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党史>党史研究
黄埔军校初期三年记略
  • 来源: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5-15
  • 浏览数:

 

  1924年至1927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时期,亦称中国大革命时期,或中国国民革命时期,创办了一所军事学校。该校初称: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2月改组,则称: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由于该校校址设在广州黄埔,所以通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先后于广东潮州、省城北校场、广西南宁、湖北武昌、湖南长沙等地设立分校。1927年4月初,武汉分校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所以,在1927年4月初至7月中三个多月里,又有黄埔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与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之别。

  “中国军队中之有政治工作,自本校始。”(见《一年来本校之政治工作》) “尤其是在(1926年2月)改组后,本校由单纯的军事学校而变成政治军事并重的革命党员制造所。”(见《我对于本校“三一”纪念的希望》) “本校改组后,教育方针的总原则,就是:‘军事与政治打成一片’。政治部依据这个原则,故对学生官长兵夫,乃有贯注全部的政治教育计划。”(见《一年来本校之政治工作》)

  在国共两党合作的三年多时间里,黄埔军校的工作和教学由于共产党人的参与,致力于革命的政治教育,使军校形成了“国民革命的中心”“东方的红军”的蓬蓬勃勃发展的局面。军校由建校时1924年5月的第一期五百学子,发展至1926年3月第四期学生2500余人以后,形成了本校具有学生、学员、入伍生、学生军、军士教导队五种类型并存官生2万余人,以及几处分校共计数千学子的名噪一时的“军事政治并重”的学校。

   军校筹建工作

    1921年冬,孙中山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以来,关于改组国民党,创立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等问题,都在思考、讨论与筹备之中。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容纳各派革命分子”(见熊雄1926、8、13。《对于校长“临别赠言”的说明》,刊《黄埔日刊》117期四版),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而有国共两党党籍,通称“跨党”。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创办军官学校奠定了基础。

  尔后,孙中山为军校的建立进行了一系列的筹备工作,如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任筹备委员,选定校址,委托国民党“一大”代表回原籍介绍考生,设立筹备处,经办筹备事宜。军校筹委会分设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五部,推举:王柏龄、李济深、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为临时主任,分部开始工作。2月8日,筹委会召开首次筹备会议,决定军校开办事宜。次日分配各省招生名额及各项工作。至5月初,历时三月,共开筹备会议32次,讨论决议事项,最要者:1、订定校章;2、修理校舍;3、任免教职员;4、招考学生;5、审查员生资格;6、决定第一期学生教练计划;7、决定全校员生须加入国民党;8、决定服装书籍之样式种类及购置办法。(见《黄埔军校史料》)因之,在军校工作或学习的共产党员则成为“跨党”党员,对军校建设尤其是政治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3月16日,孙中山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孙总理勉励同志文》,他在文中阐述了联俄、联共的必要性。“切愿诸同志祛除臆惑,协力刷新,以达吾党远大之目的,本总理有厚望焉”。

  3月21日,孙中山指定了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的入学试验委员会。27日,即举行了第一期学生入学考试。经过一个月的工作,第一期学生发榜,正取生350名,备取生100名。他们来自全国的湘、粤、陕、赣、桂、浙、皖、苏、川、鄂、黔、滇、闽、鲁、豫、晋、冀、甘、蒙、吉、黑等21个省。

  5月3日,孙中山委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9日,委廖仲恺为军校国民党代表。按党代表制,军校校长的书文命令,没有校党代表副署,是不能生效的。

