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行业集市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4-11-12
  • 浏览数:

1、天光圩这是旧社会黑帮分子和国民党警察局勾结庇护进行的夜间交易集市,原址在长寿西路,后来在德坭路(今东风路)及中山八路(时称“烂马路”)出现过。新中国成立后,天光圩渐被抵制、取缔。

天光圩交易时间从晚上深夜时分开始,天亮前散集,以自由摆卖旧家具、器皿、故衣、什架、古董字画等为主,也有盗墓得来的殉葬物件和贼赃。一些破落世家弟子,也将家藏器物拿出来兜售。天光圩更是文物走私分子的活动场所,大批国家文物经由这种集散地辗转私运到海外。

天光圩

2、玉石陶瓷圩80年代中期以后,广州长寿西路一条称作料田古道的内街渐渐热闹起来,形成了一个成行成市的玉石陶瓷圩。长约500多米的街道两旁设有400多个大小店铺摊档,专门摆卖新旧玉器、陶瓷、古币等一类古旧玩物。经营者除本地人以外还有外地、外省的生意人。营业时间由早上8时至下午6时,交易场面同以前的天光圩有点相似。但由于有工商部门的监督管理,违法交易活动近年已基本杜绝。料田古道成为本市文物爱好者、收藏家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经常涉足之地。

3、鸟市、鸽市广州东风西路流花公园之侧有一个“流花鸟苑”集市,人称“雀仔圩”。笼鸟交易在广州许多公共场所特别是公园、茶楼都时有所见,集中成市从80年代初才开始。成行成市的地点还有文明路青云直街、海珠区滨江路等。连通惠福东路与大南路的书坊街,也成为个体经营花鸟虫鱼的专业一条街。

广州养鸽子的人很多,“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广州信鸽协会组织活动非常活跃,会员多为离退休干部、职工。1966年信鸽协会解散后,广州的养鸽活动一度陷于萧条;改革开放以后,广州的养鸽活动开始复兴,在文德南路玉带濠街形成一个交易信鸽、肉鸽兼鸽笼展览的特殊集市。

4、水族街、树仔圩广州惠福东路书坊街,在80年代中期成为水族一条街。街内个体经营的水族商店彼此相接,专售各式水族箱和各类观赏鱼,并有现代化养鱼的装置设备。大多数广州家庭都喜欢养一箱观赏鱼,许多人更是养鱼成癖,因此水族街的生意十分兴旺。

岭南的气候利于培植盆栽,广州人有爱重清雅的传统,喜欢用九里香、相思、福建茶、水横枝、酸味、山桔等树种培养盆景。许多文化界人士或离退休干部、职工都乐此不疲。应运而生的广州市盆景协会拥有近600位会员,他们培养的盆景代表作被誉为“岭南派”。由于可造盆栽的树种不容易找到,许多来自郊县的农民便专事运送提供树种的交易。每天清晨,在清平路北段、小北路北园酒家左侧和光复北路等处,都有农民摆卖各种盆景和“树仔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树仔圩”。

水族街

5、灯光夜市,广州的灯光夜市,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名闻遐迩的集市。与西湖路靠近中心闹市区的北京路和中山五路,每值华灯初上的时分,人流不绝,是进行商品交易的理想路段。有关部门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结合广州流动人口量大的特点,在此路段招租个体临时摆卖点。夜市从入夜起开始营业至凌晨,由于地理条件好,虽然租价偏高,但经营十分红火。这里主要摆卖高档时装和皮鞋、皮革制品等,摊位有上百个之多。灯火通明,如同白昼;过客如云,熙熙攘攘。客驻广州的外地人,大都知道有个西湖路灯光夜市。

1992年西湖路灯光夜市

上一篇: 茶楼酒家“老字号” 下一篇: 商业习俗与传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