军突起,并且产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

广州糖果业生产经营与饼饵糕点行业的特点很接近。过去市面较多供应的是个体经营的以木模溶铸的迎亲响糖,另有小贩过街叫卖的姜糖、麦芽糖、薄荷糖等,连小具规模的生产经营都没有。5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行业发展迅速,其中以著名的红十月糖果厂独领风骚。该厂生产的水果软、硬糖揉合岭南佳果风味,品种繁多,色彩鲜艳,包装更趋讲究。60年代后期,广州生产的纸包糖果已经畅销全国,享有很高声誉。

鸡仔饼

上一篇: 广州的教育习俗 下一篇: 蛇馔、冬令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