  第一期

    1924年5月5日,正取生入校,编为第一、二、三队,开始入伍训练。5月10日,备取生入校,编为第四队。合组为学生总队,以邓演达、严重为正副总队长。沈应时后任总队长。军事教育分学科、术科两方面。尽量采用最新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求进行讲授和演练。政治教育,则以最基本的革命理论和知识为主要内容,“使明了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及主义、党纲、政策等。即不仅知道枪是怎样放法,而且知道枪要向什么人放。政治工作启发人的自觉心。”(见1927、3、1。《黄埔日刊》杨其纲:《本校之概况》)每周有孙总理、蒋校长、廖党代表和汪精卫等的演讲和政治讨论。由于当时军情用人紧迫,原定三年修业期限缩短为半年。军事教学日夜进行,课堂讲授之后即进行实战演习。8月17日,对第一期学生进行了甄别试验,及格者447人,尚可造就、留校察看者33人,不堪修业、饬令退学者19人。军校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10月15日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的战斗。11月19日,湘军讲武堂合并军校,其学生158人编为第一期第六队。11月8日起,第一期学生进行毕业试验演习。同月30日,第一期学生结束毕业考试,考试及格者456人,分发见习。后分配军校教导团等部门任职。

  5月中,委戴季陶为军校政治部主任,李济深为军校教练部主任,王柏龄为军校教授部主任,何应钦为军校总教官,汪精卫、胡汉民、邵元冲为军校政治教官。

  5月,陆军军官学校校歌公布,歌词是:“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革命英雄,民国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1927年1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歌公布,歌词是:“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本校精神,发扬本校精神。”

  苏俄政府应孙中山之请求,派出数批有理论有经验的军事、政治人员来广东担任顾问。从1923年夏季,苏俄第一个顾问组到达广州,以后,鲍罗廷,加伦、季山嘉等顾问都曾帮助军校的各项建设。

  6月16日,陆军军官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以军校总理身份亲自主持。在广州的党政军要人、苏俄顾问和师生500余人出席。孙中山在军校俱乐部发表了“今天在这里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著名演讲。当场颁发了亲自书写的黄埔军官学校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沏始终。”并定军校的校训是:“亲爱精诚。”(见《黄埔军校史料》续篇)

  尔后,孙中山四次来到军校。8月4日,来校参加苏俄顾问巴甫洛夫的追悼会。并致电苏俄政府,赞誉“巴甫洛夫将军是俄国为中国自由而捐躯的第一位先烈”。8月31日,来校视察。11月3日,应北京的冯玉祥邀请北上共商国是,莅校向师生作告别演说,勉励学生“仿效俄国”。11月13日,乘船北上经过黄埔时,登岸观看了第一期学生战术实习,深为嘉许。全体师生列队欢送。此前,9月12日,孙中山赴广东韶关督师北伐,军校派学生总队第一队护卫。

  军校政治部掌管政治教育、宣传和党务。“是负担政治教育及在学生与人民群众中发展国民革命的意识之惟一机关。政治部对党和党代表负责。”“务使严重的军队纪律在正确的政治认识和指导之下,以巩固战斗力之基础,使部队成为严密的组织。”(见《本校之概况》)因之,在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农民、工人中颇具影响。军校政治部自5月25日成立以来,组织颇为简单,除主任戴季陶、副主任张嵩年(共产党员)外,只有两名担任记录的书记。6月28日,戴季陶因争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问题,弃职去了上海。张嵩年也只工作一个多月就他去了。政治部几个月没有主任,后由军校政治教官邵元冲代理。工作与前无异,因商团事变演讲也少了。孙中山11月中旬北上,邵元冲也随同去了。

  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党立的军校,又规定在校的员生须加入国民党。而在校学习和工作的,“不仅有单纯的国民党员而且有第三国际支部的中国共产党员。”“十五年(1926年)六月以后,黄埔跨党的学生接受蒋校长之劝告,退出国民党或共产党,造一个单纯的国民党员或共产党员”。(见《本校之概况》)但是,国民党党组织是公开的。在学生中,一个班编一个党小组,一个连成立党的分部;在部处则分别成立党的分部。中国共产党组织则是不公开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参加国民党党部的活动。(未完待续)

上一篇: 思想解放与广东改革开放进程 下一篇: 关于周文雍、陈铁军就义前夕之照片修复考究